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深度报道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学论文-深度报道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传播学论文-深度报道研究摘 要 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兴的新闻写作格式,近年来在国内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特别是传统的平面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报等都将深度报道作为其对抗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法宝”。而有关深度报道的研究则从未间断。本论文将着重探讨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现状、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现状以及国内深度报道运用较为成功的典范。关键词 新闻写作 新闻报道 深度报道 新闻故事化Abstract:Reporting news in depth is a newly emerging news concept. In recent yers,academia and news
2、 domain of domestic are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it,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plane medias such as south weekly, south peron weekly, china young and so on take it as a talisman to oppose television and net and others electron media. But the stndy of it nave not be interrapted. The paper will disc
3、uss emphatically the developed process of i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ational , the successful exampls applied it in internal .Key words :news written;news report;reports in depth;story reporting 深度报道是一种符合受众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新闻报道的理念,而不仅是一种报道方法和形式。因而要从自身的特点宏观性、指导性的角度更好的把握这种新的报道思维方式
4、,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深度报道是近年来新闻界流行的报道格式,各媒体,尤其是都市报,都给这种报道留出了专门的版面,比如在有的媒体称为“焦点”,有的称为“关注”,有的称为“核心报道”等等,不一而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篇幅长、题材大,牵涉的方面多,文章结构较一般的报道复杂。一、国际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一)深度报道源自美国新闻深度报道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写作理论,后来传到英、法、日等国家,其在指导新闻实践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理论正式传入中国,对促进我国新闻业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初叶,客观报道理论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美国新闻报
5、道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速、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闻界(特别是美国新闻界)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但众所周知,客观报道理论只要求记者和新闻界客观地报道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并不允许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述,这就造成了记者主题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欠缺。他们往往只能就事论事地浅层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能将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深入地告诉受众。结果,许多重大新闻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等)发生后,许多受众感到惊慌失措。他们纷纷指责报社和通讯社,批评他们“仅仅满足于允许那些驻外记者们报道确确实实发生的事”,
6、而“不希望对事件的解释”。这个问题引起了新闻界的深思。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明确地对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每日的事件给予真实地、全面地和理智地报道,并将它们置入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前后联系之中。”“委员会还要求记者去分析事件所产生的原因、后果和社会影响。”这就是说,要求记者跳出客观报道理论设置的清规戒律,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深入地分析事实,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义和所产生的影响。解释性新闻、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形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二)深度报道发展现状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对深度报道
7、的关注与切望“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以来,东西方的新闻理论界均对深度报道做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论认知。但人们对深度报道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在中国,一方面是专门研究深度报道的著作凤毛麟角,而另方面,新闻界有关深度报道实践却日渐丰瞻,深度报道正在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一些报纸,尤其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强势媒体正在用“深益求深”的魅力敲开公众的心扉。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我们感到眼下很有必要直面深度报道,将理性探讨与感性实践相融汇,以此来把握其本质。二、深度报道概念再界定:强调社会关系的总
8、和是其指向(一)如何界定深度报道?如何界定深度报道?这是后来的深度报道研究者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否定传统的深度报道定义,还是延续业界的普遍认知?对这个带有本原性质问题上,深度报道原理(ON IN-DEPTH REPORTING)一书的作者给予业界同行的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界定。以往被多数新闻学者所接受和采用的以“新闻文体”、“报道形式”和“报道方式”定义深度报道的观点被该书抛弃。超越文体和文本的概念范畴,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运作理念加以强调是该书作者对读者思维的第一冲击波。深度报道原理一书认为,深度报道的“高级”既不表现在“级别程度”上,也不表现在“写作难度”上。作者强调以超越文体和写作的视
9、角看待深度报道,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即“深度报道”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新闻旨趣(Intrests),它揭示了新闻主体与新闻客体间的关联,这就从深度(深刻性)和广度(广延性)两个方面指出了新闻文体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该书给出的深度报道的简洁的定义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在这样一个简略的定义背后蕴涵该书作者对深度报道的哲学思考。深度报道所强调的“深度”和“广度”概念,表明了对受众认知的关注,凸现了作为新闻理念而存在的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二)深度报道概念再界定长期以来,“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文体”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这一观点可以概括其形式上的特点,但如果用来定义深度
10、报道,就会有人否认其存在。比如美国的詹姆士波普就曾指出,不应该使用“深度报道”这一概念,因为这似乎暗示着人们,曾经在某一个时期里,有一种“肤浅报道”被接受过。而把深度报道简单地解释为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不可能道出深度报道的深层含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强调: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它是一种“类文体”,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立体式的新闻思维方式;它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和揭示新闻事件的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的联系,探索时代的精神状况,描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表现在实践中,一篇好的深度报道应包括如下9项内容:事件、新闻背景、新闻前景、新闻过程、新闻分析、主观感性
11、、新闻预测、图片说明和对策建议。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单纯化新闻写作思维的一种挑战。(三)深度报道应具备的因素一篇文章能被称为深度报道,应具备几个要素: 1、文章通篇着力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一件很轰动的大事,深度报道可能关注其中一个很微观的方面,但一定是这件事所集中体现的矛盾主体。举例来说,在 “黄碟案”中,可能存在多种矛盾冲突,如警察执法方式问题,处理程序问题,看黄碟的道德问题,但这则报道中,真正为人所关注,也是事件最能集中体现的观念冲突,是警察能否入室的问题,是“家”的法律权利边界问题。 2、文章应有结论。这个结论不是是非对错的判断,不是道理,不是记者主观的看法,而是事件本身所陈述、所展示的客观
12、存在。这个结论展现的过程,应如数学公式一样,是一个推导的过程,推导所需要的材料,是记者通过采访收集到的新闻事实,推导一局的定理和规律,是主流人群的思维逻辑。比如不久前发生于江西的老人法院自爆案,成都商报一个记者在采访之后,把“点”放在空巢老人问题上,给出的结论是老人是因为思念儿子,希望以各种手段召回儿子而不能,才自爆于法院的。这个结论,有他所采集到的事实支撑,整个阐述都合情合理,较有说服力。不过,这篇文章另有问题,这一点容后再说。 结论还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结果,只是针对事件所反映问题的客观阐述。比如几年前的湖南老师教学生学习是为“挣大钱娶美女”事件,这个事件反映的是民间一种价值观的冲突,是影响
13、几千年的儒家思想中“名”与“实”的冲突,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思潮。所以,这个事件,得出的结论即是上述它所反映出的冲突所在,没有对错是非的判断结果。 3、文章得出的结论,应有一定的先进性,或能展示了当下重要的社会矛盾,而不是陈词滥调,不是显见、可以轻易得出的道理。比如如果一个报道不需要过多解释,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是讲述了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种报道就绝不是深度报道。由此原因,政法系统的案件纪实就不在深度报道的范畴中。三、深度报道:网络时代平面媒体的守护者(一)电视、广播逼出的新武器在国内报界,深度报道的要领也常常跟调查性报道相混淆。在许多读者以及媒体人看来,做深度就是做调查性报道,甚至更
14、为狭窄的监督性、揭黑性报道。然而在西方,更为常见的深度报道文体是解释性报道,带有很强烈的服务色彩。国外的情况,以最有代表性的美国为例,深度报道起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五六十年代,而以七十年代的水门事件为标志性顶峰。深度报道兴起的原因可以从时代、行业、读者需求等各个方面解读,但究其根本,还是如最近走红的胡戈新片中那首翻唱歌曲所言:“都是被逼的”。 二十世纪20年代,美国的报业开始面临无线广播的挑战;二战后有了电视,并很快发展为彩电。现在受众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还可以亲眼目睹新闻现场,这在新闻传播的历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新闻学基本要素“5个W”中,基本上前4个W就没有报纸杂志什
15、么事了。CBS、ABS等大的广播巨头顺应时势,摇身变为全国性的电视网。当时就有许多人断言了纸媒的消亡,也的确有一些媒体,其中包括因为二战则蜚声全球的生活周刊,顶不住新形势的冲击,关门大吉。 美国的报人们在此危境下,找到了杀开血路的利器,这就是深度报道。这是在常规消息报道无法与电视比拼的形势下,不得已而双双顺理成章的选择。既然前4个W我们拚不过,那我们就把力量放在最后一个“WHY”上面好了,这个“WHY”主要就是调查性报道。后来5个W之外,新闻界又加了一个“H”,即“HOW”-怎样,这就主要是指解释性报道了,如解释性报道的开山之作,普利策获奖名篇让它飞起来,就是讲波音757飞机是“怎样”制造出来
16、的过程。 报纸以深度报道何以能够对抗电视?央视社会记录记者沈亚川说,他每次做节目,最大的问题不是采访不到,而是如何说服采访对象出镜。从技术上而言,电视做深度报道的局限是明显的,除了上镜的顾虑,更重要的是,电视是靠画面的,而那些调查取证的过程往往难以用画面表达。如今有了针孔摄像机,电视还可以做做暗访,但放在三四十年前,你如何能设想一个美国的电视记者扛着笨重的摄像机,去采访一桩肮脏的黑幕交易过程?除了技术,受众也是另一大原因。电视的观众总体而言,年龄偏小、文化层次偏低、更欣赏快节奏的画面而非理论说教。相形之下,报纸读者的整体水准较高,也有足够的兴趣和认知力去了解新闻事件发生前前后后的背景、缘由、内幕和趋势,因而深度报道成为纸媒扬长避短的最佳战场。南方周末的一句经典广告语: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以及在这里 读懂中国,直接将该报定位在了较高层次,的确南方周末超过600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