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37754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副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副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副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副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副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副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副 词 一、什麽是副词副词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用: 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 二、分类(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 1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良、益、甚、颇 2表程度偏低:“少、稍、略、颇”稍微、逐渐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解:稍微消解。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

2、:出了很大的力。 二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颇有:略微有。 为人洁白晰,髯髯颇有须。陌上桑 (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1.表总括(范围大的):“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都、全;“凡、共”总、共。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举欣欣然面有喜色孟子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故曰:“酒极生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史记滑稽列传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2.表限制(范围小的):“但、徒、特、直、第(弟)、仅”

3、仅、只。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韩信阴使人至陈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义,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上古“仅”只有“

4、只”的意义)。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唐代的文中,而且要读“jn”, 一般只用在数词前。王力汉语史稿:“仅字在唐代是差不多到达的意思。是甚言其多,不象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三)时间副词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 既、业、尝、曾曾经: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曾向孔子问及军事,孔子说:“俎豆砧zhn板、祭盘一类的礼器,我曾经听说

5、过,带兵打仗的事,我不曾学过。”) 论语卫灵公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经叫人刺杀袁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居然”、“竟然” 读zn。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曾不容:竟然容不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曾不能:竟然不能。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北山愚公者,年

6、且九十。愚公移山 别来行复四年。曹丕与吴质书 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 现代汉语:行将就木 4.其他时间副词 (1)再: 现代汉语中的“再”是副词,表示事情又一次发生,相当于古代汉语用“复”。古代汉语中的“再”却是数量词,一般是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 再胜:两次取得胜利。 (2)稍: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其后秦稍蚕食魏魏公子列传 (3)且、姑 子姑待之。郑伯克段于鄢 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4)亟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四)情态副词:表示一定情态的副词。 1.且 现代汉语中的“且”一般

7、不单独使用,常常是以“而且”的面目出现,是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且”除了相当于“而且”的这种用法外,还经常作副词用。有时是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的含义。如: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齐人蒯通劝韩信反刘邦,韩信说:“你姑且等一等吧,我将考虑你的话。”)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休:姑且算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且不避:尚且不回避。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且奚适:将要到哪里去。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且为所虏:将要被俘虏。 2.固本来、当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8、。 3.曾(见时间副词) 4.乃: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5.尚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五)语气副词 1.盖 “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如: (1)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不译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天下万物产生了,没有不死的。) (2)表不肯定语气大概: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我登箕山,箕山上大概有许由尧舜时隐居贤士的墓。) (3)表连接:不译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作离骚

9、,是自己胸中的怨世疾俗感情的流露。) (六)否定副词: 1.不、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如: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功成而弗居。(老子)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如: 今吕氏

10、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 2.毋(无)、勿(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不要、别。) “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 3.未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与“未尝”不同:“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

11、能性,“未闻”即“没有听说”;“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如: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 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 4.非(匪)(表示对后面的整个谓语进行否定 不是。) 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5.否(表示应答性的否定不、不是的) “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12、“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6.“微”表示事后的假设性否定如果不是。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七)表敬副词:用表示对人尊敬的副词。可分为两类,一是尊人的,一是自谦的。一般不好对译,可灵活进行翻译。 (1)尊人:请、幸、谨、敬、惠、辱“请”、“荣幸”或不译。 “请”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请您怎么样”,在古汉语中,除了表达这种含义之外,“请”经常表达的含义是“请允许我怎么样”。如: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请:请允许我。 敬诺,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齐桓公伐楚 (2)自谦:窃、忝、猥、伏“私下”或不译。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窃以为:私下里认为。 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忝荷重任:不称职地担当重任。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八)指代性副词:相、见 1相 表示互指或偏指(指向动作的一方),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偏指随文译出宾语 如“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相可译为“我” 2见 (见被动句一节) 表示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随文按宾语意义译出(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