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结构理论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11594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结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智力结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智力结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智力结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智力结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力结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结构理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结构理论(一)智力究竟有几种因素构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第一个提出智力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C.E.Spearman), 他认为,智力主要是一种普遍而概括的能力,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人的所 有智力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 G 因素,即每一项智力活动 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谁的 G 因素数量高,他就聪明;如果一个人的 G 因素极少,那 他肯定愚笨。心理学界若想界定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则需想法设法测出他的G因素数量。斯皮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人的智力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 作

2、用,它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是在某些特殊方面表现出来。他发现人有五类特殊因素: 口头能力,算数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力速 度。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力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一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 到不同的智力活动中。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L.Thurstone提出智力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群彼此 无关的原始能力构成的,各种智力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一群中有一个基本因素是共 同的。他对56种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把智力归纳为7种基本的心理能力。1语言理解能力(V):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由词汇测验测量。2言语流畅性(

3、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力。3数字计算能力(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4推理能力(R):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5机械记忆能力(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力。6空间知觉能力(S):运用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方向及空间关系的能力。7知觉速度(P):迅速而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心理能力编制了著名的基本心理能力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 的设想相反,各种能力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儿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样 看来,二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后来,瑟斯顿本人也承认可能有一种总的智 力(global intelligen

4、ce),但他继续强调分析各自的因子对智力的决定性作用。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是非常著名的。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 操作和产品三个纬度去考虑,并用三个纬度的立体模型来描述智力的结构。所谓内容,系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种刺激,亦即智力测验所包括的各类题目,包括 4 种因素:1图形(F):形状、大小、颜色、位置或实际物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2符号(S):字母、单词、数字或任何代码符号。3语义(M):表达一定意义的词、句子或观点。4行为(B):本人或他人行为的解释,即社会性智力。所谓操作,系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心智活动方式,亦即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包括

5、5 种因素:1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力以及发明的能力。2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力。3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得新的 答案,它反映了人的创造能力。4聚敛思维(N):用惟一的或“最好的答案对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 能力。5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力。所谓产品,系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运用各种心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包括6 种因素:1单元(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2类别(C):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一系列有关单元组成。3关系(C):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6、4系统(S):用逻辑方法组成的概念。5转换(T):某种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6蕴涵(I):从已知信息推测言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吉尔福特设想,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运用不同的操作而产生不同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到 120种单独的智力因素。经过吉尔福特与同事的长期研究,到1971年已经确认了98种智力 因素,他们相信最终将发现120 种智力因素。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等人主张智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流体智力, 另一种是晶体智力。他认为液体智力是人的一种潜在智力,主要和神经胜利的结构和功能有 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

7、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联系。例如, 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神经系统损伤时,液体智力就会发 生变化。这种智力几乎可以转换到一切要求智力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文化背景影响很大,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 智力运用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词汇、知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大量的 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力密切联系着。这种智力表现为来自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一些研究表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而变化, 到十四五岁时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晶体智力不仅能够继续保持,而且还会有所增长, 可能

8、要缓慢上升至25或30岁以后,一直到60岁才逐渐衰退。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力 水平的差异要比晶体智力的水平的差异大。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20世纪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此后,由于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 家开始在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下,试图探讨人类智力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与过程。在这一领 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的智力认 知成分理论。斯坦伯格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 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据成分的概括水平或功能可对其进行不同分类:1 据成分概括水平分类可分为一般成分、

9、类成分和特殊成分。一般成分指所有智力任务操作所必需的成分,类 成分指至少两种任务必需的解决某类任务的成分,特殊成分只是单一任务操作所需的成分。 斯坦伯格以一个等级结构来说明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对每类成分的具体内容作进 一步的诠释。2 据成分功能分类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计划、监控 和决策和高级执行过程,其功能包括:审阅问题;选择信息加工成分;选择信息的一种或多 种表征;选择信息加工成分的组合策略;决定注意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及结果 的检验和评价。操作成分是智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施行的加工过程,其中最普遍存在的信 息加工成分有:编码、

10、关系推断、相关推理、应用、比较、证实、反应。知识获得成分是指 用于获得新知识的激活或给予反馈(直接或间接),处于一种动态结构之中。应该指出的是,智力结构理论在发展智力测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智力 测验都是依据某个特定的智力理论编制的。智力结构理论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20 世纪国内外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讨论了测量学的 智力理论、皮亚杰的智力理论、智力认知过程研究、学习潜能的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知识的智力理论、结构功能智力理论、并对智力理论发展趋势作以探讨。【关键词】 智力 智力结构 发展趋势 智力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尽管其定义有150多种,但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把

11、它归属于个 性的范畴,突出其两大特点:一为成功地解决问题;二为有良好的适应性。对智力本质的研究,在20世纪,经历了三个取向(approach)变化: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 60年代为 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 80 年代后又有人主张智力的层面(stration of intelligence), 不管哪种取向,都认为智力是一种多元的结构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智力越来越显得 重要。本文综述了关于智力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并对智力发展趋势作以探讨。一、智力理论研究概述(一) 测量学的智力理论 高尔登从个别差异角度提出了遗传与智力的

12、关系问题,并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感觉过程心 理测验。这标志着现代智力心理学研究拉开了序幕,并开始了从测量学研究智力的方向。这 一派主要从智力的活动成果入手,运用数学方法,尤其是因素分析方法,结合个别差异是由 于因素差异导致的思想创立了智力因素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皮尔曼、伯特、沃南、弗农、 瑟斯顿、卡特尔、吉尔福特等人。斯皮尔曼于1904 年首先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智力测验的 成果,形成了智力是由G因素和S因素构成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核心为G因素,G中 又有P.O.W等子因素。弗农、伯特、沃南继承了斯皮尔曼的G因素,再分析S因素的传统形 成了因素层次性智力结构理论。瑟斯顿以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自己的

13、智力结构因素理论, 提出人的智力可分成若干种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不同搭配造成个人的独特智力,并分析出 记忆、流畅、推理、知觉、空间、数学、音语七种能力,后来通过相关关系的分析发现存在 第二级的一般因素。形成了修改后的特殊因素和一般因素的智力结构理论。瑟斯顿开创了从 特殊因素入手进而概述一般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的传统。卡特尔、吉尔福特秉承这一方法, 形成了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说、智力三维结构说。这一派以智力行为的测量分析来回答什么 是智力,是以智力活动的外部表现智力活动结果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描述的仅仅是 智力的静态结构,而难以揭示智力的本质活动规律;以因素分析方法来确立智力模型,有失 智力的非线

14、性事实;同时确立因素旋转轴的标准不一和旋转方式不一造成了智力因素结构的 不同描述;用测验的分数来构建智力结构有失智力的效度。因此,智力测量理论的逻辑在于 智力决定智力行为,有什么样的智力行为则存在什么样的智力,导致对智力行为特质的描述, 而未作内部结构的分析,对杂质的智力行为和纯净的智力行为亦未作区分。当然运用因素分 析方法假定人们的差别可以从有差别的因素去理解的假设,形成了智力结构,加深了对智力 的理解,同时也为我们运用因素分析方法检验假设,构建理论树立了范例。(二)皮亚杰的智力理论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认知结构学说广为流行。皮亚杰从主客体相互作用、机能主义、建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

15、阐述了智力是什么,智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机制,并对智 力的发展从运算的阶段上作了划分。他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 这种适应是心理形成的适应,有其内在的内容和功能,内容指由逻辑运算系统构成的认知结 构,功能是指认知结构的反映抽象化和平衡作用。 ”智力就是主体用他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客 体,主体同化客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逻辑智力的实质是一系列生动而起作用的逻辑运算系 统”。智力的发展过程乃是同化和顺应之间平衡不断打破不断地重建的过程,对动作协调的 反映抽象提供构造用的材料这实际是同化作用,提供可逆性组织的平衡作用”乃是顺应; 在这两种反映抽象和可逆性的平衡作用中智力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了

16、智力发展的四阶段。因 此可以说,皮亚杰是承认智力是结构和功能统一体,智力不断发展变化着。对于不断地发展 变化,皮亚杰用哥白尼式革命说明智力的去自我中心的质变。虽然皮亚杰在智力发展的宏观 方面颇有建树,然而却不足以揭示智力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微观规律,以数理逻辑说明智力有 过分抽象化和形式化的特点,对认知结构做同化和顺应的功能分析,并不能足以说明认知结 构的具体功能,对认知结构所做的分析应予以细致地界定3。(三)智力认知过程研究认知心理学试图了解人的智力的性质和人们如何进行思维(J.R.Andeson, 1979)。认知是什么? 道格(D.Dodd, 1980)指出,认知心理学强调的是,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即功能(适应)、过程和 结构。这里突出的是,认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一定心理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