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现代叙事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411468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懂点现代叙事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懂点现代叙事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懂点现代叙事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懂点现代叙事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懂点现代叙事学,文学类作品轻松读一、叙事学在高考中的体现虽然高考阅读并不考查现代叙事学的相关概念,但是,从近年高考语文卷实际情况看, 在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作品阅读测试中,或隐或显地涉及到现代叙事学的相关原理。在题目设置中明显指向“叙事”相关常识的如: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新课标I卷,小说一曼同志)作者在第四段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15年, 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 “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2014年,小说走 眼)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011

2、年,小说第9车厢)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010年,散文静流)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 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2008年,小说乌 米)2018年新课标I卷第4题大量出现了 陌生化”切入”时空”等大量文本叙事学用语。在答案或答题过程中需要作“叙事”分析的如: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年新课标I卷)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卷,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小说以”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

3、要分析。(2016年全国II卷,小说战争)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答案第三个要点是: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2016年,散文母亲)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2015年,小 说捡烂纸的老头)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2013年,散文牛铃叮当)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2012年,散文母亲的中药铺)无论考题是否涉及叙事学知识,如果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自如地运用“叙事”的相 关原理,答题的角度会更多、更合理,分析表达的准确性、专业性会更强。二、四角度入手,巧解文学作品阅读题1. 从叙述者、叙述视角还原、体悟简单

4、地说,叙述者是指在叙事文中“讲故事”的人;叙述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 观察故事。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状态下,叙述者好像是上帝,他对故 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心理都了如指掌;有限视角状态下,叙述者或退居故事中某个人 物身后,让这个人物担当小说叙述者的角色,比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 计,只能表现他们所能观察到的情形,或如摄像一样,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 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联系到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 视角。捡烂纸的老头母亲均为第三人称叙事,表面上看,属于全知

5、视角,事实上叙述 者在叙事过程中也大致体现全知的角色,但都有“限制”。比如捡烂纸的老头实际上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老头的叙述描写,基本上 是展现店里大家能够看到的情形,对于他的身世,特别是最后一笔“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叙述者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人物显得神秘、朦胧而不可接近,小说就有了艺术力。考题 中的“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也就成了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 而解答此题时,突破叙述者的“限制”,进行联想,还原老头的生活与心理,可以更好地把握 作者的意图。比如母亲,作为一篇回忆性、怀念性的散文,通常应该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 是本文的核心故事特别是三次对话的叙述完全

6、是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除了车站离我们 家里并不很远”一句透露作者与母亲的关系之外,似乎并没有表达作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而用了全知视角之后,却又在三次对话的同时三次强调“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 没有谁阻止”,对母亲为什么“不能去的心理似乎也不明白。特别是结尾:“可是母亲摇摇头, 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 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作者只是以母亲的举动来收束,似乎叙述者对此也难以理解。这 样,高考考查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才是有价值的。解答此题,就要立足于母亲 的言行举止,在看似冷峻的叙述中还原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倾向,这样才

7、不会脱离作品而作抽 象的评价。2. 从叙事频率、节奏、结构角度解析叙事频率体现的是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比如母亲一文中,母亲和行人的 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从叙事频率的角度,可以看出“出现了三次之于表现人物心理、结 构效果和主旨表达,具有渲染和强调突出的作用。叙事节奏即叙事速度的快慢疾缓。场景、概要、延缓、停顿、省略是叙述节奏的五种形 式。这里主要结合母亲一文来说说“场景”。作为叙述节奏的形式表现之一,场景是对于 发生事件的如实叙述,主要形式有人物对话、事件描述。母亲中母亲与行人的对话是这 篇散文的主要场景。文中的对话,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本对等,没有“加速”,但从其容和 分行排列的效果

8、看,对话场景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突出了母亲的急迫心理,加上对话出现 三次,给读者“节奏明快”的感觉。这样的对话场景与文中其他描述部分特别是文中加横线的 部分形成了一种反差。把握了对话场景在节奏上的作用,在回答“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 横线部分这一考题时,就不难理解参考答案中的“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这一容 易失分的关键点。叙事的结构包括由句子和句子、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从叙事结构角度看,母亲中的三次对话,也可看作一种“间隔”,起到了结构全文的 线索作用。而在捡烂纸的老头考查中,“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 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设问涉

9、及的是小说结构方面的“反差”和“比例”设计。反差是指两个 衔接较近的事件在情感色调、意味指向等方面的融洽度和一致性。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来设 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铺垫。“叙述比例”主要是指同一故 事中的不同事件的分配比重,通过叙述比例的运用,故事就会为读者呈现各种不同的“面貌”, 从而增添其艺术魅力。小说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开头与 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思考天地。这样的叙事结构安排,充满了艺术 力。3. 从话语模式分析现代叙事学中的话语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叙述与人物语言的关系,即叙事文中人物语 言的表达方式。叙述者

10、在叙述过程中,对人物语言主要采取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方式。直接引语主 要包括人物对话和独白;间接引语是作者转述人物的言语。捡烂纸的老头母亲的话语 模式,是采取直接引语的方式。捡烂纸的老头中,结合人物的动作、神态引述人物的言语,如: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 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表面上看,老头的语言是对话,而事实上成了独白一一这也从一个角度突出了老头的孤 独、怪异,触发读者对他人、对社会的深层思考。母亲中,对人物语言的叙述也是运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如第三次母亲与行人的对话:“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

11、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对话中少有引导词,不待叙述者介绍,就仿佛把读者直接带到了对话现场;对话分行排 列,行人简直无法应答的情形,凸显了母亲对火车急于了解的心理;而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12、和 行人对她的亲自去看看的劝说,与叙述人反复强调的“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 有谁阻止一语,又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丰富了其形象。4. 从叙事角度把握散文小说化、小说散文化的特点近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对写人记事的文本选取上,无论刻意与否,巧合与否,客 观上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如2010年选用的丽娟的散文静流,就有人认为是小说, 而2015年汪曾祺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似乎又像散文,至于2016年的母亲,有专家 评论说:“这篇怀旧散文首次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作者借用小说笔法叙事,写法别致。”如果简单地“用读小说的方法读小说“用读散文的方法读散文”,对于捡

13、烂纸的老头 母亲之类文章的解读,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如果从叙事角度来观照,就更容易把握 其文体特点。从叙事的角度看,简化情节、类似随笔和小品是汪曾琪小说的重要特点。如上所述,捡 烂纸的老头开头不避其繁地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真正进入故事之后,只有一点小波澜就 戛然而止了。而淡化情节的表现还体现在运用了不少非叙事性话语,即叙述过程中插入了一 些叙述人对故事的理解和评价。把握这样的叙事特点,对于题目“作者在第四段过虚拟的旁 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的解答就更有方向。而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真实,真实之中,情是第一位的。通常情况 下,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便于抒发情感。但在母亲中,叙述人与作者“我似乎分离 了,作者“我似乎没有出场,只是叙述人用全知视角来呈现母亲的言行,作者有怎样的情感 或看法,似乎都看不见。作者用小说化的叙事,似乎淡化了情感,却丰富了母亲这一形象, 特别是更适合揭示母亲的复杂心理。阅读这篇散文,就要从叙述人呈现的故事中,捕捉母亲 的性格,进而发掘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散文的情感和主题。总而言之,结合具体作品,把握一些现代叙事学知识,不失为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 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