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影响乳脂中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因素

mi****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44KB
约7页
文档ID:615938613
影响乳脂中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因素_第1页
1/7

影响乳脂中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因素乳脂中的奇数和支链脂肪酸简称 OBCFA,这类物质包含奇数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与不同碳原子数的支链脂肪酸,后者又可分为异构与反异构两种类型在乳脂成分中,十五碳直链脂肪酸和十七碳直链脂肪酸占比最高,合计可达 OBCFA 总量的一半,反异构十五碳脂肪酸含量也高于短链和长链支链脂肪酸,短链支链脂肪酸(碳链长度小于 14)在乳脂中占比通常不足 10%,长链支链脂肪酸(碳链长度大于 17)占比约 15%不同个体间同种 OBCFA 含量差异明显,部分支链脂肪酸的个体变异系数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这种差异源于合成过程中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瘤胃微生物活性、营养供给及机体代谢状态等OBCFA 的合成主要依赖瘤胃细菌,少量可在乳腺组织内新生成,离开瘤胃的细菌所含 OBCFA 组成,主要受细菌自身脂肪酸合成酶影响,生长阶段和体外培养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小,比如在体外培养瘤胃细菌时,调整培养温度从 38℃到 40℃,细菌 OBCFA 组成变化率仅为 3%研究显示,小肠中微生物蛋白与乳脂中 OBCFA 的比例约为 11.1:1,这意味着通过测定乳脂中 OBCFA 含量可估算进入十二指肠的微生物蛋白流量,为评估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效率提供依据;而乳脂中部分奇数直链脂肪酸含量高于十二指肠吸收量,如十七碳直链脂肪酸在乳脂中的含量比小肠吸收量高 12%,证实乳腺组织存在局部合成能力,且这种合成能力受乳腺细胞内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调控。

饲料成分是调控 OBCFA 合成的核心外部因素,其中精料与粗料的比例直接影响瘤胃发酵产物提高粗饲料比例会增加瘤胃内纤维分解菌数量,同时降低淀粉分解菌数量,这种群落变化会使乳脂中异构十四碳脂肪酸、异构十五碳脂肪酸含量上升更显著,上升幅度可达 15%-20%,但也有研究发现高纤维饲料可能降低十五碳直链脂肪酸含量,降幅约 8%,这种差异可能与细菌应激反应有关,高纤维环境下部分细菌会优先合成用于维持细胞结构的脂肪酸,而非分泌到瘤胃环境中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同样关键,添加富含棕榈酸的脂肪补充剂(如棕榈酸钙)能提升乳脂率和 OBCFA 产量,每日每头添加 500 克棕榈酸钙,乳脂中 OBCFA 总量可提高 10%,而富含油酸的补充剂(如葵花籽油)更易促进能量在体内储存,转化为体脂的比例比棕榈酸高 20%,对 OBCFA 合成助力有限淀粉的降解速度也有影响,相比谷物等快速降解淀粉,去皮马铃薯等缓慢降解淀粉能提高乳脂率,提升幅度约 5%,间接为 OBCFA 合成提供有利条件,因为缓慢降解淀粉可避免瘤胃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有机酸,维持细菌活性稳定此外,饲料中的支链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分解产生的异丁酸、异戊酸等,可作为瘤胃细菌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前体物质,其供应量直接影响合成效率,当饲料中支链氨基酸含量从 1.5% 提升到 2.0% 时,瘤胃内支链脂肪酸前体物质浓度增加 25%,而植物性饲料本身含有的 OBCFA 极少,即便全部转移到奶中占比也不足乳脂中总 OBCFA 的 10%,说明动物自身合成是 OBCFA 的主要来源。

瘤胃内环境参数的稳定对 OBCFA 合成至关重要,pH 值是核心调控指标常年饲喂青贮料或精料比例偏高(超过 60%)时,瘤胃 pH 易下降至 5.5 以下,可能引发酸血症,此时瘤胃内纤维分解菌活性会下降 30% 以上,OBCFA 合成量随之减少,添加碳酸氢钠、氧化镁等缓冲剂可将 pH 维持在 6.0 以上,使乳脂率提升 4%-6%,OBCFA 含量同步提高 8%研究显示,特定 OBCFA 如异构十四碳脂肪酸、异构十三碳脂肪酸和十五碳直链脂肪酸,可作为瘤胃酸中毒的生物标志物,当瘤胃 pH 降至 5.2 以下时,异构十四碳脂肪酸含量会下降 12%,十五碳直链脂肪酸含量上升 15%,其含量变化能实时反映瘤胃内环境的异常瘤胃内的挥发性脂肪酸比例也有影响,正常情况下乙酸与丙酸比例约为 3:1,当该比例降至 2:1 时,细菌代谢会出现紊乱,OBCFA 的合成速率下降 10%,这与细菌依赖挥发性脂肪酸作为碳源的代谢特点密切相关,有研究证实乳脂中 OBCFA 组成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产生量存在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可达 0.7 以上,其中乙酸产量与异构支链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最高此外,瘤胃内氨态氮浓度也会影响 OBCFA 合成,当氨态氮浓度维持在 8-12mg/dL 时,瘤胃细菌蛋白质合成效率最高,间接为 OBCFA 合成提供充足的细菌生物量,浓度过低(低于 5mg/dL)会导致细菌生长受限,OBCFA 合成量减少 15%。

瘤胃微生物的类群构成直接决定 OBCFA 的合成潜力,不同功能菌群的代谢特性差异显著纤维分解菌(如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淀粉分解菌(如溶纤维丁酸弧菌)是合成 OBCFA 的主要菌群,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时,瘤胃细菌中异构支链脂肪酸比例会增大,增幅约 18%,而淀粉分解菌占优则导致反异构酸和奇数直链脂肪酸比例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 12% 和 10%固相和液相中的细菌对饲料变化的响应不同,当粗饲料比例增大时,固相细菌中异构十五碳脂肪酸变化幅度最大,可达 25%,液相细菌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反异构十四碳脂肪酸含量仅上升 8%,这种差异源于固相细菌更易附着在纤维底物表面,直接利用纤维分解产物进行代谢这些菌群的代谢活动受底物供应影响,支链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支链挥发性脂肪酸可被细菌摄取,通过脂肪酸合成酶系统转化为支链脂肪酸,该过程中关键酶(如 β- 酮脂酰 - ACP 合成酶)的活性会随底物浓度增加而提高,当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升 20% 时,酶活性可提高 15%;而奇数直链脂肪酸的合成则与丙酸盐等前体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丙酸盐通过羧化作用生成奇数碳链的脂肪酸前体,当瘤胃内丙酸盐产量增加 10% 时,奇数直链脂肪酸合成量提高 7%。

此外,瘤胃内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也会影响 OBCFA 组成,拟杆菌门占比升高时,支链脂肪酸含量增加 12%,厚壁菌门占比升高则使奇数直链脂肪酸含量提高 9%动物生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 OBCFA 合成出现规律性波动,泌乳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初乳和过渡乳中的支链脂肪酸浓度低于常乳,初乳中 OBCFA 总量仅为常乳的 70%,产后第一个月内 OBCFA 含量逐步上升,每周增幅约 5%,进入完全泌乳期(产后 2-6 个月)后维持稳定,直至泌乳后期(产后 7 个月以上)因乳腺功能衰退略有下降,降幅约 6%胎次差异同样存在,头胎和二胎奶牛乳脂中的总 OBCFA 比例高于多胎奶牛,头胎奶牛比三胎奶牛 OBCFA 含量高 12%,这种差异可能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有关,经产奶牛对能量和氨基酸的分配更倾向于产奶量而非乳脂合成,三胎奶牛的产奶量比头胎奶牛高 20%,但乳脂率低 3%生理状态还会与营养策略产生交互作用,比如在泌乳高峰期,补充棕榈酸能提高初产和经产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及乳脂产量,初产奶牛采食量提升 8%,经产奶牛提升 6%,但仅能增加初产奶牛的体重,每周增重 0.3kg,对经产奶牛的体重无明显影响,这与经产奶牛机体代谢调节机制不同有关,经产奶牛会将更多能量用于产奶,而非体脂沉积。

此外,动物的健康状态也会影响 OBCFA 合成,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腺组织受损,OBCFA 合成量减少 15%,且支链脂肪酸与奇数直链脂肪酸的比例发生改变,异构脂肪酸含量下降更为明显乳腺组织的代谢活动为 OBCFA 合成提供了最终场所,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乳脂中 OBCFA 的含量瘤胃细菌合成的 OBCFA 经消化吸收后,部分会被乳腺组织摄取并整合到乳脂中,摄取效率约为 60%-70%,另一部分则由乳腺细胞利用前体物质新生成,新生成的 OBCFA 占乳脂中总量的 15%-20%乳腺中的脂肪酸合成酶和碳链延长酶参与这一过程,其中△9 去饱和酶可将直链十七碳脂肪酸转化为直链十七碳单不饱和脂肪酸,这种内源合成途径在部分反刍动物中较为活跃,如山羊乳腺中△9 去饱和酶活性比奶牛高 10%,导致山羊乳中直链十七碳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研究发现,乳脂中碳链长度超过十六的 OBCFA 总量与机体脂肪动员相关,可作为能量平衡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当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时,脂肪动员增强,这类 OBCFA 含量会显著上升,增幅约 12%,体现了乳腺代谢与整体营养状态的关联乳腺组织的血流量也会影响 OBCFA 的整合,血流量每增加 1L/min,OBCFA 的摄取量增加 5%,因为充足的血流量能为乳腺细胞提供更多的 OBCFA 前体物质和氧气,促进合成反应进行。

此外,乳腺细胞中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也很关键,该酶负责将血液中的脂肪酸分解为可被细胞利用的形式,活性提高 10% 可使 OBCFA 整合到乳脂中的效率提升 8%反刍动物的品种差异导致 OBCFA 合成能力存在先天不同不同物种乳脂中 OBCFA 含量差异显著,水牛乳中含量可达百分之五点零二,山羊乳中仅为百分之三点三三,牛奶则介于两者之间约为百分之四点一,这种差异与物种瘤胃容积和微生物组成有关,水牛瘤胃容积比奶牛大 15%,能容纳更多微生物,合成 OBCFA 的潜力更高即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OBCFA 组成也有差异,荷斯坦奶牛乳中异构十五碳脂肪酸占比高于娟姗奶牛,荷斯坦奶牛该成分占 OBCFA 总量的 25%,娟姗奶牛为 20%,而娟姗奶牛的十七碳直链脂肪酸含量更突出,占比达 30%,高于荷斯坦奶牛的 25%,这与品种固有的瘤胃微生物构成、消化酶活性及代谢特性相关,娟姗奶牛瘤胃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数量比荷斯坦奶牛多 10%,能产生更多用于 OBCFA 合成的前体物质品种带来的差异相对稳定,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这种固有差异仍会持续存在,如将荷斯坦奶牛和娟姗奶牛饲养在同一牧场,饲喂相同日粮,两者乳脂中 OBCFA 组成的差异仍能维持在 5%-8%,成为影响乳脂 OBCFA 组成的基础因素。

此外,同一品种内不同个体的遗传特性也会导致 OBCFA 含量差异,遗传力估算显示,乳脂中十五碳直链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力为 0.25,说明遗传因素在 OBCFA 合成中具有一定作用营养补充剂可通过调节瘤胃功能和机体代谢影响 OBCFA 合成,剂量把控是发挥效果的关键在奶牛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E,每日每头补充 1000 国际单位即可减少脂肪校正乳的自动氧化,氧化速率下降 15%,避免异味产生,间接保障 OBCFA 的稳定存在,OBCFA 的氧化损失减少 8%,但过量补充超过 4000 国际单位则可能影响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A、D)吸收,维生素 A 的吸收率会下降 10%,反而对机体代谢不利益生菌类补充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按每公斤饲料添加 100 亿菌落形成单位可改善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有益菌(如纤维分解菌)数量增加 20%,促进纤维分解菌生长,提升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微生物蛋白产量提高 15%,进而为 OBCFA 合成提供更多原料,使 OBCFA 总量提高 9%缓冲剂类补充剂需根据精料比例调整用量,当精料占比超过 60% 时,每头每日添加 150 克碳酸氢钠与 50 克氧化镁的混合物,可有效维持瘤胃 pH 稳定,pH 波动范围缩小 0.3 个单位,为合成 OBCFA 的细菌创造适宜环境,细菌活性提高 12%,OBCFA 合成量同步增加。

此外,添加酵母培养物也能促进 OBCFA 合成,每公斤饲料添加 50 克酵母培养物,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增加 10%,其中乙酸与丙酸比例更适宜,间接提高 OBCFA 含量,增幅约 7%,且酵母培养物还能增强瘤胃细菌的抗应激能力,减少环境变化对 OBCFA 合成的影响饲养管理措施通过改变生长环境间接作用于 OBCFA 合成,细节调控影响显著饲喂时间的调整会影响 OBCFA 合成,对泌乳早期奶牛而言,产后立即补充棕榈酸虽能提高能量校正乳产量和乳脂能量输出,能量校正乳产量增加 5%,乳脂能量输出提高 8%,但会加剧能量负平衡,每周体重损失增加 0.2kg,体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