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01909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9分) 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

2、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采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

3、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

4、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

5、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1. 本文批评了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一种是_;另一种是_。(2分)2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 (2分)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空格处依次填人的关联词语是(2分)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4“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_(2分)5鲁迅说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请举出课文中陶潜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说明这一观点。(3分)6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二自然段

6、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7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50字左右)(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5题。(24分) 想北平 老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

7、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

8、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

9、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

10、,以便刺激;在北平,_。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11、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

12、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年至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8对本文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段中,作者

13、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 9第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0第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2) _。(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1分析第段中“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12依次填入第段末尾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瀑布与大潮是必要的 有丁冬的清泉就够了 B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 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C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辣椒与葱是必要的 有嫩嫩的豆腐脑就够了 13第六段中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是(2分) (1)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2)_ (3)_ 14从第段中,找出与下面句中“感到寂苦”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2分)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15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题)(4分) 16(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韩愈师说)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 (杜牧阿房宫赋) (3) _,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它山之石,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