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018836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由tjwgr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于沛 今天, 我们已经站在 21 世纪的门槛上, 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 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史学的衰败, 并被资产阶级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所代替, 马克 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传播, 引 起积极的回响, 中外史学的撞击、 交流和融汇, 始终贯穿其间, 成为影响中国史学发 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因之一。 本文拟就这一过程的各主要阶段的基本内容, 及这些内容 所反映出的某些规律性

2、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一 20 世纪初, 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史学思潮的旗手, 针对封建史学的弊病发起“为史 界辟一新天地”的 “史界革命” 他的中国史叙论 ( 1901 年) 和新史学 ( 1902 。 年) 等著作振聋发聩, 尖锐地批判封建史学, 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史学和资产阶级史 学家的任务。 中国史学开始脱离 2000 余年来的传统, 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 近代新史学思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的出现有深刻的社 会历史原因, 同时应着重指出的是, 反映了当时西方史学进步潮流内核的西方史学理 论的引入,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史学理论较之西方一般历史学著

3、作引入中国稍晚, 而且在 20 世纪初主要是通 过社会学的著作介绍到中国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学中的社会进化理论。这是 19 世纪后半期西方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 在我国引起的直接反响。 这批译成中文的著作大抵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西方学者的著 1 4 5 ? 历史研究 1996 年第 3 期 作, 如马君武译斯宾塞社会学原理 ( 1903 年) 、赵兰生译斯宾塞干涉论 ( 1903 ) 年) 、吴建常从日文本转译美国吉丁斯著社会学提纲 ( 即社会学原理 等。另一 ( 类是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日本学者的著作, 如章太炎译岸本能武太的 社会学1902 年)

4、、麦仲华译有贺长雄的社会进化论 ( 1903 年) 、欧阳钧译远藤隆吉的社会学 ( 1911 年) 等。 社会进化理论强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是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 求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它不仅冲破了 “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封建传统思想, 而且 对中国封建史学的复古观及 “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梁启超 论及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时明确指出: 历史者, “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叙述人群进化 , 之现象也” “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严复、章太炎、康有为 , 等在探讨历史问题时, 也都曾把社会进化论作为重要的理论武器。 款奖学金设立后, 大批中国

5、学生又赴欧美留学。 这些留学生对西方史学理论在中国的 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 “五四”运动前后, 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 不少重 要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译成中文出版, 致使 2030 年代外国史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出 现了第一次高潮, 并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0 世纪初期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 以 1919 年“五四” 运动为界, 分为两个阶段。 20 世纪初, 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 1905 年后, 每年达 1115 万人。 1909 年庚 严复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先驱, 最早引进了社会进化理论。 他曾夹叙夹议译介了斯宾塞的名著 社会学原理 中译名为群学肄言 ( 1903 年) 。 , 梁

6、启超: 新史学 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4 册。 , “五四”之前, 主要是译介日本学者的著作, 而在此之后则主要是直接译介欧美学者的 著作。从日文译介的著作计有: 汪荣宝根据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和久米邦武、浮 田和民等人论著编译有史学概论 在译书汇编第九期发表; 1903 年, 浮田和民 , 所著史学原论有李浩生等六种译本在杭州、 上海等地出版。 日本学者对英国著名 史学家巴克尔 (H en ry T hom a s B ack le ) 历史思想研究的著作, 以及巴克尔的代表作 英国文明史的部分章节, 也译成中文出版。 巴克尔是 19 世纪中叶实证主义史学大 师, 这些译介加速了实证主义史

7、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 20 世纪初西方史学理论引入中国, 促使一些中国学者较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史 学的弊病, 并提出向西方史学学习的问题。 蒋梦麟认为当时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教学 “泥古”风气很盛, “著作家本此恶习, 集往日之糟粕而美其名曰新历史。 教员本此恶 习, 聚臭腐之糟粕以酿新酒, 学子之受之者无异饮毒而甘美酒也” “欲救斯弊, 莫 。 过于弃往日之恶习而革新之。 革新之道奈何, 曰利用西洋近年来教授历史之经验, 体 察 吾国社会生活之需要, 活用吾国历史之资料” 像美国史学家那样, “扩张历史范 。 围”“改变历史方针”“革新教授方法” 从而改变中国史学的落后面貌, 使之得以

8、进 , , , 146? 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 步。 朱希祖则明确指出: “我国现在的史学界, 实在陈腐极了, 没有一种破坏, 断不 能建设。 至于如何建设, 不少学者认为首先是“介绍现在西洋史学名著” 以“先明 ” , 了现代西学的趋势” 。这样, 从上述认识出发, 自 20 年代中期至 30 年代中期, 一批颇 有影响的西方史学理论名著陆续译成中文出版, 主要有法国朗格诺瓦 (L ang lo is) 、瑟 诺博习 (Seignobo s) 的史学原论 ( 李思纯译, 1926 年) 、 美国鲁滨逊 (Rob in son ) 的新史学 ( 何炳松译, 1924 年) 、美国班兹 (B

9、 a rnes) 的史学史 ( 向达译, 1930 年) 、 美国塞格利曼 (Seigm an ) 的经济史观 ( 陈石孚译, 1928 年) 等。 西方史学理论介绍到中国后, 使中国史坛耳目一新。 当时一些学者充分肯定了西 方 史学理论对中国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认为这些 “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 使 “中国才有科学的史学可言” 在西方史学理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 中国史学家撰写 。 的史学理论著作也开始问世, 影响较大的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922 年) 、 中 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 1926 年) 、 历史统计法 ( 1922 年) , 李泰史学研究法大 纲( 1926 年)

10、、朱谦之历史哲学( 1926 年) 、杨鸿烈史地新论( 1924 年) 、何炳 松通史新义和历史研究法 ( 1927 年) 、 卢绍稷史学概要 ( 1930 年) 等。 这 些著作从不同角度介绍和讨论了欧美史学理论与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可被认为是对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的回响, 对当时的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形形色色的西方史学理论中, 当时以鲁滨逊代表的美国“新史学派” 的理论, 在 中国史学界的影响最为突出。1916 年, 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史学 和政治学的何炳松归国, 次年, 他在朱希祖主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西方史学原理 时, 即以鲁滨逊的新史学

11、为教材, 1920 年至 1922 年讲授欧洲史时, 使用的也是鲁 滨逊编订的讲义, 广泛地宣传了鲁滨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由于 “新史学派”的理论 是被当作代表了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新理论而加以宣传和介绍的, 所以在中 国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除上述鲁滨逊和班兹 ( 即巴恩斯) 的两部名著外, “新史 学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也大都译成中文出版, 主要有约翰生的历史教学法( 1926 年) 、 绍特威尔的西洋史学史 ( 1929 年) 、 桑戴克的世界文化史 ( 1930 年) 、 巴 恩斯的西洋史进化概论 ( 1932 年) 、 新史学与社会科学 ( 1933 年) 及海士 ( 即海

12、 斯) 的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等。不仅何炳松在新史学中文版的导言中, 对 鲁滨逊及新史学派的观念备加推崇, 陈训慈、 陶孟和、 衡如、 谷凤池等学者也都在报 蒋梦麟: 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教育杂志1918 年 1 月, 商务印书馆编。转引自刘俐娜 , 西方新史学与 “五四”史学思潮 史学理论研究1993 年第 3 期。 , 朱希祖: 新史学?序 新史学 商务印书馆 1924 年版。 , , 1 4 7 ? 历史研究 刊撰文, 高度评价“新史学派”。他们认为“新史学派”所倡导的扩大历史研究的范 围; 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用进化的观点考察历史变化, 强调人类历史是一 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

13、以及明确指出史学的功能是了解现实和预测未来等等, 使中 国史学家对 “科学的历史学”有了不少新的认识。 他们结合中国史学研究的状况进行 了有的放矢的阐释和发挥, 使之成为批判中国封建史学的武器, “建设中国新史学”一 时成为颇引人注目的鼓舞人心的口号。 “五四”前后, 西方历史哲学思想也开始传入中国, 主要有美国杜威 (J ?D ew ey ) esch ) 的活力论, 德国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凯尔特 (H ?R ickert ) 的自 学衡杂志发表, 引起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重视。到 30 年代末, 中国学者有 20 余部 的实验主义, 英国罗素 (W ?R u ssel) 的新实

14、在论和逻辑实证论, 德国杜里舒 (H ?D ri2 然科学与历史科学或文化科学的理论, 法国孔德 (A ?Com te ) 的实证主义, 法国柏格 森 (H ?B erg son ) 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 德国赫尔德 (G ?H erder ) 关于人类社会发 展进程的历史哲学理论, 德国朗普勒西特 (G ?L am p rech t ) 的文化史观和德国斯宾格 勒 (O ?Sp eng ler ) 的文化形态史观等。上述历史哲学思想集中反映了西方史学中盛极 出: 历史研究应“深识进化之理, 是乃所谓良史也。因是求之, 则达于廓氏、斯氏、葛 氏之说, 庶几不远矣”。杜威应其弟子蒋梦麟、胡适等

15、的邀请, 在“五四”爆发前三 一时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思潮, 在中国史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章太炎曾指 天来华讲学, 曾目睹京、 沪等地爱国学生运动, 胡适认为杜威及其实验主义影响了他 的一生。他说: “我治中国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各种著作, 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 法则说成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 我总是一直承认我对一切科学研究法则中所共 , 有的重要程序的理解, 是得力于杜威的教导。 ” 打转的。 方法 实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近几十年来我总欢喜把科学 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似更具体。 20 年代末, 这一理论 开始传入中国。1928 年, 张荫麟译美国学者葛达德和吉朋斯的 斯宾格勒的文化论 在 这些文章主要是: 陈念慈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 载史地学报第 1 卷 1 期, 1921 , 年 11 月; 陶孟和新历史 载新青年第 8 卷 1 号, 1920 年 9 月; 衡如新历史之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