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419842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语文八上第课《核舟记》教学实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教学实录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胡付彪(说明:本教时为第二教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顺句子,能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因此本节课我以 “读通文意读懂奇技读透语言”为思路组织教学,读读,品品,品品,读读。运用“情景诵读法”、“联想想象法”、“替换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法引导学生感受雕刻家技艺的高超,学习本文的简洁、生动的语言。)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叫核舟记。我们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东西?生:“核舟”表明了写作对象,是介绍用“桃核”做的小舟,这个小舟里藏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奇。师:真好!(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

2、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师:那“记”呢?生:“记是一种文体。(说不上来了)师补充:“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师:我们知道要想学好一篇文言文,首先是读好它。老师想先听听大家读得好吗?注意要读得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文从字顺。五位同学分别读1-5段,最后大家齐读第六段。老师在听大家读中,发现问题,教读练习,

3、示范强调。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椎髻仰面”的“椎”(chui)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流畅了,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好,想听老师看老师读文章。老师手拿纸船,声情并茂地演绎全文,像说书人一样演读,表演出情景感。(学生掌声四起,跃跃欲试。)学生模仿读第三四段。(3分钟台下准备)然后两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学生笑得合不拢口)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演读,我们仿佛看到了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情形,我们不得不佩服雕刻者记忆的高超,就像作者那样惊叹“嘻,技亦灵怪矣哉!”(板书)师:同学们,你们能具体说说你从哪里看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灵怪”?(提示:容量大小、雕刻的物

4、件形状、人物情态、表现主题的构思) 请大家任选一个角度,仔细查找,认真思考。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那么小,却容纳了五个人;八扇窗;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对联、题名、篆文,三十四个字。太神奇了!师: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桃核,长约1.96厘米,高约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桃核放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师总结:这么个小舟却容纳了那么多的任何物,舟小物多。真够“灵异“的!生:

5、他“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师:你能把“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用现代汉语说吗?生: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师:很好!大家找找文中具体体现这一点的是生:“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就做成舱,根据核舟本来的材料特点,顺势而为,最大化运用材料。生: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那么小,还能移动,窗子还可以自由开关,真是巧夺天工。师:这些物体的雕刻确实是“各具情态”,那人物雕刻的怎么样呢?生: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师:能说具体点吗?生:东坡是“多髯”,佛印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右边的舟子“椎髻仰面

6、”,左边的舟子“视端容寂”。雕刻得活灵活现。师:一口气说这么多的发现,你读的可真仔细呀!这些是外形,只是刻画外形就够了吗?生:他们不仅外形栩栩如生,连神情动作都具体可感。鲁直是“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仿佛说着自己的看手绢心得,跟老师交流着。生:佛印是“神情与苏黄不属”,他是出家人,自然放浪不羁,自由自在,不想苏黄那般专注陶醉。师:你再读一读描写佛印的句子。生:右边的舟子“若啸呼状”,放佛在对着赤壁的江水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左边的舟子“如听茶声然”,那敬业的态度真是没话说的。(学生掌声)师:你把我们都带到赤壁去泛舟了。(众笑)师:谁发现了核舟主题的构思。生:在人物搭配上,苏轼是主

7、人物,居中,重点突出,左边是他的学生兼好友,右边搭一个出家人,风格不一。师:这叫一庄一谐。生:连俩舟子的搭配都注意一个喜欢动,一个喜欢静。一个敬业,一个闲适。师:这叫一动一静。生:两幅对联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师;那么小的空间,要刻的字一定是慎之又慎的。生;噢,老师,他是想告诉我们这就是“泛舟赤壁”。你看这景色为证。师:这景色描写还有什么作用?生:还能渲染人物泛舟的心情。师:是的,你们看,雕刻者用心多良苦,构思多巧妙呀!难怪作者发出“嘻,技亦灵怪矣哉!”的咏叹。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形,体会“嘻,技亦灵怪矣哉!”蕴含的感情。反复读。师:你们从中读到一种

8、什么语气?生:赞叹、惊讶。师:具体说说。生:作者赞叹雕刻家太了不起了!生:作者赞叹中国民间艺术太让人吃惊了!(大家颔首,鼓掌)师:王叔远人物雕刻的奇巧。我们今天已经无缘得以一见了,不过幸运的我们能通过这些文字体会和感受到,这是为什么呢?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字的力量,作者非常细腻而且很真实地描绘了船上这些他所看到的景象,比如“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从这些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作者描写得非常的细腻。师:很好,这可以看出作者叙述得非常详尽。你看,右手、右脚、左手、左脚都介绍得很清楚,是不是?因为有如此详尽的叙述,我们才好像亲眼所见

9、一样。除此之外,作者的用词非常讲究,大家看,他写“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为什么不用“搂”或者“搭”呀?生:“扶”表明两人关系亲密,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抚,而“搂”太亲密,不像是两个文雅的儒士之所为。“搭”又太随意,没什么感觉。师:“扶”是带有温度的动作, 适度。真好!善于分辨。师:就是这么小的一个桃核(老师再拿起那枚桃核。展示给学生),魏学洢说“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枚核舟讲的就是苏轼去赤壁游玩的场景,所以为什么不干脆给它起名为“游赤壁”?生: “泛”字本义是漂浮。“游”可以在岸上,可以在船上,也可以在空中。“泛”表明是在舟中,显然更准确。生:另外“泛”是自由的,随意的。师:舟子在干什么

10、?生:两个舟子,一个玩,一个烧茶和摇蒲葵扇,都不在划船,他们在船上自由自在,主人悠闲地看书,佛印“矫首昂视”,小船自由自在地在水中任意飘荡。师:是的,一枚小小的核舟,我们不仅看到赤壁,仿佛还看到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刚才老师朗诵的就是前赤壁赋中的句子,描绘了多么优美的意境啊!一个“泛”字,境界全出来了。我们不得不感叹魏学洢用词之“灵怪”。师:同学们,最后一个活动,当我们回头静思,我们从本

11、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上的手法?生:动词使用简练传神。生: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细致的观察。生:合理的想象是创造经典的法宝。生:层次分明是一篇美文的必须。师: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两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是王叔远的雕刻杰作,另一个是魏学洢的这篇美文。王叔远用他灵异的雕刻刀读懂了苏轼,魏学洢用他巧妙地笔法读懂了王叔远的灵异,我们通过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读懂了魏学洢的核舟记。这真是一种最幸福的事。艺术就是一座桥,渡我们看见美好。其实生活中这样的艺术品还有很多,如泥塑、剪纸、木雕、挂饰等,请你从身边选取一件工艺品,仔细观察,欣赏它的神奇,再跟家人分享你的发现。师: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精彩表现,下课!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