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45019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汇总情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题型:1单项选择;2多项选择;3填空;4简答;5论述。第一章 导论1劳动力配置主要有两种根本方式:1按照计划的方式进展分配计划配置,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进展分配;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展分配市场配置,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流向。2为什么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简社会财富的增长与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密切相关,如果各生产要素配置的比例不合理,那么就意味着生产资源的浪费,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损失。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取决于支配它、利用它的其他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具有能动性的劳动力资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办水平,提高经

2、济效益的首要因素。3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拟,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多、简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系统是由假如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它具有1集合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的特点。多5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多1综合性; 2整体性; 3定量性; 4最优化;5另外具有有效性、信息化、人机系统最优处理问题

3、方法等特点。1.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P4答: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与其决定因素进展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4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单项选择P75规X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上下,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7第二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

4、智力的总和。名2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X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劳动力资源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两局部。名3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简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4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与使用情况。名5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名6.帕累托改良是指在现有的资源配置根底上,对各种资源在不同经济主

5、体之间的分配比例,规模,素质等加以调整,以促进整体效用水平的提高. (名)P146我国三次产业的X围划分:1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2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与水的生产和供给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7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综1物质技术因素;物质技术因素是与生产资料的开展水平和利用情况有关的诸因素。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劳动手段; 能源; 劳动对象; 生产工艺; 生产力布局。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力生产要素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革命的要素,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它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6、。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动力的产出与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呈正相关关系;劳动组织;有效的劳动组织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调动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劳动者的生活条件。3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恶劣的自然条件会增加物力、财力的消耗,而良好的自然条件如此会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8产权

7、结构通常具有三个根本的特点:多1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本钱和收益的权利。2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展转让。3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9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多1户籍制度; 2工资制度; 3社会保险制度; 4劳动就业制度。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P15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11.怎样理解劳动力产权?答案在P25第三章 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提出了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

8、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名2.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展分配和调动的制度.(名)P333.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展安置的劳动制度.(名)P341.传统体制下的劳动车配置方式和特点?(城市的配制问题?)P30答:1).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公教人员和1952年实行某某改革后的富余人员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同时对官僚资本进展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的雇佣问题进展直接的行政干预 3)考虑到城镇中已经存在的就业压力,规定城

9、镇企业不能到农村随便招工,如果企业确实因生产需要增加工人,一定要能过地方劳动部门的批准. 4).政府设立劳动介绍所,对失业人员进展登记,统计,实行有组织安排就业 5)采取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措施,对原有的失业人员实行救济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同时对局部失业人员进展转业训练,为其重新就业创造条件.2.1956年国务院在中对以往的规定进展了改革,主要内容有?P32答:1).取消了工资分制度,实行统一的贷币工资制, 2).调整和改良了工资关系,根据技术复杂性,重要性等因素调整了工资差距; 3).改良了企业职员和工人等级制度 4).改良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务工资等级制度 5)根据各地物价与生活水平

10、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工资 区,建立了工资区类制度,边疆高,内地高;5. 统包统配制度带来的弊端?P34答:1造成了待业人员对国家的过分依赖2不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和普与义务教育的推行3严重束缚了就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4用人单位不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所需的劳动力6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P34答:119501957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219581978年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3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7重点看第二节 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配置P40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根本特征简答P42答: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

11、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8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的品质特征:P53答:第一,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与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并且弹性较大 第二,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与分配过程的完毕而终止; 第三,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第四章 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劳动力流动:也称劳动力迁移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含义,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概括地说,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

12、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通俗地讲,劳动力流动就是劳动力因变换工作岗位、职业或工作区域而产生的移动。名2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多1岗位之间的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 3单位之间的流动;4产业之间的流动; 5地区之间的流动; 6国际间的流动。3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本钱包括:多1直接本钱; 2机会本钱; 3心理本钱; 4风险本钱。4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包括:多1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 3心理收益。5注意看一下劳动力迁移理论P616乔根森劳动力流动模型的主要观点?P67第一,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第二,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低于实际工

13、资的剩余劳动第三,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高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第四,在农业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7乔根森模型假设内容?P68第一,经济系统分为现代部门和落后部门第二,落后部门的开展取决于劳动和土地,土地供给固定,且边际报酬递减,不存在资本积累第三,现代部门的开展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工资 和利润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相比照重不变第四,两个部门的产出随时间而自动增长,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8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效益?P73答:1促进国民经济的开展2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3流动劳动力输出地经济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14、提高4有利于劳动力要素比拟利益的提高5加速产业分工和技术的转移6劳动力输出的产业扩X效应7劳动力输出的出口替代效应第五章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1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开展阶段P91 119491957年,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219581978年,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3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力市场逐步得到开展2注意看:第三节,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P1003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P102简答:第一,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镇转移 第二,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经济兴旺地区转移 第三,劳动力资源继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第四,劳动力资源继续流向经济收入高的行业和单位第六章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1根据经济开展的一般经验,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演进序列,首先是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向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过渡,随后以运输,通信,金融,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超过第二产业。P1062产业结构与变业结构的互动特征:P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