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地球的表面一、 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1)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2.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3)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3. 科学态度目标(1)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2)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二、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2. 教学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塑料盒、剪刀、保鲜膜、泥土、水)2. 学生准备:教材、学生活动手册、科学记录本四、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聚焦问题课件展示5.12汶川大地震的震后遗址照片。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带来哪些改变呢?(二) 分组探索,获取新知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看法,并说说自己的依据。 2. 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模拟地震成因的实验过程。3. 出示分组实验材料,带领学生分
3、析、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两半拼接的小盒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岩层;拉开/挤压岩层受到的作用力。4.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5. 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除了要观察“地面”的变化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教师巡视指导。6. 课件出示教材上图片:岩层发生弯曲;岩层断裂、错动。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相互补充或提出质疑。7. 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地震的种类及成因。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地表带来的变化1. 提问:你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
4、是从哪里了解到的?2. 学生组内交流自己对地震情景的了解,以及了解的途径。3. 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4. 视频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片段。5. 学生分析、整理课前收集到的一些关于地震的相关资料,说说地震对地形地貌的改变。6. 带领学生图文总结: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的改变。探索三: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海报1. 结合学校的紧急疏散演练,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地震自救的知识。2. 视频播放相关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3. 布置课后作业:制作一张抗震防灾手抄报。(三) 深入研讨,巩固新知1.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2.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五、 板书设计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一、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二、地震的作用地壳断裂、地壳隆起、山体滑坡、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