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5700056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结构加固案例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软土地基事故1、事故现象最常见的事故现象: 产生过量沉降(1) 杭州花园新村4号住宅(四层)下沉1.23m,基础为筏板基础,稳定后顶起。(2) 武进芙蓉西周村三间三层农宅,下沉18cm,地基均为淤质土,稳定后重做地坪。 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武进农机公司仓库,二层,底层为框架结构,二楼为砖混住宅,走廊有外立柱。在原河塘填土上,一年后下沉,致使二楼住宅墙体产生45大裂缝,宽16mm。 房屋倾斜,严重者失稳倒塌。2、事故原因绝大多数为承载力在80KN/m2以下的淤泥质软土引起的。3、软土的特性 软土的形成: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而成的饱和粘性土,型式有:(1) 滨海沉积盐城外黄海滨,古时每年有

2、上百平方公里湿地(长江黄河泥砂)沉积。(2) 湖泊沉积(3) 河滩沉积常武地区是长江下游冲积平原,软土多。(4) 谷地沉积 软土的外观:灰色或深灰色 软土的特性及变形特点:特性:(1) 含水量大,甚至饱和达流限;(2) 强度低,一般120KN/m2;(3) 压缩变形大。变形特点:(1) 沉降量大;(2) 初始沉降速度快,延续时间性长(10年数十年);(3) 沉降量与含水量成正比。4、事故实例事例: 常州冶炼厂,三层框架结构,库房柱倾斜。(1) 一层砼柱浇筑完,拆模后,有6根柱上端偏离80mm多。(2) 原因:地基下边有多个小块软卧层(地质钻探与设计不协同)。(3) 处理:a、将砼柱吊移;b、挖

3、去软卧层,浇筑C10砼至基底标高;c、重新把柱吊装就位。 翠竹111号房(住宅)房屋纵向出现竖向裂缝,基础圈梁下产生水平裂缝。a、 地基:表层有23m的140KN/m2的土层,3m以下是20多米厚的淤泥质土;b、 基础为筏板基础,上部为6层砖混结构的住宅;c、 居住三年后,在距山墙外10多米处筑路、架桥,路、桥和住宅下边的地质概况是一样的。在打桥桩及路基填土碾压干扰下,使111号住宅东端产生二次沉降,而中、西部未沉。导致房屋中部出现竖向裂缝,东端基础出现水平裂缝。16mmd、加固在基础圈梁外侧,浇注钢筋砼承台,按设计要求留孔。将预制200*200砼方桩,从留孔中压入到砂土地基中,桩长23m,以

4、阻止沉降,防止事故恶化,至今10年多未见异常。事例: 建房概况(武进芙蓉镇):按规划每六间三层半为一幢(1) 1#楼先建五间,一年后接建东端的一间,虽未见异常,但连接处整体性总会差一些。(2) 二年后东边建2#楼,2#楼均匀下沉160mm,致使1#楼东端接建房山墙发生二次沉降。 事故现象:(1) 1#楼东山墙下沉40mm;(2) 屋顶柃条向东外移30mm;(3) 纵墙门窗无法开关;(4) 墙体在门窗角薄弱位置多处裂缝,宽1216mm。 事故原因:(1) 地质,经钻探为60KN/m2,厚3.8m,下层为80 KN/m2;(2) 经验算基础承载力不足96KN/m2132.2KN/m2 (满足)(3

5、) 传力方式,见软土地基基础加固简图。武进市XX镇XX居民房屋地基基础下沉的鉴定及加固一、建房概况:按镇规划每六间三层半为一幢,房顶高12.6M,开间为4.0M,前后进深为15M。前店面房及后房间均为4X6M,中间楼梯间为4X3M。基础埋深为-1.4M,基底宽为1.6M,基础由二层石块及220砖砌筑而成。底层墙体为实砌,二、三层墙体为空斗墙,楼层为多孔板,屋面为混凝土檩条上浇注40钢筋混凝土板,板上盖小青瓦。居民房屋建在1房东端第一间,比其他五间晚建一年,接建后未见明显异常,两年后在1房以东建成2房。两幢房山墙轴线间2.0,基础大方脚外边缘相距为0.3M。2#房建成一年均匀下沉160MM,致使

6、1#房X居民房屋东山墙发生二次沉降。二、事故现象:1、1#房X居民房屋东山墙附加沉降量为40MM,开间4M之间,沉降差为35MM允许沉降差20MM(危房鉴定标准);2、三层楼板及屋面混凝土檩条外移30MM;3、纵墙壁上所有门窗无法开关;4、纵墙上门窗的角部发生裂缝:有竖直的、有45的,裂缝宽度在1215MM之间,大于允许值10MM,每道纵墙均有23条这样的裂缝;5、楼板西端高、东端低,高差为40MM。三、事故原因:1、沿山墙对地基补充钻探,钻三个孔。由钻探资料表明:1#、2#房地基为软土层,-5.2M以上的地基承载力为60KN/m2,-5.2M及以下承载力为80 KN/m2。土的含水率达50%

7、,压缩变形较大。2、经验算,山墙基础上部线荷载为132.2KN/M,而地基基础承载力为96KN/M132.2KN,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得到了满足;4、木桩、地梁与原基础的连接: 在木桩顶部竖直钉10钢筋,长度为500,打入木桩内150,还有350锚在混凝土地梁中。 在原基础的块石缝隙中,用细石混凝土栽16的螺纹钢筋,水平放置,长度为400,栽入石缝中150,还有250锚入混凝土地梁中。 每根地梁用412作主筋,箍筋为6200。 沿原基础两侧的斜坡上绑扎10螺纹钢筋150,此筋从基础圈梁下面穿过,分布筋为6250,浇注厚度不小于120MM的钢筋混凝土板。 将基础圈梁下的砖基础每隔450打一个1501

8、50的洞,用混凝土塞满。 基础加固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形成了桩抬地梁,地梁、斜板抬原基础的有效传力系统。(详见软土地基基础加固简图)。五、地基基础加固施工及注意事项:1、施工前在1#房的纵、横墙与楼层交叉处跟2#房山墙之间,架设临时横向支撑,以保证1#房地基打桩时山墙的安全。2、把1#房东山墙基础两侧上部的覆盖层挖开,准备打桩,要求桩身顺直,下端为平面。从山墙的前、后端向中间打,以保证地基土不外移。3、用0.5KN重的铁制夯由人工抬举适度夯击,严防剧震而带动地基下沉。4、基础两侧打桩交叉同步,先打外边桩后打室内桩。边打桩边埋设16螺纹锚筋、10钉筋,在基础圈梁下每隔450打一个1501

9、50的洞口。然后清理基础,但严禁冲水,穿斜板10螺纹钢筋。打完桩立即把地梁412及斜板钢筋扎好,支模、浇注C30混凝土,注意洞口应用混凝土塞实。机拌机振,盖草帘湿式养护,验收合格后复土。5、施工完毕后,必须在东山墙室外地坪以上500处设立三个沉降观测点,场外30M左右设立一个固定水准点,用以沉降比较。施工完毕时测一次,以后每隔30天测一次。当连续两个月沉降量均不大于2MM/月时,就认为地基已经稳定;6、待地基基础稳定之后,才允许室内墙裂缝修补,重整门窗,及装饰装璜。六、加固效果此工程事故在1999年9月14日加固完毕,经10月、11月及12月三次沉降观测,其沉降量分别为0.8MM、0.4MM、

10、0MM,说明这样的地基基础事故,采取打木桩及扩大基础,以限制沉降,增大基础承载力是很有效的。二、改进型体外预应力筋加固砼梁1、传统体外预应力筋加固 传统型体外预应力筋型式Ap fpe sinQQL1两束(根)预应力筋分布在梁的两侧 优点:(1) 承载力提高较大(1.352.1倍);(2) 应力、应变不滞后;(3) 施工方便(无湿作业);(4) 不影响结构使用空间;(5) 可不停产进行加固。 缺点:(1) 预应力筋不随梁的挠度变形而变形;(2) 当砼梁破坏时预应力筋强度未达极限状态;(3) 梁受力系统复杂,设计计算麻烦;(4) 预应力筋在转向块处,是点接触,此处预应力筋截面内的应力不均,会影响预

11、应力筋极限强度值。2、改进型体外预应力筋加固 改进型体外预应力筋型式L1Ap fpe sinQQ两束(根)预应力筋分布在梁的两侧hpem支垫块转向块 改进:(1) 转向块加焊钢瓦,由钢管割成,加热成型,焊于转向块端,内抹黄油;(2) 预应力水平段加支垫块,跨中必放一个,其余间距500mm;(3) 无论是传统型或改进型,无论是普通钢筋或无粘结预应力筋,都是无粘结预应力筋,因为,体外预应力筋没有砼包裹。(4) 改进后的优势a、转向块增设钢瓦,致使其预应力筋工作状态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类同,避免了点接触状态;b、预应力筋水平段增设支垫块后,可使预应力筋能随梁体的变形而变形,这点也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筋

12、十分类同(常州体育训练中心,为体内无粘结预应力结构);c、设计计算可以简化:与采用体内无粘结预应力设计计算相同。 计算方法:以矩形简支梁为例的弯矩计算(1) 设加固后梁的总弯矩设计值:M原梁能承担的弯矩值:M0加固弯矩值M=m(M-M0) 令m=1.1(适当富余一点)(2) 预应力筋对梁产生的等效荷载Ap fpe sinQAP预应力截面面积fPe有效预应力由等效荷载产生的反弯矩:M=L1 Apfpe sinQL1转向点到梁端距离;fPe =con-L con控制应力con =0.650.75fPtk(钢铰线)fPtk预应力筋强度标准值L预应力损失L=L1+L2L1锚具及预应力筋回缩损失L2转向点摩擦损失L1=a/LEsa锚具变形和内缩值(mm)L张拉端固定端距离(mm)(预应力筋长度)Es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L2=(sinQ)con =0.10.15(Q=1560)令M=M 即M=L1 AP fPe sinQ求AP=M/L1 fPe s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