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40925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历代18篇最著名歌颂母亲诗文母亲十月怀胎,痛彻心扉;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她们是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个人,是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和文章。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今年的母亲节了,在这里介绍我国历代假设干篇首歌颂母亲的最经典最著名诗文,给大家欣赏,并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节日愉快,万事如意,安康长寿!第一,先的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翻译下来就是: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

2、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作品根本上是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这首诗赞美了母亲的辛勤、劳苦,母亲的明理、美德;而对自己不成器难回报、兄弟纵然有七个也不能宽慰慈母之心表示惭愧不安。它采用了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文辞虽然朴实、思想虽然简易,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非常动人。第二,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易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

3、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是众所公认的中国歌颂母亲第一号作品,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4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美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第三,唐朝诗僧舆恭的思母: 霜陨芦

4、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庄子曰:真者,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

5、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舆恭的思母之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似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

6、充满了世俗的人情。第四,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母别子: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白居易的这首母别子,写出了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争灾难年代,母亲与子女被活活拆散,生离死别的悲苦情景。丈夫是个大将军,从前线掳掠回来新的美女,于是喜新厌旧,对原来的结发妻子,糟糠、黄脸婆,孩子的亲生母亲,就不

7、要了,狠狠其将赶走。可是子女还得要留在身边,于是母子不得不忍痛分手。骨肉别离,这为娘的能不伤心吗?肝肠寸断、娘喊子哭,这场面能不感人肺腑?做母亲的满腔热爱,这种来自本能的情感,又是多么的强烈!第五,唐朝诗人商隐的送母回乡: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商隐的诗歌一般写得晦涩、华美,而这首五言律诗小作品,却写得明白、质朴,但是深情、真挚。母亲病重了,要去名医那看病,现在车子马上就来接她了,要与她分别了。自己虽然舍不得她走,却有什么方法呢?留是留不住的。而自己又公务在身,不能陪她一起去。连母爱都报答不了,这人

8、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确实如此!第六,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诗人与母亲分别了,母亲单独留在家乡,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地深深牵挂。邗沟是古地名,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五言绝句,虽短短20个字,语言平白如话,意思也很浅近,但母亲思念孩子的感情是多么真切而美好,令人心动。简洁而饱满,隽永绵绵。第七,元朝诗人王冕的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 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

9、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这是在容、风格甚至文辞上最接近孟郊游子 吟的一部作品。萱者,母亲也。以美好的萱草比喻自己母亲。母亲天天倚靠在门边,期盼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归来。母子连心,望眼欲穿,骨肉相系,情景交融。与此作媲美的,还有清朝诗人士铨的岁末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 人子,不敢叹风尘。 第八,清朝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仲则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情,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枯槁的老母,冲出家门。愁情如潮,悲哀难忍,一

10、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这首诗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在儿子眼里老母已是风烛残年、气息奄奄;可是为了生活还要别她而去。无法让年迈老母安享温暖幸福不说,连给老母端汤奉水都做不到,这怎能不使诗人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既提醒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心无法抑制的疚。这动人心魄力的诗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个赤子发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第九,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11、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干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12、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与日俱长。尚飨。此诗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作者哀悼他的母亲的。的母亲文七妹,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3天,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有人赞扬这是自古至今排名第一的祭祀母亲之作。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表达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

13、全章文法也极讲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大方。第十,介石的哭母文:悲莫悲於死别,痛莫痛於家难,哀莫哀於亲丧,苦莫苦於孤子。呜呼!天胡不吊,夺我贤慈,竟使儿辈悲哀哀苦,至於此极哉!回溯吾母来归,已三十有六载,当吾父健在之十年间,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劳,饬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助,其苦心孤诣,已可感於无穷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难频作,於此二十六寒暑间,弭阋墙之祸,外御横逆之侮,保护弱子,督责不肖,维持祖业,丕振家声,何莫非吾母诚挚精神,及无量苦心,有以致然也。呜呼!吾母艰辛卓绝之志,既如此其甚,而不孝冥顽不灵,则又如彼。回忆当时忧危之情,愧惶几假设无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赎。人子假设斯,尚

14、有何颜立於天地之间乎!呜呼!自今以往,外应族人,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复生,再为我独承劳怨也。且复谁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抚慰我激愤,曲谅我苦衷,为我代苦代忧,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呜呼!凡昔之足以裨益於儿,不惜茹苦饮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祷,吁求平安,如吾母之慈圣者,今竟欲一再见其声音笑貌,而不可复得矣。呜呼!吾母一生,为乡里服劳,为国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极美,吾不能於伤悲之际,毕忆无遗。吾不惟痛吾母以保护儿辈而凋瘵,以教养儿辈而病困,而又独为不肖一人以牺牲其身。虽上升兜率,无所遗恨;惟生者之罪恶之苦痛,自此益难为怀矣。吾更痛心於指胸难过之语,吾尤痛於易箦之顷,强为药好酒好以慰儿之言。自此儿虽连

15、声直呼,不复更闻吾母之咳唾。犹忆当时吾母呼吸迫促,儿乃趋抚母背,以冀挽危亡於顷刻,然竟因是不获睹最后慈容之悲戚!呜呼恫矣!从此抱恨终身,不知生存於人世,复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图报亲,藉慰地下之灵,末减儿辈罪孽於万一,以聊舒终天之痛恨乎。呜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灵,鉴斯哀忱。中华民国十年六月十五日於溪口。在这里引用介石和各自在其母亲去世之后,所做的哭母文和祭母文,希望了解他们在我们眼中的伟人,怎样对待母亲的去世,对母亲怀有怎样的一种感情?这点也许和任何人没有区别,每个人都有着母亲的关心,都会有失去母亲的痛苦。当然由于介石和思想、看法的不同,对其母亲的评价也有不尽一样的地方。但无论是还是毛,我们都知道在其年少的时候,因为早年丧父,自然母亲对其保护有加;毛由于父亲对其严厉,更多的支持来自于其母亲,比方远到去读书,则是其母亲对其的私下支持。他们对自己的母亲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情。介石在哭母文中记述了自己18岁那年执意留东洋,所有人都阻止的情况下,先妣则深为嘉许,筹集资用,力促就道,然先妣自是益勤俭逾平时,盖将以其所余资中正学费也。从祭文中能够看出介石对母亲的感情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