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46131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李敏华.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自主性绘画的探索资中重龙第二幼儿园 李敏华 自主性绘画教学是指引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和适宜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它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不受教师的强制性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绘画过程本身来说,允许幼儿运用自己特有的、喜欢的画法,尊重幼儿画画的发展规律。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能力,而不会因为受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这体现画法和绘画过程中的自主性,同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自主性绘画的指导与模仿画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技巧而是卓有成效地选择、启发、引导和帮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

2、际,对自主性绘画教学中的指导谈几点看法。(一)注重强化幼儿生活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各种经验和表现是创造的基础,体验越深刻,艺术表现就越丰富,幼儿表达才能够更自主。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和教师引导下,走进生活、走进自然,通过看、听、动、玩、摸、闻、唱、跳等多种感官参与多通道体验,充分地感受和表现,让体验深刻、丰富,积累各种创作的构思、经验和物体的表象。如,我们在进行“好玩的蹦蹦床”绘画时,先让幼儿说说玩蹦蹦床时的感受和体会;再一次亲身体验玩蹦蹦床,让幼儿观察玩蹦蹦床时不同的动态和情绪,通过提问“你蹦得很高时,有什么感觉?”“你看到玩蹦蹦床的小朋友是怎样的表情和动作?”“玩蹦蹦床时你想到了什么?

3、”让幼儿通过玩、看、听、想等多种感官体验之后,创造性地学习表现技能,如张开双臂,两脚离地,如飞一般,夸张的表情等,这之后,让幼儿自主构图、创意,选取自己最乐意、最自主表现的一个片断,来表现自己对“玩蹦蹦床”的理解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处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更可能激发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达到人物合一的艺术创作境界。(二)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美术创作是视觉和构造艺术,观察是先行,不会观察将导致幼儿对事物敏感性差,表象感知模糊、支离破碎。传统美术教学幼儿处在接受和模仿的状态,缺乏思考,没有自己的表现方式,永远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使自主性体现成了一句空话。让幼儿置身于一定的环境或刺激物之前,提

4、倡幼儿由感官刺激涉人绘画,对表现主题的主要关系和特征进行系统感知,对表象进行整合。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独立的思考。思考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把握,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回答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引起思维的矛盾冲突。这时,教师非但不能怕幼儿答错,而是要善于发现错误,抓住关键错误,引导大家来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在比较中判断,建立新的认识、寻找更多可能的创作机会和方式,丰富幼儿创作语言。这种策略的实施,改变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均由教师将每个图怎样画、怎样涂色,通过示范,讲解,一古脑儿告诉幼儿,让幼儿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和发现,学习变得被动、枯燥的现状,而让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自

5、主地理解学习对象,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让活动过程成为幼儿发现、探究、表达的自主过程。例如,我们在进行线条画“各种各样的树”时,带幼儿来到户外,先找树,后讨论。“我发现树是怎样的?”“为什么树都不一样呢?”启发引导幼儿从树干、树冠、树叶等不同的特征进行比较,自然地了解树的外形特征,积累不同树的相关经验。接着抛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出不同的树呢?”让幼儿思考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并进行尝试,引导幼儿直观地体验不同表现手法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知道表现的多种可能性,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要求,去自主地选择和表达。(三)注重求新求异具体化我们常在美术指导中说:“画得跟教师不一样”,“你想怎么画就

6、怎么画”,似乎很开放、很求异,其实这是空洞的要求,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实质性帮助的,往往使幼儿无从下手,出现创作过程中的停滞不前。加之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任何指向不明确、不生动的指导,是难以为他们所理解或有所帮助的,不容置疑,求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但“求新求异”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具体可操作的。所谓“具体化”,简单地说是使指导幼儿绘画的语言指向更明确,能让停滞不前或表现空白的有“点拨”其“茅塞顿开”之功效。如:在创作“奇怪鱼”这一主题时,幼儿受日常生活的影响,只说出鱼是长长的,形态变化很少。教师就从鱼的身体和器官,身上的花纹,吹出的泡泡等方面鼓励幼儿做创造性的改变。如:“鱼的身体

7、可以变魔术,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还有许多是奇形怪状的”“鱼儿可爱漂亮了,有花衣、有格子衣,在竖线中加上小的图案,衣服又变了”“鱼鳍也会变,变成长长的试试”,这样形态各异的鱼就产生了。(四)注重教师的语言提示在幼儿创作停滞不前或想象不够深入时,可以充分运用同伴间或成人恰当的语言提示,使思维活跃、活动继续、想象深入。如:在进行想象画“大头儿子”时,幼儿画了一个光光头的大头儿子,在想象情节和创意上都没有突破,这时,教师就运用语言提示:“大头儿子的头可以变成什么?”(有幼儿:大西瓜、阳伞、地球、帽子等),这时,幼儿夸张想象的发散思维打开了,为了更具体化,使幼儿更有操作性,教师针对幼儿的创作状态,又

8、说:“如果天下雨了,很多动物没地方躲雨,这时大头儿子的头可以变成什么呢?”这样的语言提示使创作情境化,思维方向更明确,情节深入发展到多样化的创作,这样,幼儿可以说变成各种遮雨的工具来帮助大家,于是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大头儿子创作画就这样产生了。语言指导应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而且富有童趣。教师引导的思路呈现开放性和多样化,尽量减少单一的指导给幼儿可能造成的干扰。(五)注重趣味变化幼儿在创作中,由于能力、技能、自信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常感“画错了”,这种失败的体验,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引导,长此以往,幼儿的创作心态会变得消极和退缩,“变”是良药,可以化紧张为轻松,由失望到发现。当幼儿感觉“画错了”时

9、,成人要精心运用“趣味变化”,来化解孩子心中那种压力和不良的体验。如在玩色创作中,教师“一不小心”将色弄在纸上,“哟!这可怎么办?”“别怕,让我来个小魔术,你们猜猜我变出了什么?”教师快速地进行变化,使原本担忧不安的氛围一下子趣味化了,孩子们也被这神奇的“变化”吸引了,觉得很新奇、好玩,也想试试。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来变一变,变什么都可以,幼儿就在“变”的游戏中明白了“画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地变一变会发现更多的神奇和美好。运用趣味变化时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机智和灵活变通能力,需要时机恰当、语言生动、氛围轻松,特别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状况尤为重要。(六)注重游戏愉悦美术活动具有直观形象、操作性强

10、等特点,幼儿往往觉得美术活动好玩,而且幼儿视“美术活动”为游戏。我们要善于抓住绘画中有关游戏的契机,唤起幼儿美术活动的愿望与兴趣,利用幼儿自发的状态,使其自由、自主地进行美术创造活动,善于将内容转化成幼儿喜爱的游戏,巧妙地将目标渗透在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愉悦的游戏般的体验。如绘画活动“小鱼吹泡泡”,主要是用吸管玩色,吹画,这时教师以“小鱼吹泡泡”的游戏进行设计,将整个绘画环境想象设置成海底世界,小朋友变成了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鱼,让幼儿在互动的、愉悦的游戏中自主地表达“吹泡泡”的主题,交流感受,发现泡泡吐出来之后的神奇效果,展开想象。(七)注重“一个都不能少”的评价在幼儿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或对活动结果加以关注时,教师应善于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积极使用积极和鼓舞性评价。有的幼儿是在绘画思考讨论中思维活跃的;有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认真投入的;有的是在绘画中有创造性的新奇表现方式的,还有的是创作画面独特,极有美感或个性的等等,我们都要运用不同的方式,一一地去表扬他们,如语言激励、摸摸头、伸伸大拇指、集体前肯定、成功展示、小小礼物赠送、同伴的赞美等等,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和受关注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的评价,其中最受用的是那些缺乏自信、表现技巧不强,又缺乏兴趣的孩子,教师要多关注这些群体,在微小处激发、引导,积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