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案例与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案例与评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预案南康市实验小学 张花连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3、初步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音乐家。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一、直奔月光曲,文曲皆美1、复习画面,指导分层读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皮鞋匠兄妹俩一起感受了一下月光曲所带来的联想,还记得那三个画面吗?第一个画面是什么?谁来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再概括一下说(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怎样的旋律会
2、引起如此的联想呢?(轻幽舒缓)你能读好吗?读出这种轻幽舒缓的感觉。指名读,评价,指导,齐读评价预设:第一句: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平静,我感受到了月光的清幽第二个画面: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月亮升高 波浪起伏)此时的旋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加强加快)指导朗读,评价预设:第二句:大海有变化了,波浪好像开始在动了第三个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此时的旋律又会是怎样?(高昂激越)指导朗读,评价预设:第三句:风真大呀,浪真急呀,全都涌过来了也别忘了妹妹的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
3、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2、师生合作分层读女生读第一幅,男生读第二幅,第三幅和盲姑娘的咱们一起读,老师来读那些真实发生的、实实在在的语句,行吗?注意哦,刚才我们是怎样来读的,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才好呀。评析: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如本案例中,利用音乐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学习、理解、体会。在学生对第九自然段有了初步了解后,播放月光曲音乐立刻吸引了学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时顺势让学生结合音乐进行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此基础上去探讨“联想”这种写作方法
4、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音乐”的作用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合理而有效。二、追根溯源,曲因心美1、过渡: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琴声实在是太(学生接:美妙了,优美了,动听了)贝多芬的琴艺实在是太(学生接:高超了)2、质疑:是啊,兄妹俩丰富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曲那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但是,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技艺,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了世界名曲月光曲呢?让我们回到那个夜晚,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3、学生自读,感悟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到字里行
5、间去寻找原因。(引导: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4、交流:同学们,咱们先来交流,哪一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来读一读。预设一 盲姑娘热爱音乐,穷兄妹手足情深感动1、出示第3自然段2、自由读,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该怎样读,练一练3、指名读(评价:突出“那有多好啊”,体现了向往;突出“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一个陌生人的口中突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怎能不触动他的心呢?)4、贝多芬是一位音乐家,有一颗敏锐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面听出了什么呢?听出了渴望、对音乐的热爱、追求
6、、(评价:多么热爱音乐的姑娘)听出了贫穷(哪些细节让你看到了她们的贫穷)听出了盲姑娘的懂事、善解人意(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听出了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多么深厚的手足之情)5、分角色读6、小结:贝多芬就是从这一段对话中,听出了这位姑娘虽然双目失明,可却热爱生活;虽然家境贫寒,可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她不仅热爱音乐,而且还非常懂事,善解人意,兄妹两人手足情深。我相信他一定被打动了,所以他走进了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预设二 盲姑娘听懂音乐,贝多芬得遇知音激动1、出示第6自然段2、盲姑娘,你为什么认为这就是贝多芬先生呢?盲姑娘不仅热爱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听出了音乐中的感情,她
7、是贝多芬的知音。你连说两个您,是为什么呀?(心情激动、惊喜)为什么激动、喜悦呢?(实现了梦想、难以相信贝多芬会来给她弹琴)(指导读)两个“多啊”强调读;第一个您表示猜想,延长一些;第二个您就做出了判断,所以肯定。3、听了这句话,贝多芬是怎样反应的?指名读贝多芬,你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话呢?你又为什么要再弹一曲呢?小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会十分的激动。伯牙因为知音不再所以破琴绝弦,不再弹琴,贝多芬再弹一曲也是因为遇到了知音啊。 预设三 茅屋里月光清幽,贝多芬思潮起伏触动1、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8、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思绪一触即发,这时候他的心里会想到些什么呢?2、出示提示,思考说话当贝多芬看到这样清幽的月光,他会想: 这月光是多么地美好,月光下的人儿也是多么地美好,我要把这月光记录下来,让它带给兄妹俩光明和快乐 ;当贝多芬见到这样一对兄妹,他会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当贝多芬遇到这样一位知音,他会想: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
9、,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评析:贝多芬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作者在文中却没有他的一句语言描写,我们在感知的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这些阅读的空白点,继而准确地填充。这个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是走进贝多芬内心的过程,也是整合这一环节感悟的过程,对整体而言是交流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予以充分的肯定,这既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学习进行加油打气,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强烈的自信投入到下一步的感悟中。三、回环引读,心曲合一 1、过渡:是的,同学们,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他现在就为这对贫苦的兄妹作曲,为知
10、音作曲,把他的想法通过音乐释放出来。 2、引读:就让我们伴着这美妙的月光曲的旋律,再次去回顾兄妹俩的联想和贝多芬的内心:清幽的月光,多么的柔和宁静,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美,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引读:月亮正从)那微波粼粼的海面,仿佛是穷兄妹俩美丽勤劳、善良乐观的美好情操,再读月亮正鞋匠兄妹的贫穷多么让人同情,而他们的手足情深,却又是多么令人感动,贝多芬继续按着琴键,把他的同情与感动化作了声声旋律(引读:月亮越升越高)那越升越高的月亮,仿佛带着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再读月亮越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知音,但是这个知音
11、却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都买不起,读忽然那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就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抗议,鸣不平,再读忽然3小结:一首月光曲就是贝多芬一晚心情的写照。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记住这首美妙的乐曲,记住这个美好的夜晚。评析:教师始终注意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淡淡的音乐声中,学生披文而入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情动辞发,情景交融。 板书:月光曲见到兄妹 感动贝多芬 遇到知音 激动 创作看到月光 触动整体评析月光曲一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贝多芬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语句优美,感情深沉,
12、意境很深。课文所讲述的事情时隔几百年,要想让学生进入意境很困难。为此,我在教学本课是紧紧抓住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一条暗线。从盲姑娘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入手:即对听奏者的渴望听了演奏后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时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同时也围绕贝多芬的感情发展进行教学即: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时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感情交织而成的。在教学的每个步骤都紧扣行文线索。让学生明白贝多芬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民创作的。在教学处理上,我采用了变序阅读法。先从第九自然段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朗解、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美的意境,再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这样学生的感情就较容易进入。“实虚结合是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找出哪是眼前的景物,哪是兄妹俩想象的。并结合实际诱导运用,受到了较好的效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