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696858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古人造字,蕴含着某些地理知识,如“间”-“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如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秋分日北京时间14:10时,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且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则该地可能位于A. 准噶尔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松嫩平原 D. 内蒙古高原2. 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则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夏至日当地昼长稍长于14小时B. 夏至日当地正午日影朝正南C. 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大幅度为4652D. 冬季农业生产低温冻害多【答案】1. A 2. B【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

2、解】从题干中“.秋分日北京时间,某地正好“门里有日午间到”可知,当地正午12时,北京时间14:10 时,则当地所在经线的度数为1200-(14:10-12:00)*150=87.50E; 从题干中“屋内地面光照面积与门的面积相同”说明物体与物影长度相同,则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0,因为此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所以该地位于450N;则该地地理坐标为(87.50E,450N)。松嫩平原介于(4501482756N,东经130131350526N),塔里木盆地位于(3642N,7590E),准噶尔盆地(4548N,8090E),内蒙古高原,位于(40N,100120E);则该地可能位于准

3、噶尔盆地。【2题详解】若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500=900-(x+23026),则该地纬度为16034N;当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该地位于太阳直射点的南侧,则当地正午日影朝南。根据已经掌握到知识可知,在200纬线上的白昼最长为13时13分,而该地纬度小于200,则该地最长昼长少14小时;当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50,则当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40,从区域定位可知,该地位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因为印度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冬季风,所以该地冬季农业生产不受低温冻害影响。考点:考查时间计算和区域定位,考查学生

4、地理的计算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地球运动的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展、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 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A. 冬季风势力强盛 B. 雨带停滞 C. 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D. 受地形阻挡4. 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 雨带位于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 雨带位于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C. 雨带位于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 D. 雨带位于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答案】3. B 4. A【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

5、对平直,说明雨带没有移动,一直停滞在该地,此时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雨带停滞。【4题详解】雨带位于时,为我国春季,华北平原气温迅速回升,蒸发旺盛,且雨季还没有来临,所以干旱缺水;雨带位于时,长江流域进入汛期,黄河流域雨季还没有来;渤海位于温带海域,水温较低,不易形成台风,台风活跃的是我国东南的太平洋海域;东南沿海气候湿润,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出现沙尘天气,多沙尘天气的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考点:该题考查我国雨带。读某大陆西岸局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的数值 ab,回答下面小题。5. 图示天气系统活动频繁时,该区域的气候特征是A. 炎热干燥 B. 温和多雨 C. 寒冷干燥 D. 高温多雨6. 关

6、于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甲河段比乙河段含沙量小乙河段比甲河段流量平稳该季节正 处于枯水期A. B. C. D. 7. 近年来,河流上游不断毁林开荒,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 河流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逐渐提前 B. 湖泊面积扩大C. 河流汛期延长 D. 入海水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答案】5. B 6. C 7. A【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可知,该地线速度向北减小,故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线速度数值可知,该地纬度介于30-40之间,材料指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因此该地最可能是地中海气候。此时等压线数值 ab,说明气旋活动较强,应为冬季,此时地中海气候区域正值

7、西风影响,呈现出温和多雨的特点,选B。【6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甲河段比乙河段地势高,流速快,可能含沙量更大;乙河段比甲河段地势低,靠近入海口,其流量较为平稳;此时为冬季,该季节正处于洪水期。据此分析选C。【7题详解】河流上游不断毁林开荒,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水位变化加大,河流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逐渐提前;湖泊泥沙淤积增多,可能会导致湖泊萎缩,面积缩小;河流汛期会提前但不会延长;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据此分析选A。【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

8、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径流量变化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xx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

9、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8. 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有益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9. 此次大范围降雪期间A. 赤道上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B. 由于出现极夜,我国长城站科考人员返回国内C. 我国不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的地方D. 适

10、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雪【答案】8. B 9. A【解析】【8题详解】冬雪覆盖地面时是隆冬季节,此时害虫尚未活,A错;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类似棉被的保温作用;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出现时间可能在春、夏甚至秋,但冬季因越冬作物基本不生长状态,旱情并不严重;覆盖的冬雪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也不能提高土壤肥力,据此选B。【9题详解】大雪出现在冬至之前,此次大范围降雪是在1-2月,适逢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我国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不可能出现极夜;我国纬度小于48.5N及其以南地区都可能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65;此时段,赤道上日出东南,故其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据此

11、选D。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有山峰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海拔高约1000米,相对高度351米,孤峰傲立,被当地人称为阿尔泰山之最,(也称穹状山峰,岩体中存在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右图为神钟山景观图和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10. 神钟山的形成A.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岩层断裂风化侵蚀一出露地表B.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反复升降风化侵蚀出露地表C. 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地表D. 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出露地表11. 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A. 山峰海拔高度高 B. 山体抗侵蚀能力强

12、C. 山峰相对高度大 D. 节理的倾斜角度大【答案】10. C 11. D【解析】【10题详解】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应为岩浆侵人冷却凝固;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于地壳内部,而神钟山为出露地表的山峰,因此必须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拾升至地表后,上覆岩层被风化侵蚀后,花岗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图示山体,故A正确【1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花岗岩体沿着一层一层的节理面剥离分解崩塌,从材料中可知:岩体中存在傾斜角度在6075以上的穹状节理面,由于这些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陡,从而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故D正确。“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下图为“一

13、带一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一中亚一俄罗斯一欧洲段沿线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A. 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13. 北半球夏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风浪最小的海域是A. 东海 B. 南海 C. 地中海 D. 印度洋14. “一带一路”沿线,适合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嫁接”的地区是A. 东南亚 B. 中亚 C. 南亚 D. 西亚【答案】12. B 13. C 14. D【解析】考查地域分异规律,区域环境特征。【12题详解】从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段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距海远 近造成

14、的,以水分为基础,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故选B。【13题详解】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在北半球夏季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微 弱,风浪小。故选C。【14题详解】西亚地区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光照充足;临海,有大量海水资源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先进,资金充足。故选D。长白山主峰海拔约2700米,2000米以上至山顶为高山苔原带。长白山天池(海拔2189米,面积9.82)位于长白山主峰凹地上,是我国最深的湖泊,湖形呈椭圆,是松花江的发源地。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在暑

15、假时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5. 长白山天池的补给水源主要源自A. 降水和地下水 B. 冰川融水和地下水C. 河流水和降水 D. 积雪融水和河流水16. 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 “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 “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C. “浮石”物质来源源于上地幔 D. “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17. 王娟同学从长白山山麓登顶长白山天池一路可见到A. 山麓处森林常绿 B. 山腰处落叶纷飞C. 山顶处白雪皑皑 D. 山顶处草色葱绿18. 据王娟同学观测,长白山2000米以上分布的苔原植被,在南坡与北坡差异显著,南坡植物多样性明显较北坡低,该自然带内降水量与坡度差异不大,推测与形成该差异的无关的原因是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