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22591999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曲专业术语介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

2、,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 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 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 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 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

3、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 *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

4、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 也可表现灵魂丑恶、 *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 形式的龙套衣得名, 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 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 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 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 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 4 种基本功夫。【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

5、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 ;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 ,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 ,无板无眼(散板)等。【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 套的称整霸或全霸, 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 半套的称半霸。

6、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亮相】戏曲表演程式。 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 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 杆至 8 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

7、,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 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髯口】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 、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靠】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 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Welcome T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