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胆石症).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235984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结石(胆石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胆结石(胆石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胆结石(胆石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胆结石(胆石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胆结石(胆石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结石(胆石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结石(胆石症).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胆石症(胆结石)一、什么叫胆道系统? (一)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胆道就像一棵树,树干状的胆管构成肝外胆道,树枝样分布在肝内的胆管构成肝内胆管,胆囊像个大梨长在树干上。胆囊是一梨状的肌膜袋,长约412厘米,宽约35厘米,容积约4060毫升,内压约为2.94Kpa(30cmH2O)。医学上将左、右肝管结合部以上称为肝内胆道系统,它是由肝内毛细胆管汇集成区域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和左右肝管。由左右肝管结合部一下组成肝外胆道系统,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以及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区形成的胆总管。胆总管下段通向十二指肠,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处。十二指肠乳头处也是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

2、,进餐后乳头肌处括约肌舒张,胆汁和胰液便可顺利排入肠道。 (二)胆囊和胆汁的功能1、胆囊主要有两大功能:1)储存和浓缩胆汁:储存胆汁是胆囊的主要功能,它就像“水库”一样,空腹时,胆囊舒张,胆汁进入胆囊。胆囊壁吸收所储存胆汁中的胆汁分泌与排泄水分和氯化物,可使胆汁浓缩610倍。2)排泄胆汁:胆囊中储存这大量的胆汁,在进食35分钟后,由于食物刺激小肠产生一种叫做胆囊收缩素的激素,而产生较强的胆囊排空作用,在胆囊和oddi括约肌的相互协调作用下,胆囊便会排泄胆汁。另外,胆囊每天分泌20毫升的粘液,以起到润滑和保护胆囊粘膜的作用。2、胆汁在体内的作用:胆道内流动的胆汁主要成分为97%的水,其余3%包括

3、胆盐、胆固醇、少量脂肪、胆红素及卵磷脂的等。其作用有:1)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胆盐可将我们吃进的大块脂肪分解成较小的、易消化的脂肪球,而且可以和脂肪结合形成可溶于水的微粒,促进脂肪吸收。此外,胆盐可以激活胰脂肪酶,加速胰脂肪酶的分解。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肠道缺乏胆汁时就会导致体内这一类维生素缺乏)。3)胆汁可促进铁和钙在肠道的吸收,有助于预防胆汁缺乏性贫血。4)维持胆汁酸和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例,使胆汁成分处于溶解状态,可防止胆固醇结石的形成。5)胆汁为弱碱性分泌物(pH为7.4),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可中和胃酸,避免胃酸对肠壁的刺激,防止溃疡病发生。6)胆汁是最有效的利胆

4、剂,胆汁中的胆盐被肠道吸收,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吸收的胆盐能够刺激肝细胞制造新的胆盐,促进胆汁分泌。7)胆盐在肠道能抑制若干种细菌生长,可制止肠道发酵。二、胆结石的形成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胆汁成分和理化性状的改变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因素。造成胆汁成分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全身性与局部性两方面。(一)胆汁淤滞一般认为,胆汁淤滞是各种胆石形成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无炎症感染者将发生胆汁成分代谢变化,最终形成胆固醇结石,有感染者将导致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的形成。发生胆汁淤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纯的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可以引起胆囊括约肌和胆总管括约肌的痉挛,致使胆汁不易排

5、出而滞留在胆囊或胆总管内。胆囊或胆管的炎性水肿以及后继的纤维化更易导致胆囊的排出障碍,造成部分或完全胆汁淤滞。此外如内脏下垂、腹压增高以及低脂食物等也可能引起胆囊的排空障碍和胆汁滞留,胆汁滞留后一般又通过两方面的机制引起胆石的形成。1、胆汁的浓缩和成分改变:肝脏分泌的胆汁一般呈碱性,但在胆囊内正常的囊壁能吸收氯化物和重碳酸盐,故胆囊胆汁略呈酸性。若胆汁在胆囊内滞留过久,胆囊黏膜将被浓缩的胆汁刺激而丧失其吸收重碳酸盐的功能,于是胆囊内胆汁也会呈碱性反应,致胆汁中碳酸钙和胆色素等逐渐沉淀,形成胆囊结石。2、胆汁的层化和界面沉淀:由于胆囊收缩时并不能将胆汁一次排空,因此胆汁滞留在胆囊内,使胆汁发生层

6、化现象,而胆石则按其本身不同的比重悬浮在适当的胆液面上,层化后的胆汁就可以因界面作用而有结晶析出。由于胆结石好发在胆囊和胆管狭窄的上游,胆囊管狭窄扭曲和胆管的狭窄,在胆结石的形成中不仅是延长胆汁在胆道内的滞留时间,而且还为胆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动能。(二)胆道感染细菌感染可使胆汁中的细菌性- 葡萄糖醛酸酶(-G)活性增强,钙离子和糖蛋白的含量增高,有利于促使棕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胆道感染可造成胆管壁组织的损害并形成狭窄从而继发胆汁淤滞,并进一步加重感染,促进成石。已形成的结石又常引起梗阻与感染,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三)胆道异物胆道蛔虫及其尸体是最常见的胆道异物。蛔虫进入胆道既可引起胆道感染,

7、又能造成胆道的继发狭窄(引起胆汁淤滞),均有助于胆结石的生成,并且蛔虫尸体又常是胆色素结石的核心。胆道的其他寄生虫感染也能作为结石核心。此外,外科缝线之线结、金属针、食物残渣均可作为胆石形成中的胆道异物核心。有报道认为,炎症脱落的胆道上皮细胞、细菌尸体等都能成为胆石的核心。胆道异物的作用在于通过异物成核而促进胆红素钙沉淀或胆固醇结晶的形成。(四)代谢异常一般来说,无论胆色素结石还是胆固醇结石的形成都与患者的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就胆固醇结石而言,其成因与代谢异常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认为其形成是由于胆汁中的胆固醇与卵磷脂和胆汁酸的比例失常,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状态致使胆固醇沉淀析出之故。(五)性

8、别因素性别不同其发病率亦有所不同,女性的胆囊结石症发生率远高于男性,尤其是胆固醇结石。雌二醇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减少磷脂及胆汁酸含量并增加胆囊糖蛋白分泌,从而使结石易于生成;而孕酮可使平滑肌松弛,引起胆囊运动迟缓,导致胆汁淤滞。因此,雌激素水平的增高和妊娠均可能使胆石症的发生率增高。(六)饮食因素胆结石形成与饮食缺乏纤维素有关,增加了胆酸在胆汁中的含量,常食蔬菜的人很少患胆结石,而高胆固醇饮食能增加胆道中胆固醇含量。(七)肥胖因素肥胖人更易患胆结石,与胆固醇合成,分泌增加有关。有资料表明在手术中发现的明显肥胖病患者患有胆结石。(八)遗传因素有胆结石家族史的成员易患胆结石。(九)年龄因素胆

9、石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可能由于胆汁胆固醇含量增加所致。(十)其他因素除上述几种原因外,胆石的形成与下列因素也可能有一定关系。胆囊局部免疫球蛋白缺乏可能导致胆囊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继发结石的形成。另外,有的学者发现,在胆道感染、梗阻等条件下,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促使结石形成。应用某些药物以及患肝硬化、糖尿病等,均可通过改变体内代谢紊乱,发生内源性活性变化、胆汁中糖蛋白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以及炎性介质活性变化等多种改变,从而造成胆汁的稳定性丧失并诱发胆石的生成。三、哪些人容易得胆石症?据研究,下列几种人易患胆石症: 1、吃肥肉多的人易患胆石症。英国医学杂志说,吃肥肉多的妇女患胆结石的

10、可能性是吃素食妇女的2倍。 2、不吃早餐的人易患胆石症。据调查,胆石症患者中的人不吃早餐。由于长期不吃早餐,早晨及上午长期空腹,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减少,而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不变,使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在胆囊中沉积而形成胆结石。 3、吃甜食的人易患胆石症。吃过量的糖会加速胆固醇积累,造成胆汁胆固醇、胆酸汁和卵磷脂三者比例严重失调而发生胆石症。 4、节食减肥过度易患胆石症。据国外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节食易引起胆结石,而且节食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胆结石。5、超体重易患胆石症。妇女超重79公斤,比正常体重妇女患胆石症危险大1倍;超重2334公斤则是6倍。四、胆石症有哪些典型的表现?胆石症的临床表现

11、与胆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有无胆管梗阻以及梗阻程度、并发症等因素有关。(一)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单纯的胆囊结石,如果没有梗阻和炎症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食、嗳气、上腹部饱胀等。有的患者只是在其他疾病检查或健康检查时才发现。主要临床表现:1、胆绞痛90%以上的患者因胆绞痛而就诊,多数患者无原因而突然发生,这是由于胆囊或胆总管平滑肌弛张或痉挛,企图将胆石排出,因此产生胆绞痛。大部分胆绞痛患者在饱餐或进食高脂肪餐后数小时内,或在腹部受到震动(如在崎岖的山路上骑车或骑马)后发作,也有的是饮酒、妊娠、停经等诱发,发作频率是多变的。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开始时疼痛呈持续

12、性疼痛,以后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的剧痛程度,患者坐卧不安、弯腰、打滚、用拳头紧压腹部,甚至哭喊。疼痛常放射至右胛胛处或右肩部,痛时常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及呕吐。疼痛特点:往往急剧发作分钟达到并持续加重,1560分钟达到高潮,持续约60分钟才缓解,有时疼痛持续性高潮,持续约伴轻重交替。有的病人反复发作,另一些则经数月至数年的缓解期后再复发。低脂肪饮食可减少发作。2、合并胆囊炎一次发作6小时以上才能缓解的胆绞痛,可能继发急性胆囊炎,以上的急性胆囊炎并发结石,这主要是胆汁储留,胆囊扩大,胆汁过度浓缩而致化学性刺激使胆囊发炎。(二)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肝外胆管结石可原发于胆管系统,亦称为原发性胆管

13、结石,亦可以来源于胆囊内结石下降,又称为继发性胆管结石。原发性胆管结石约占全部胆石症的50%,多见于青壮年。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有无梗阻和感染,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不同程度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如果结石阻塞胆管并继发胆管炎,则会出现典型的夏科(Charcot)三联征即腹痛、寒战发热、黄疸。(三)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比较多见,多数原发于肝内胆管,可局限在肝内某个区域的胆管内,亦可广泛分布于肝内胆管,常同时有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等反复发作的病史。肝内胆管结石往往有其特殊的症状,其特点可能与结石所处位置有所不同。常有肝区、胸背部的深

14、在的而持续性的疼痛,影响睡眠。患者可以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时有寒战、发热,一侧肝大、触痛、黄疸可无或轻,晚期可发生败血症、休克。肝胆管脓肿可穿破至膈下,形成胆瘘,或穿破至肺,形成肝胆管支气管瘘。一些患者晚期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状。少数患者无典型胆道症状,仅时常感到肝区轻微疼痛或不适,伴有畏寒发热。五、胆石症会出现哪些并发症?1、胆囊结石:可并发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囊癌、胆石性肠梗阻。2、肝外胆管结石:可发生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症、肝脓肿、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狭窄、胆汁性肝硬化、胆道出血等并发症。3、肝内胆管结石:可有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内多发性脓肿、胆道出血、败血症及胆管癌

15、等。六、胆石症的临床治疗胆石症患者,一经诊断立即手术者不多,多数患者在反复发作数年或数十年后,方鼓足勇气接受手术,在这以前胆石症发作离不开药物治疗。目前胆石症的治疗已由单一外科手术转入多种治疗或综合治疗并举。非手术治疗包括抗生素的应用,镇痛剂的使用,溶石、中药排石、体外震波碎石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前景令人乐观。七、切除胆囊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为了治疗胆囊结石或胆囊的疾病,常须行胆囊切除术。切除胆囊有什么后果呢?我们知道,正常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胆和分泌功能。切除胆囊之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上述功能,从而可能表现出以下的反应: 1、切除胆囊后,胆总管出现代偿性扩张,患者可无特别症状。如果胆管功能

16、丧失,将出现类似胆绞痛和不舒适的感觉。 2、厌食脂肪性食物,这是因为在消化期内,没有浓缩的胆囊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达不到临界微粒浓度。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若患者吃脂肪较少的食物,常不会引起上述反应。没有胆囊将减少胆汁酸的贮存量,体内胆汁酸也减少。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次数可增加2倍。体内胆盐的含量可比正常人减少一半,这时除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外,也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使上述几种维生素储备减少,但所吸收的量基本能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量。虽然胆囊切除后人体会发生上述变化,但像某些没有胆囊的哺乳动物一样,胆囊也不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器官。胆囊切除后,经过机体一段时间的适应和代偿,最后对人体、对消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八、切除胆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