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80569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国书法精神的两个核心概念简要:【摘 要】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晋唐之间,其中,承载儒家和道家思想精华、贯穿艺术活动主客二端、具备形而上意蕴的道心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有法道 与本心两个彼此关联【摘 要】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晋唐之间,其中,承载儒家和道家思想精华、贯穿艺术活动主客二端、具备形而上意蕴的“道心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有“法道 与“本心两个彼此关联的路径,其内涵关涉先秦和汉唐礼乐文化中的时间次序和节律、空间布局和等差、人事秩序和情理法度,以此架构了中国书法的哲学意蕴,使之具备通玄达微的可能。言恭达, 艺术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2-10-12【关键词】 中国书法;玄妙精神

2、;法道;本心中国书法玄妙精神的探讨完成于晋唐之间,其中,承载儒家和道家思想精华、贯穿艺术活动主客二端、具备形而上意蕴的“道心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今人不大使用,在现代学科术语阵营中也几无踪影,但它却是我们理解中国书法精神的一个关键词。那么,它的学理和文化逻辑是什么?它有哪些内涵?我们如何看待它在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价值?本文拟对此加以讨论。一、“道心与中国书法的哲学本原“道心,指道统义理,或客观世界的根本精神,?尚书 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者解为“人心惟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1;汉王充(约 2797)?论衡?曰:“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2 在文

3、艺论著中,“道心既指道统义理,也指对道统义理的心契或体悟,均表示形而上的意义。刘勰(约 465532)?文心雕龙 原道第一?说: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3张怀瓘?书断?也说:时论以为(宋文帝)天然胜羊欣,工夫恨少,是亦天然可尚,道心唯微,探索幽远,假设泠泠水行,有岩石间真声。4表示形而上意义的“道心,是“天然之物,反映天道、人道、地道的精神,人们对它的把握,衍化为神、理、数、象等“道的抽象观念,进而又将这种抽象精神,具体为文辞、书法等“技“艺“术 类

4、事物,因而用“道之文或“道心之尘来涵括人文艺术: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1此直一艺之工,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梁武帝又答书?)2然此书虽少绳墨,不可考以法度,要是轩前轾后,度越陵突,略无道心之尘,令人想见酒酣赋诗时也。(董逌?广川书跋李太白稿?)3刘勰的“文,梁武帝萧衍(464549)和董逌(? 约 1129)4 的“道心之尘,都是将文学、书法、绘画等,视为“道心的枝叶或末流,是形而下的事物;反过来,形而下的“艺术,以具体实在的形态,反映形而上的“道心。

5、这些认识,与千余年后德国美学家黑格尔(17701831)著名的“美即理念的感性显现颇为接近。尽管艺术是“道心之末,但它可以切近、表达或传达“道心,而切近或传达的方式,是以道为师,以心为源。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道心法,是难言莫名之物,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从未止步。史前文明中的石器、彩陶、玉器、雕塑和建筑遗址,便传达出朴素的宇宙、生死、生活观念。文字形成以后,“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5 的知识和思想生产,将此前人们的感性认识,加以抽象和推演,人文学术传统于此产生。按照古人常见的说法,人文始于河图洛书的天赐,始于人对“道的效仿;此后,“道成于圣王,传

6、于贤智,见于百姓的“日用而不知。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假设禹、皋陶那么见而知之,假设汤那么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假设伊尹、莱朱那么见而知之,假设文王那么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假设太公望、散宜生那么见而知之,假设孔子那么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假设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假设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那么亦无有乎尔! 6把上古以至三代的知识文化生产,与政治文明并观,暗含着中国早期文艺开展的政治文化动力、逻辑和价值体系,这个体系便是礼乐。然而,开展到春秋时期,这个体系呈现晦暗不明或分崩离析的态势。庄子的说法是,时当天下大乱,原本相通的道术,开始各有所明

7、、各有所长,因时用而有废兴,令后世学者茫然: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7由是,诸子各取一端,以解决社会和个体生存问题。诸子学说纷繁复杂,诚难尽述,然假设论对中国书法开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儒家和道家。儒家以入世求“内圣,道家以出世求“内圣,两者政治文化取向不同,观点不一,但却又有两个共同点,为中国书法玄妙之道提供思想根底:一是对客观世界的哲学认识,二是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把握,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书法法道、本心的哲学根底。二、法道围绕并基于人的社会实践,自诞生之初,礼乐文

8、化便具有三层哲学意味:时间维度上的次序及节律(星历、四时、月令、节气、祭日等),空间维度上的布局与等差(天地、星象、云气、方位、方向、王城及“五服等),主体存在意义的情理与法度(王政、百官、百姓及其行为实践诸系统)。尽管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通过秦汉及以后的取士制度、文化教育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儒家文化在西汉中期以后的推行,及五行数术不间断的实用需求,上述礼乐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已经成为知识阶层的共识,它使得春秋以至汉晋的千余年间,致力于文字书写的知识阶层,能够不断增益和归纳书法的哲理性,使“六艺 中的书法,与时间之流逝、空间之布局、人之存在,发生精神关联,而具备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意蕴,而这

9、些哲学本原,便是“道心所在。这样,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书法家心灵与外物的精神交融,成为对宇宙生命与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蔡邕(133192)?九势?言: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那么奇怪生焉。1?周易 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2,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那么“天或“自然是道的源头;因之而出的“阴阳,是书法形势的源头;软毫而生的“奇怪,那么是书法归依于“形势,可以承载“阴阳,进而又是表达道法、切近“自然的手段。这段简略的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书法理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10、:自然道阴阳形势。反过来,从书法的形势追索至其精神法理,或者说,从视觉感知中体认其神韵气度,那么有如下逻辑:形势阴阳道自然。也正是出于这个逻辑,古人用自然之“象,描述点画、笔墨和章法所呈之“象,以表达书法艺术的品格,察验书法之道与自然之理,同时,还将这种认识推衍到书法史脉的钩沉中。卫恒(?291)?四体书势?之?字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

11、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峨而连冈;虫跂跂其假设动,鸟飞飞而未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那么,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假设龙腾于川;渺尔下颓,假设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假设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假设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假设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假设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4这篇文章的前半段,卫恒将书法的起源和开展,回溯至上古黄帝,然后将中国书法的早期开展史,纳入道统逻辑,把书法的兴衰,与天地盈虚、时位转换

12、、朝纲文物制度的废兴对应起来:朝纲清明之时,“天地乃位,润泽万物,阴阳洽通,日月君臣各在其职,而得中正,人文艺术亦可生机勃勃;政治动乱或制度崩坏之际,也便意味着人道违背天地之道,天地阴阳不通,君臣朝纲混乱,人文艺术也便趋于衰敝。诚然,今人很难被卫恒简短的表达说服,一方面,在他的道统逻辑下,早期书法史中的很多篇章被主观省略;另一方面,即便汉晋人所谓的春秋战国乱世或“暴秦 时代,书法也没有停止开展,反倒呈现多向和整合的局面,这意味着,人文艺术的废兴,虽以朝纲纪统为前提,但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但是,我们也必须成认,没有卫恒这样的认识,书法不可能在传统政治、文化体系中得到一席之地,自然也不可能

13、获得知识阶层的热爱和持续研究。换句话说,卫恒的逻辑,恰恰是中国书法晋升至玄妙之道时至关重要的一个文化共识。先秦时期的音乐、诗歌,秦汉兴起的文赋等,同样得到了这种礼遇,同样也被置于道统理念下,获得开展动力,得以建构审美标准,同时受到政统的辅助或牵制。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诗歌、音乐和书法,是最早成熟、臻于玄妙的门类艺术,也是最早被理论化探讨的“道心之尘。因此,卫恒所述,实那么传达了汉晋时人的某种共有思维或判断,在书法由实用向审美自觉开展的关键期,他的带有一丝先验、超验色彩的书法史观和理论思维,不仅不是背离今人所谓书法本体的玄之又玄的言说,反倒是书法传统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起点。与这个思维起点相适应

14、,古人眼中的书法“形势,就不是简单的线条、块面和视觉空间问题,而是“形和“势蕴含的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消息,是老子所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卫恒?字势?便用一半的篇幅,描述了观者体悟书法“形势时,可能涌现的内心众象:日和月、云和星、禾与山、虫与鸟、弓与弦、龙与川、雨与天、鸿浩与流苏、厉水与清波等,这些形象,两两相对,借助“文理,表述“势理,借助可感事物,传达只可心悟的阴阳互生辩证之道。意象思维是中国书法的核心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将书家和世界、书家和作品、作品和世界巧妙连接起来,铸就了中国书法向内、重和、尚简、贵神的特征。从崔瑗(78143)的?草势?,到蔡邕的?篆势?,再到卫恒的?字势?

15、,汉晋之间的书论,无不遵循道统思维下观史、述象的根本格式,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法道、言道、体道、近道的风气,对中国书法审美觉醒产生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当然,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汉晋书论承先秦遗风,借助经学思想来考察历史、把握文艺现象,有其不可回避的历史情境。在表述书法艺术活动和问题时,六经典籍为他们提供了可以效仿的一套思路和方法,不难发现,?周易?取象、推数、论理的方法,?春秋?诗?论语?等所含文质时变的认识,?老子?庄子?所言道德、形神的辩证依存,?周礼?所述君臣朝纲秩序化的观念,以及汉晋文赋惯用的铺陈、比况等修辞手法,都蕴含在这些精短的书法理论文章中,将书法问题的研究和表述,初步落到实处。崔瑗、蔡邕、卫恒以后,南北朝袁昂(461540)?古今书评?、萧衍(464549)?草书状?,唐代欧阳询(557641)?八诀?用笔论?、虞世南(558638)?笔髓论?、孙过庭(646691)?书谱?、李嗣真(?696)?书后品?、张怀瓘(生卒年不详,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