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293078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ng加气站管理制度lng加气站管理制度 lng加气站管理制度_lng加气站管理制度范文 为做好ing加气站的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应制定规范的lng加气站管理。下面为大家了有关lng加气站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建立防火、防爆和防泄漏制度 (1)建立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专人管理,把防火、防爆、防泄漏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加气站经营过程中不能存有一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2)根据加气站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适应加气站的各岗位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 (3)强化的安全教育,包括气体燃料知识的学习,树立安全观念,增强安全意识。 二、强化明火管理制度,严防火种进入 俗话说“水

2、火无情”,液化天然气(LNG)站的“火”更无情,因火灾爆炸造成损失和危害比其他行业都大。一般物质火灾,蔓延和扩展的速度相对较慢,在发生的初期,范围较小,扑灭比较容易。液化天然气火灾蔓延和扩展速度及快,其火焰速度达2000m/s。以上,且难以扑灭,特别是爆炸事故,一旦发生,将立即造成重大灾害。加强明火管理,严防火种的进入是加气站安全管理的一项首要措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气站内应在醒目位置设立“严禁烟火”等警戒标语和标牌。操作和维修设备时,应采用防爆工具。 (2)进入站内的汽车车速不得超过5km/h。禁止拖拉机、 电瓶车、摩托车和畜力车等进入站内。 三、接卸气作业安全管理 (1)认真查

3、验送货单据,核对品名、数量、质量化验和进气储罐位号,严禁腐蚀介质超标的气体卸入储罐。 (2)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卸气作业。 (3)送汽车应按指定位置停车、熄火,并将车钥匙交操作员暂时保管。 (4)接卸气时,须先接静电接地线,确认气、液相软管上截止阀(球阀)处于关闭状态,再连接卸气管。槽车卸液设备应由送气方操作。 (5)卸气期间,操作员必须监护现场,随时检查压力、温度和液位。LNG储气罐液量不得超过储气罐容积的85%。G储气罐的压力不得超过25MPa。 (6)操作员应监督送气司机离开送气车辆,但不得远离作业现场,不得清扫、维修车辆。 (7)卸气结束后,由操作员拆卸输气管、静电接地线,检查无误后,将

4、车钥匙交司机,送汽车辆方可启动,离开现场。 四、加气作业安全管理 (1)作业时,每台加气机应有一名操作人员,但一人不能同时操作两把加气枪作业。 (2)操作人员应站在侧面引导车辆进站,汽车应停在有 明显标识的指定位置,保持与加气机lm以上距离。 (3)汽车停稳后,操作员应监督司机拉紧手刹,引擎熄火,取下钥匙,离开驾驶室。夜间应关闭车灯。 (4)加气前,操作员应对车辆的储气瓶仪表、阀门管道进行安全检查,查看其是否在使用期限内。 (5)潜液泵在出液管路和回流管路的阀门全部打开后,方可启动。潜液泵旁通管路上的调节阀(或安全回流阀)不得关闭。 (6)作业时加气胶(软)管不得交错或饶过其他设备。 (7)L

5、PG储气瓶内部压力过高无法加气时,应连接气相回流管泄压,不得现场放空排气;G放空时,枪口严禁对准人。 (8)加气过程中,应注意监视加气机计量仪表及车辆的储气瓶的液位或压力是否正常。 (9)加气期间,操作人员不得离开现场,严禁让非操作人员代为操作,严禁非操作人员自己主动充装。 (10)加气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如车辆或设备泄漏)应立即停止作业。 (11)加气结束,关闭加气枪、车辆储气瓶阀、加气管阀,卸下加气枪,盖好加气口保护盖,核准加气数量,并确认无漏气现象后,方可容许司机启动车辆。 (12)接卸气、加气作业期间,安全员应定时巡检储气罐 的运行参数,储气罐液位低于20%时应停止潜液泵的运行并停止加

6、气作业。 (13)加气站严禁为无技术监督部门检验合格证的汽车储气瓶加气;严禁为汽车储气瓶以外的任何燃气装置、气瓶加气。 五、加气安全操作规程 (1)加气员必须具备LNG(或G)知识及消防知识,并应持证上岗。 (2)加气车辆定位后,加气员检查发动机是否熄火、手刹是否刹住。 (3)对改装车辆,加气前,加气员应要求驾驶员打开车辆后盖,检查容器是否在使用期内以及贴有规定的标签。通过看、听、嗅等方法检验容器的液面计、阀门、配管是否有气体泄漏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对非改装车辆,应要求驾驶员配合做好上述工作。 (4)加气员经过检查将加气枪与车辆加气口连接,确认牢固。严禁加气管交*和缠绕在其他设备上。 (5)加

7、气员在加气时要观察流量及容器的标尺,LNG加气量最大不得超过汽车储罐容器容积的85%或规定的红线;G加气量不得超过20MPa。 (6)加气作业中,加气员严禁将加气枪交给顾客操作, 禁止一人操作两把加气枪,不得擅自离开正在加气的车辆。 (7)加气员应监督驾驶员不能使用毛刷清洁车辆或打开发动机前盖维修车辆。 (8)加气过程中发生气体严重泄漏时,加气员应立即关闭车辆气瓶阀,同时按下现场紧急关闭按钮,把气体泄漏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9)加气结束后,卸下并正确放置好加气枪。 (10)加气必须分车进行,各车之间不得连码加气。在加气区域禁止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 六、接卸气安全操作规程 (1)专人负责监

8、护整个卸液过程。 (2)引导槽车到指定位置后,由专人检查车辆的手刹、排气管防火罩等设备等是否完好,车辆是否挂挡,并检查出具的气体质量保证书(LPG应符合SY75481998的质量要求)。 (3)检查储罐及槽车的温度、压力、液位是否在正常值内,一次仪表与二次仪表读数是否一致,并根据液位显示测算进液数量。 (4)检查气、液相软管是否完好及其截止阀是否关闭,接地线接地是否良好。 (5)完成全部检查及手续后,由槽车押运员接装气、液相软管,并告知预测进液数。 (6)软管接装完毕后,打开卸液管上的气、液管接口上的截止阀,再启动电动按钮。 (7)槽车司机接到指令后方可启动卸液泵,严格控制卸液泵的压力在规定的

9、压力范围内。 (8)检查一次仪表读数,当读数大于等于80%时应立即停止卸液泵工作。 (9)停泵后,应先关闭槽车上的截止阀,然后由专人负责关闭气、液相软管上的截止阀,切断电源,并将卸液软管复位。 (10)卸液结束,应在检查一、二次仪表读数是否一致,做好记录,并根据卸液前和卸液后的仪表读数计算实收量,确认与送液单相符方可签收。 (11)卸液过程中若发生泄漏,应立即按下紧急关闭按钮,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七、应急措施 为了切实做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工作,确保加气站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突然事件,应制订应急措施。 1.停电应急措施 加气站一旦发生停电,应立即开启应急灯,检查各重

10、点部位;关闭各类开关,以防突然来电损坏电器设备,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查清停电原因,记录停电时间和来电时间。 2.漏气应急措施 (1)加气站内如发现管网漏气,应迅速查明泄漏点,立即关闭泄漏点两端管线上的阀门和与该管线相连接的储罐阀门,把气源切断。 (2)切断电源,停止一切作业,做好人员和外来车辆的疏散工作,并消除一切火源,并防止因抢险造成气瓶或其他金属物品的碰撞而产生火花。 (3)用湿棉被包住泄漏点,用水对其冷却。 (4)如果泄漏量大,一时难以控制,应扩大警戒区域,迅速报警“119”。 (5)如果是卸车台处发生管线或阀门出现泄漏,应立即关闭槽车和卸液装置的气管和液相管,槽车立即停泵,分别用

11、惰性气体吹扫和消防水冲淋,一时难以控制时应迅速报警“119”。 1、职责 1) 站长负责组织本规定的编写工作。 2) 站长负责对场站工作人员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3) 加气站各职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本管理规定,对站长、站内外来人员进行监督,对站长的日常行为给予考核。 2、管理内容 1 工作纪律 1) 认真执行公司管理体系有关规定,履行岗位职责。 2) 服从工作安排,认真执行并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和各项指令。 3) 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严禁睡岗、酒后上岗。 4) 操作人员在接班前4小时内不得喝酒,交班人员如发现接班人员喝酒者就拒绝交班,并向站长报告。 5) 不得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打游戏、听音乐、炒股票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6) 生产作业按安全管理规定、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管理规定执行。 2 仪表规范 1) 站内职工务必保持良好的仪表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2) 工作时间在站内职工务必穿工作服,严禁穿便衣活动。 3) 勤换洗工作服,保持清洁。 3 参加、会议活动要求 1) 站内员工对站内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生产会议要积极参加,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无故缺席。 2) 培训活动中主动关闭手机,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勤做笔记。 3) 生产会议上主动关闭手机,禁止随意出入。 4) 生产会议上积极发言,但不得相互诋毁。 3、相关记录 1) 日常培训签到表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