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86112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 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 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 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 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网络文 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2、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 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 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一、 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 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 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认 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 律,进一步研

3、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 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 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 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 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这就初步形成了比较系 统的有关天地,人生,吉凶,祸福,美丑,善恶等观念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

4、 的孕育与胚胎时期。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发展的 理论化时期。根据尚书,诗经,左传等文献的记载,阴阳、五行、 天命、神鬼、天人等观念,在春秋中后期得到了重大发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 这就为老子创立道家学说,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提供了思想资料和认识基础。在 思想文化初步发展的起初上,开始形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系统理论,形 成了百家争鸣了局面。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观念文化多元互 补互黜,逐渐发生融合。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势力的争斗,导致各种思想理论此 起彼伏,直至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合法的主 导地位,但从此

5、,儒学中渗透了道家,法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这才形成了比 较稳定的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格局。3、 融合与演变时期魏晋至唐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融合, 大发展时期。魏晋时期儒,道思想进一步合流,演变为“玄学”的理论形式;道 家文化历经“黄老之学”的思想融合演变为道教文化;两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 传入中国,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完成了本地化,从此出现了儒、道、释三教 并存,融合发展的局面。儒、道、释三家思想融合和演变的结果,出现了宋明时 期的“理学”。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时期。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各种 社会矛盾充分暴露

6、,加上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一批富于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 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进行反省和总结。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不 足,开始引进西方文化,认知西方文化中民主与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引起了 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改变,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转型期。这一时期,东西方文 化进一步交融互补,文化问题与发展人类文明,维护人类和平以及生存环境,改 善人类生活条件,增进人类幸福达到理想境界紧密结合起来。从上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 衰,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透过现象,我们看到中 国传统文化是源于周易,以儒、道为主体,是一种包容宽大的文化

7、。之所以 源远流长,一个“和”字贯穿始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指不同 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在周易乾卦 象传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见是说,大自然 运行变化的规律,使宇宙自然中的万物各自形成其品德属性,又保全了阴阳会合 冲合的元气,以有利于守持正固。“太和”即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和谐,是最好的 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 并处,相互调济。二 、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内涵互联网最早起源于美国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最初用于军事 用途。让互联网真正飞速发展的事件是1987 年

8、商业化互联网的诞生,电脑的日 益普及和互联网商业化的发展促成了一个惊人的奇迹,时至今日,全世界互联网 用户已经超过数十亿。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 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 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 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网络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延伸,极大地改变了 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冲破了时空的限制, 为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通信、开展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提供了平台。当人 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的时候

9、,就产生和形 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我们可以说网络是网络文化诞生的温床,网 络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自己的特征3。1、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产生基于全球性的互联网络,突破了地域的界 限,使得全球性普遍交往成为可能,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式在网络上交汇,碰撞,竞争,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 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和观点。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了 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多元并存。2、自主性和参与性。网络是信息时代重要的交际、传播工具,它超出了任何一 种传统的单向传播媒体,现了

10、互动交流。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即 时通讯工具等形式,个人既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 者,在地位上又是平等的,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双向交流,任何 观点、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都可因创建者个体的意愿在网上输出, 个体参与到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建设中。 3、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它使 现实的客观世界转换成了文字,声音,图像等数字化符号,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 网络世界中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网络文化世界中,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 而想象设计出虚拟的自我,虚拟的国家和社会,虚拟的文化关系和世界。虚拟性 是网络文化有别

11、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三、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 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网络文 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 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4。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大统 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为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提供了 一个无栅栏的平台,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网络技术源于

12、西方发达国家,然后在 世界各地流行开来。这样在网络空间势必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并 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开放的网络空间,随着国内互联网 用户的增多,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侵蚀。2、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 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 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 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这样传统文化在

13、传播、接受信 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 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3、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是根植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对现实世界 的探索的,因此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均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紧密联系的。而网络文 化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赛博空间中的一些虚拟的现实。网络虚拟环 境由于具有模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可以在虚拟空间内完成现实世界中的任务, 甚至可以达到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对人们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思维 方式,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同时,我们也应该

14、看到,无论体现为虚拟文化的网络文化还是作为实体文化的传 统文化,虽然存在方式不同,但都是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 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 的沉淀而变得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 处。因此,传统文化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相对缓慢的。中国 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就更具备了稳定性和僵化的特点。而中国 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是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 万世之常。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 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正如

15、前文所述,网络文化是开放的、 全球包容性的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具有无限包容性和 拓展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必然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网络文化本身, 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作为网络 文化主体的人,在其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 们在建构网络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思维 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 化、行为文化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 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网络使得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更为方便, 基于网络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正在以超出想象和

16、预期的速度向前 推进。传统文化正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网络文化与 传统文化的互动正在出现新的态势。在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标 志,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与全球化浪潮相呼应,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另一 方面,传统文化在磋跄岁月的历练、淘汰与筛选中成就的主体与内核, 其强大的稳定性、包容性与拓展性,使它即便在新的文化形态的巨大 冲击下,依然可以循其固有轨迹发展而不致消亡5。从历史发展的 视角来认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就会发现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本 源与实质关系。四 结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倍感自豪,而在互联网时代,网 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在传播形式多样化的多元文化 共生中,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渗透、融合,将给传统文化焕发新的 生机。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心态,以交融的、动态的眼光, 来审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