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 圆典例精析题型一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例1】已知点P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和,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求椭圆的方程.【解析】故所求方程为+=1或+=1.【点拨】(1)在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但是当焦点所在坐标轴不确定时,需要考虑两种情形,有时也可设椭圆的统一方程形式:mx2+ny2=1(m>0,n>0且m≠n);(2)在求椭圆中的a、b、c时,经常用到椭圆的定义及解三角形的知识.【变式训练1】已知椭圆C1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抛物线C2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小明从曲线C1,C2上各取若干个点(每条曲线上至少取两个点),并记录其坐标(x,y).由于记录失误,使得其中恰有一个点既不在椭圆C1上,也不在抛物线C2上.小明的记录如下:据此,可推断椭圆C1的方程为 . +=1.题型二 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运用【例2】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F1PF2=60°.(1)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2)求证:△F1PF2的面积只与椭圆的短轴长有关.【解析】(1)e的取值范围是[,1).(2)=mnsin 60°=b2,【点拨】椭圆中△F1PF2往往称为焦点三角形,求解有关问题时,要注意正、余弦定理,面积公式的使用;求范围时,要特别注意椭圆定义(或性质)与不等式的联合使用,如|PF1|·|PF2|≤()2,|PF1|≥a-c. 【变式训练2】已知P是椭圆+=1上的一点,Q,R分别是圆(x+4)2+y2=和圆(x-4)2+y2=上的点,则|PQ|+|PR|的最小值是 .【解析】最小值为9.题型三 有关椭圆的综合问题 【例3】(2010全国新课标)设F1,F2分别是椭圆E:+=1(a>b>0)的左、右焦点,过F1斜率为1的直线l与E相交于A,B两点,且|AF2|,|AB|,|BF2|成等差数列.(1)求E的离心率;(2)设点P(0,-1)满足|PA|=|PB|,求E的方程.(1) .(2)为+=1.【变式训练3】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为e,两焦点为F1,F2,抛物线以F1为顶点,F2为焦点,P为两曲线的一个交点,若=e,则e的值是( ) 【解析】选B题型思 有关椭圆与直线综合问题【例4】【2012高考浙江理21】如图,椭圆C:(a>b>0)的离心率为,其左焦点到点P(2,1)的距离为.不过原点O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且线段AB被直线OP平分.(Ⅰ)求椭圆C的方程;(Ⅱ) 求ABP的面积取最大时直线l的方程.. 【变式训练4】【2012高考广东理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1:的离心率e=,且椭圆C上的点到Q(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1)求椭圆C的方程;(2)在椭圆C上,是否存在点M(m,n)使得直线:mx+ny=1与圆O:x2+y2=1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OAB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及相对应的△OAB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总结提高1.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其结构简单,形式对称且系数的几何意义明确,在解题时要防止遗漏.确定椭圆需要三个条件,要确定焦点在哪条坐标轴上(即定位),还要确定a、 b的值(即定量),若定位条件不足应分类讨论,或设方程为mx2+ny2=1(m>0,n>0,m≠n)求解.2.充分利用定义解题,一方面,会根据定义判定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另一方面,会利用椭圆上的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常数进行计算推理.3.焦点三角形包含着很多关系,解题时要多从椭圆定义和三角形的几何条件入手,且不可顾此失彼,另外一定要注意椭圆离心率的范围.练习1(2009全国卷Ⅰ理)已知椭圆的右焦点为,右准线为,点,线段交于点,若,则=( )A. B. 2 C. D. 3选A.2(2009浙江文)已知椭圆的左焦点为,右顶点为,点在椭圆上,且轴,直线交轴于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A. B. C. D.【答案】D3.(2009江西卷理)过椭圆()的左焦点作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为右焦点,若,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A. B. C. D.【答案】B4.【2012高考新课标理4】设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为直线上一点,是底角为的等腰三角形,则的离心率为( ) 【答案】C5【2012高考四川理15】椭圆的左焦点为,直线与椭圆相交于点、,当的周长最大时,的面积是____________。
答案】36【2012高考江西理13】椭圆 的左、右顶点分别是A,B,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若,,成等比数列,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_____.【答案】【 双曲线典例精析题型一 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例1】已知动圆E与圆A:(x+4)2+y2=2外切,与圆B:(x-4)2+y2=2内切,求动圆圆心E的轨迹方程.【解析】-=1(x≥).【点拨】利用两圆内、外切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找出E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结合双曲线定义求解,要特别注意轨迹是否为双曲线的两支.【变式训练1】P为双曲线-=1的右支上一点,M,N分别是圆(x+5)2+y2=4和(x-5)2+y2=1上的点,则|PM|-|PN|的最大值为( ) 【解析】选D.题型二 双曲线几何性质的运用【例2】双曲线C:-=1(a>0,b>0)的右顶点为A,x轴上有一点Q(2a,0),若C上存在一点P,使=0,求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析】(1,).【点拨】根据双曲线上的点的范围或者焦半径的最小值建立不等式,是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的常用方法.【变式训练2】设离心率为e的双曲线C:-=1(a>0,b>0)的右焦点为F,直线l过焦点F,且斜率为k,则直线l与双曲线C的左、右两支都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e2>1 -e2<1-k2>1 -k2<1【解析】,故选C.题型三 有关双曲线的综合问题【例3】(2010广东)已知双曲线-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x1,y1),Q(x1,-y1)是双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1)求直线A1P与A2Q交点的轨迹E的方程;(2)若过点H(0,h)(h>1)的两条直线l1和l2与轨迹E都只有一个交点,且l1⊥l2,求h的值.【解析】(1)轨迹E的方程为+y2=1,x≠0且x≠±.(2)符合条件的h的值为或.【变式训练3】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e,过F2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交于A,B两点,若△F1AB是以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e2等于( )+2 +2 -2 -2 【解析】故选D总结提高1.要与椭圆类比来理解、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应特别注意不同点,如a,b,c的关系、渐近线等.2.要深刻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注意其中的隐含条件.当||PF1|-|PF2||=2a<|F1F2|时,P的轨迹是双曲线;当||PF1|-|PF2||=2a=|F1F2|时,P的轨迹是以F1或F2为端点的射线;当||PF1|-|PF2||=2a>|F1F2|时,P无轨迹.3.双曲线是具有渐近线的曲线,画双曲线草图时,一般先画出渐近线,要掌握以下两个问题:(1)已知双曲线方程,求它的渐近线;(2)求已知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方程.如已知双曲线渐近线y=±x,可将双曲线方程设为-=λ(λ≠0),再利用其他条件确定λ的值,求法的实质是待定系数法.练习1、【2012高考山东理10】已知椭圆的离心学率为.双曲线的渐近线与椭圆有四个交点,以这四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16,则椭圆的方程为(A) (B) (C) (D)【答案】D2.直线y=kx+2与双曲线x2-y2=6的右支交于不同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B.(0,)C.(-,0) D.(-,-1)3.【2012高考湖北理14】如图,双曲线的两顶点为,,虚轴两端点为,,两焦点为,. 若以为直径的圆内切于菱形,切点分别为. 则(Ⅰ)双曲线的离心率 ;(Ⅱ)菱形的面积与矩形的面积的比值 .【答案】【例3】由题意知|x1|>,A1(-,0),A2(,0),则有直线A1P的方程为y=(x+),①直线A2Q的方程为y=(x-).②方法一:联立①②解得交点坐标为x=,y=,即x1=,y1=,③则x≠0,|x|<.而点P(x1,y1)在双曲线-y2=1上,所以-y=1.将③代入上式,整理得所求轨迹E的方程为+y2=1,x≠0且x≠±.方法二:设点M(x,y)是A1P与A2Q的交点,①×②得y2=(x2-2).③又点P(x1,y1)在双曲线上,因此-y=1,即y=-1.代入③式整理得+y2=1.因为点P,Q是双曲线上的不同两点,所以它们与点A1,A2均不重合.故点A1和A2均不在轨迹E上.过点(0,1)及A2(,0)的直线l的方程为x+y-=0.解方程组得x=,y=0.所以直线l与双曲线只有唯一交点A2.故轨迹E不过点(0,1).同理轨迹E也不过点(0,-1).综上分析,轨迹E的方程为+y2=1,x≠0且x≠±.(2)设过点H(0,h)的直线为y=kx+h(h>1),联立+y2=1得(1+2k2)x2+4khx+2h2-2=0.令Δ=16k2h2-4(1+2k2)(2h2-2)=0,得h2-1-2k2=0,解得k1=,k2=-.由于l1⊥l2,则k1k2=-=-1,故h=.过点A1,A2分别引直线l1,l2通过y轴上的点H(0,h),且使l1⊥l2,因此A1H⊥A2H,由×(-)=-1,得h=.此时,l1,l2的方程分别为y=x+与y=-x+,它们与轨迹E分别仅有一个交点(-,)与(,).所以,符合条件的h的值为或.【变式训练3】据题意设|AF1|=x,则|AB|=x,|BF1|=x.由双曲线定义有|AF1|-|AF2|=2a,|BF1|-|BF2|=2a?(|AF1|+|BF1|)-(|AF2|+|BF2|)=(+1)x-x=4a,即x=2a=|AF1|.故在Rt△AF1F2中可求得|AF2|==.又由定义可得|AF2|=|AF1|-2a=2a-2a,即=2-2a,两边平方整理得c2=a2(5-2)?=e2=5-2,. 抛物线典例精析题型一 抛物线定义的运用【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抛物线过点P(2,-4);(2)抛物线焦点F在x轴上,直线y=-3与抛物线交于点A,|AF|=5.【解析】(1)y2=8x或x2=-y.(2)方程为y2=±2x或y2=±18x.【变式训练1】已知P是抛物线y2=2x上的一点,另一点A(a,0) (a>0)满足|PA|=d,试求d的最小值.【解析】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