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论文3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71662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论文3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信息技术课论文3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信息技术课论文3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信息技术课论文3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信息技术课论文3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论文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论文3(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青梅煮奶 2位粉丝 7楼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当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报道,比较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当今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原文是这样的: 中学计算机教育令师生无味 “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杜子德近日在沪上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如是评价目前的中学计算机教育。 杜子德在沪上某中学的阅览室书架上随意拿了一本计算机教材,翻开目录对记者说,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学生背出来有何用?而类似于WORD

2、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老师不用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 记者采访了一位刚考完中考的谢同学,她对初中计算机课的一句话评价是“没劲”。她回忆说,同学们上计算机课就是为了应付测试,而测试的内容是测试打字速度、还有类似于“电脑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笔试题,很没意思。她说,她喜欢上网,但上网主要是为了聊天和游戏。 某重点中学的计算机老师陈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居然也脱口而出“没劲”二字。他说,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多有重复,而且教授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例如课本告诉学生哪些网有搜索引擎,但却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实践,通过计算机收集大量信息,完成一个小的研究课题。 杜

3、子德认为,电脑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而是一种智力工具,中学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驾驭计算机帮助人类完成智力任务,而不只是类似打字的机械任务。他说,他曾经在一所澳门的中学参观,这所中学的图书借阅系统就是该校的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的。他透露,中国计算机学会的一些专家正在商讨编撰一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性资料,以纠正目前中学计算机教育中的误区。 以上报道只是从教学内容和师生的感受来评价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误区。笔者从事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近10年,亲身感受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与革新。在此愿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以下当前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误区)。这些问题只有得到较好地解决

4、,我们的学科才有希望,本文阐述我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可能不很成熟,只求抛砖引玉,以求得到更好的见解 2006-7-3 10:39 回复 青梅煮奶 2位粉丝 8楼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分述如下: 误区一: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

5、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最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必修部分的“信息技术基础”的课时仍未做较为合理的规定。而选修课在普通高中的命运就是会被彻底砍掉(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学,在当前高考制度的大环境下,选修课的管理永远也不会得到落实。)。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

6、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误区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教材像“软件使用说明书”;课堂像“短期电脑培训班”。 我们的这门课程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其教学内容就一直在变,因此其“课程标准”也很难像其他一些基础学科那样相对固定。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巨大的障碍。然而,不知是我们教育部的专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思考欠妥呢,还是我们基层学校在理解课程标准上有误,我们走了不少极端。再看几年来这门课程内容的变化: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表格与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构成了其基本内容。编程语言从Basic到QBasic、Vi

7、sualBasic;数据库从DBASE到FoxBASE、Access;电子表格从CCED到Lotus1-2-3、Excel;字处理从WordStar、UCDOS到现在的WPS、Word随着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最近的课本中又增加了因特网基础与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相关知识和各种时髦小软件的应用,如NetAnts、ACDSee等。多年来,我们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简易使用说明书的大汇编,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我们的课程安排告诉学生,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是训练学生学习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技巧的一门课。假如,语文课上教师只给学生讲解钢笔的用法,学生把语文课改称

8、为钢笔课不也是很自然的么!把信息技术课称为计算机课并非出于习惯,恰恰道出了一个事实。10年前,在计算机普及教育刚刚起步时,私人拥有计算机还是罕见之事,那时的计算机课在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根据近两年本校的调查统计,现在的高中生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40以上,并且随着年级降低,拥有率明显上升,到初一年级拥有率已达到7080。而且,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普遍高于学校计算机的配置,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频繁地要面对学生在软件使用技巧上比他们更高明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授几个常见的办公软件,配上一段编程语言,哪怕再搭上若干网络工具,也很难维持本课程的水平。即使我们再改进教学方

9、法,也不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发展下去,信息技术课必将走向衰亡。 第二,关于“零起点”问题。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盲来教,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还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我认为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按照这一观点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一观点上课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 2006-7-3 10:47 回复 青梅煮奶 2位粉丝 9楼误区三: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课程,

10、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有些省份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全省会考内容,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省会考的结果不影响高考,所以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考试通过与否都可以参加高考,所以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愿参加此类考试。有些学生及其家长甚至把这种考试误解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乱收费寻找的一种借口。

11、会考的组织管理要比高考松散的多,考试纪律也要乱许多,由于考试纪律差,考试成绩中就有水分,会影响到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时,甚至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解决,必须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纳入高考的轨道。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界的专家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1、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信息技术参加高考,按现在的条件很难组织如此多的设备让所有的学生都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进行考试;另外害怕信息技术课参加高考会使这门课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来。 2、赞成。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随着这两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开展,许多高中参加信息技术

12、高考的设备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信息技术的高考也可以采用笔试+上机的形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设备资源。其次,考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没有考试的教育也不等于就是素质教育。按照我国的国情,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参加高考,有利于扎扎实实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有利于国家选拔信息技术方面有潜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领域创造性人才。有利于我国跨越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成为信息强国。 笔者根据小平同志事实求是的理论核心,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根据我在基层高中工作近十年的经验,强烈支持“赞成参加高考”的观点,而且是越快越好。我同时也要建议那些留过洋,目睹了外国“洋教育”而赞成观点一的专家们,能否多来广大基层学校(尤其是农

13、村高中)走走看看,或干脆担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课,这样你才会少一些高谈阔论,才会少搬些不符合国情的洋教条,才会制定出一个更符合我国高中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课程标准。 误区四: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大部分上是中途转岗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有些老师也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联系和作用的具体

14、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教学媒体充当了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认知学习理论,即人的认知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

15、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都会认为教材就是经典,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容质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的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江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2006-7-3 10:47 回复 青梅煮奶 2位粉丝 10楼三、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思考及对策如下。 (一)“两课”有机整合,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合并,有机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