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249254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终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高中生的人际信任心理现象摘要:该文针对高中生存在着人际信任危机的心理现象,分析其存在该种心理的原因,重点分析了为提高高中生人际信任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决策,体现了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的重要性及意义。关键词:高中生 人际信任 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当某个人想与周围人相处时,对有些人会产生信赖,对另一些人则有些不安全感,这就是生活中的人际信任现象。高中,作为是初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是发展和形成人际信任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若缺乏人际信任就会影响其人格的完善,另外,随着

2、生活水平提高、计划生育的实行,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越来越强烈,一旦发生与他人发生矛盾,如果缺乏人际信任,他们难以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自暴自弃,以致消极颓废。就前人对大学生的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与其人格、抑郁情绪、自尊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有一定的相关。那本人认为,以上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因素也与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也有部分研究强调了社会支持和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之间均存在直接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改善现实生活中人际信任现状,提高高中生人际信任,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3、,也可以培育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如果中学生之间缺乏人际信任的协调作用,必将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增进人际信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开展对高中生人际信任心理调查的目的。其实,正常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与修养。但是许多高中生却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减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总是对别人说的话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是虚伪的。怀疑他人对自己有敌意,当涉及到群体中稀缺资源的争夺时(如评三好学生、评奖学金),会导致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而自己常常对这个问题

4、的解决觉得无力,出现多种多样的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还有就是他们受到网络的影响,认为人际关系都是虚拟化,不太相信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究其原因,个体出现人际信任危机的心理原因包括:1、个性因素:过于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非议,一旦如此便感觉糟糕至极;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一直担心同学的嘲笑,老师的鄙视。同时,部分研究者也证明人际信任危机还表现在:1、焦虑心理。这是人们经历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状态,常伴有紧张和恐惧。自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社会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以互助型为主体的关系转变为以竞争型为主体的关系。人际组合形式出现多样化,

5、人际冲突增多。在交往范围扩大、形式增多的同时,交往程度变浅,作为社会压力重要削减器的人际情感逐渐从人际关系的纽带地位消失,敏感的大学生们亦感到由于缺乏信任和真诚的情感而普遍有压力感、无助感。2、挫折心理。指当个体从事某种有目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而又不能克服,使其目标无法实现,动机或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对于高中生而言,生理的、安全的这些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他们缺乏的往往是高层次的需要。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各方面的活动、竞争等十分普遍,这一方面给大学生并对自我作出否定性的评价。这种状态又会进一步影响

6、与他人建立信任过程,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一种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之为 “习得性失助”的心理惯势,影响其社会交往的整个过程。3、冷漠心理指在人际交往心理中存在的一种交往距离扩大、感情冷漠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这是人际信任中的真挚情感与诚信好礼之交往原则逐渐失落,利己动机成为驱动人际信任的主要动力,利益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利益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初级社会关系私人关系 和次级社会关系公务关系中,取代感情交往原则和组织原则,成为维持公私关系的主要原则。4、怀旧心理。它是现代校园中出现的对旧的生活方式的回归意识和依恋情绪。这是对人际关系变化不适应的一种情绪反映。校园中曾经盛极一时的 “校园民谣”、

7、向往“白衣飘飘”的年代便是这种怀旧情绪由心理层面上升到行为层面的表象化。人际的疏离与冷漠、互助行为的锐减使大学生发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感慨。怀旧,作为一种逆向情绪,既是心理定势的作用,也有高期望与低承受力作用下纵向比较的主观错觉影响。同时,还是人际信任岌岌可危情况下的一种自我心理保护。另外,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会影响其人际信任危机的主要内因;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是其人际信任危机的外因。针对高中生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以下是一些人际信任训练的方法,从学生本身和学校教育者两个方面出发:一、学校教育者1、 播放与人际信任方面相关的电影电影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引人入胜

8、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去体味影片中人物内心的需要与感受,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以此使学生在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影片所呈现的客观世界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中,体味到深刻的情感,使之获得人类文明中的价值理念,对他人能够产生信任。此外还需要对该电影进行一定的赏析,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缺失人际信任的可怕性。2、 组织学生进行团体咨询团体咨询,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训练的特色在于培养个体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9、,由对团体的信任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指通过系统的传授心理学知识,组织心理测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心理现象,探求应对策略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信任度。4、 鼓励学生网络学习所谓网络学习,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

10、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电子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以此提高大学生对信任的理解。5、 加强对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由于客观原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出现自卑、孤独、嫉妒、与异性交往困难等心理障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着严重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常常成为学生集体的不和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安全隐患。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

11、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要给予高度关注、及时发现,重点辅导和干预,尽力帮助他们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二、 学生自身1、 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不能过于追求自身的完美。2、 提高抗挫折能力,防止产生自卑心理而远离人群。3、 培养自己关心周围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主动与同学等人沟通,倾诉心事。4、多参加集体活动,与身边同学团结协作,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学习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总结: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协作、团队精神更加密切,人际信任是协作关系和团队合作的粘合剂,没有信任,协作和团队则无从谈起。在生活中,信任是友谊的基础;在组织别人的过程中,信任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12、。生活和工作是离不开信任的,因为信任比强制有着无可比拟的激励作用。信任也是民主式领导的标志。事实已经证明,民主式管理中信任是可以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在一个班级里,缺少信任,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会引起心理紧张,最终会影响心理健康。而信任可以自发形成一些良好规范,制约大家的行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高中生人际信任对其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高中教育者一定要正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方式锻炼他们,尤其是新生和即将踏进大学的高三学子更为重要,要通过人际信任训练让他们内心有所感悟,有所改变,要不断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帮助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同时,高中生作为单独个体,为了自身有全面发展,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际信任,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参考文献:1马勇,贾成军.浅谈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2):33-35.2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心理科学,2005,28(2):300-303.3邓铁华.高一、高二学生人际信任及防御方式的研究,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