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一、考点解读 分析综合C 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阅读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的题目,也常常在“把握思路”这一点上设题,尤其是最近两年二、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B、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C、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D、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例题:1、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07广东)2、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10江苏卷)3、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回答10广东卷)4、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12广东卷)三、论述文的思路和结构的大致规律论述文都是以议论为主,都是通过事实材料、引用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阐明某个道理,证明作者一定的见解和主张,表明赞成成什么或反对批驳什么阅读论说文,首先要扣住文章的题目,题目或点明中心论点,或提出论述的问题,或点出议论的范围(话题).其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抓住作者反对批驳的错误观点,这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中心论点或出现在题目,或出现在文中开头(首段),或归纳于文尾(末段);分论点往往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再次是论据,也就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论据在文章中主要起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作用,有时也会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等.第四是论证,也就是结合论点或分论点对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效果论证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概述议论范围,或点明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目的;然后运用举例、引用、对比、比喻等方法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最后或归纳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提出做法论证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并列、层进、正反四种形式.一般来说,大多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正反的结构模式。
还要注意的一种是驳论文,一般会采取或先驳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错误,即驳错误论点、驳错误论据、驳错误论证(推理过程),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四、方法例解(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星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
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札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⑦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部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⑧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⑨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
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度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⑾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⑿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16.概括“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一文的思路.(6分) 【归纳】方法1:(二)①“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②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③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
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④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有删节)4.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6分) 【归纳】方法2: (三) 谈 静 朱光潜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