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东坡雷州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93907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且听东坡雷州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且听东坡雷州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且听东坡雷州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且听东坡雷州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且听东坡雷州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且听东坡雷州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且听东坡雷州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且听东坡雷州吟且听东坡雷州吟且听东坡雷州吟一0九七年六月五日。九百多年前,还是这片红土地,有碧绿的榕树如伞、有张开 叶子的香蕉如盖、有野剑麻的叶子如剑。长空万里、烈日炙 烤,植物的上空隐约有氤氲的水汽,青石铺的牛车路崎岖漫 长、苍茫萧索,车轮碾过,有沉闷绵长的响声悠长。 古城雷州的西郊, 罗湖荷叶连连, 碧水如镜, 雷州知府张逢、 海康县令陈谔恭恭敬敬地站在官道旁。知府、县令等待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 由于元祐党争,绍圣四年( 1097 年),官至门下侍郎的苏辙 被奸相章惇责授化州别驾(刺史的佐官)的小官,勒令在雷 州居住。同年,苏轼从惠州再贬海南,这是他的第十七次被贬,也是 最后一次被贬。

2、贬到海南,这在当时是仅次于死刑的大罪。 苏辙三月份得到诏命,沿着哥哥三年前往岭南的道路前行; 苏轼四月十七日得到诏命,被命即行,他们相互并不知道。苏轼到梧州,才听说弟弟在前面的滕州,连忙快步赶上。他 们已经三年不见了,苏轼连忙打听弟弟的健康状况,“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从广西滕州一直到雷州, 兄弟俩一路相携,互相倾诉思念之情。五月十一日在滕州相 遇,一直到六月五日才到雷州,五六百里路,他们足足走了 二十多天。不敢停下来,是因“朝命严迫”,所以“雷州不可逗留,故缓行于途中”。如今,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同 为贬官却在雷州相聚,是何等的悲喜交加、何等的感慨唏嘘。 苏氏兄弟手足情谊,连名字

3、都不分开,“轼”是指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辙”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同为一 驾车,哥俩感情长。苏轼命途多舛,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 贬到密州,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 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 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 未得团聚了。此刻,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他非常想念 自己的弟弟子由,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千古名篇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4、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兄弟相思之情在这首名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辙到雷州之后,因水土不服,不习惯生活环境,仅十来天 就瘦得“帽宽带落惊童仆”。闻说弟弟消瘦了,苏轼写诗安 慰他:“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童仆;相看会作两癯 仙,还乡定可骑黄鹄”。雷州知府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在罗湖边等到苏氏兄弟后,安 排他们一行在监司行衙住下来,第二天还为他们举行欢迎宴 会。苏氏兄弟知道自己是贬官,不想连累别人,谢绝知府和 县令的好意,寄寓于城西的天宁寺。苏轼耳听寺中的晨钟暮 鼓,一起与僧人同颂经典,闲时对弈,吟诗作词,

5、尤其跟“同 是天涯沦落人”的弟弟贬途相遇,心中烦恼一扫而空,十分 高兴,便挥毫写下“万山第一”匾额,在雷州留下珍贵的墨 宝。天宁寺畔的罗湖波光澈滟,明镜照人,时雷州已是夏天,蝉唱蛙鸣,鱼游鸥翔,百花盛开,万物生机勃发。苏氏兄弟 泛舟湖上,并肩同行,欣赏湖光山色,吟诗作对,诗酒唱和, 用乡音谈天论地,徜徉在旖旎的美景之中,一时忘却了贬谪 的痛苦,沉醉其中,其乐融融。正是“弟兄聚散天南北,烟 水苍茫情有没”。苏轼想不到在南方烟瘴之地,竟然也有如 此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几可与曾任职过的杭州西湖媲美。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五月八日,苏轼离开雷州南下赴海南, 苏辙送到海安,目睹苏轼上船,才刚见面,却又离别

6、,离愁 别绪涌上心头。苏轼赠别弟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渡海前,苏轼又喝醉了,引起痔疮发作,甚为痛苦,苏辙见状,借用陶潜止酒诗,劝哥哥不再饮酒,“微疱坐杯酌,止酒则廖矣。”苏轼表示要听从弟弟的劝告,“从今老坡室,不立杜康祀”。万般离情,都在一句句你唱 我和之中。船开后,苏辙再次表达了对哥哥的思念,在次韵子瞻过海记道:“我迁海康郡,犹在寰海中;送君渡海南,风帆若张 弓。笑楫彼岸人,回首平生空。”苏辙在雷州一年多,作诗二十九首,其中二十五首是与兄东坡唱和之作。“忧患尔来同”。“出处平生共”。孤帆远影碧空尽。“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

7、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鹊桥仙幽怨 凄迷、极富伤感,看后让人不禁泪水盈盈,贬途之作感喟生 命的悲哀和苍凉,作者就是苏门四学士之首的秦观。秦观, 北宋词人,字少游,江苏高邮人,是苏轼的门生。秦观与苏 轼的交往,始于熙宁七年 。苏轼说其“如黄庭坚鲁直、晁 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 先知之”。元丰元年,三十岁的秦观入京应试不第,退居 高邮,杜门却扫,颇为惆怅。苏轼有和参寥寄秦观失解诗 一首,叹“回看世上无伯乐”云云,并给秦观写了一封信, 说:“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耳。 ” 这是苏轼 给秦观的第一封信,在秦观落第,情

8、绪最坏的时候,苏轼却 给了他真诚的关怀。宋哲宗绍圣年间,元祐党失势,苏轼被贬,秦观“同升而并 黜”,也受到了牵连,屡遭贬逐。绍圣四年( 1097 年)二月, 秦观自郴州编管移横州 (今广西横县) 编管,元符元年( 1098 年)四月后到达横州贬所,九月从横州徙雷州,初五日到达 雷州,这是秦观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秦观初到雷州,江南故乡正是秋实累累,蟹肥稻香之时,但 在雷州, 依旧艳阳高炽, 与溽夏无异。 人在万里, 江湖飘零, 知已难遇,故人长绝,加上雷州风土故物不类江南,多愁善 感的秦观每日郁郁寡欢。秦观在雷州海康宫住下,开馆授徒,传播文明,闲时荡游罗 湖,写诗吟诵,与在海南的老师苏轼隔海相望

9、,鸿雁传书, 日子过得倒也充实。在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 画像让他写赞,秦观笃信佛教,于是题道: “竺仪华梦,瘴 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 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 ”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宋 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已在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 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 正是秦少游的笔迹。 清潘永因所编 宋 稗类钞 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可惜, 真迹现在已失传。元符三年( 1100 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贬谪者得以内 徙。五月中旬,告命下。秦观去简告诉苏轼其移廉州(今广 西合浦)之命。苏轼回复观简,告诉秦观登舟日期和行途路 线:“治装十日可辨约此月二十

10、五、六日间方可登舟。”最后说:“若得见少游,即大幸也。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 案卷五十二与秦太虚第六简)六月二十一日,历尽沧 桑的苏轼踏上雷州的红土地,与秦观相会。师徒相见,百感 交集,恍若梦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秦观与苏轼在西湖踏歌而行,互诉别情。秦观拿出自已在雷 州写的诗请老师点评,苏东坡哈哈大笑,也拿出一把扇子递 给秦观,秦观接过一看, 原来是自已南谪过程中写的一首 踏 莎行词,秦观见自己的词作被老师随身带着,不禁一阵感 动和哽咽。“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 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 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1、”只是 整首词充满了伤感,甚至有点凄厉。 苏东坡一边吟诵,一边赞叹,秦观的低落消沉也让他着急, 于是他想办法予以引导,请秦观带他察看雷州的风土人情。 雷州当地独特的习俗不时引起苏东坡的开怀大笑,老师的乐 观也感染了学生,也冰释了秦观多日的痛苦。在天宁寺,苏 东坡看到寺门上 “万山第一” 四个大字, 禁不住又笑了起来, 那是三年前路过雷州时应方丈的请求写下的。苏轼把写这个牌匾的经过告诉秦观,让秦观的心境也轻松了不少,这让苏 轼感到很欣慰。苏轼又拿出给秦观的诗作雷州八首此为秦观作,“白发坐钩党,南迁濒海州。灌园以糊口, 海康腊己酉,不论冬孟仲可怜秋胡子,不遇卓文君。”鼓励秦观积极面对困境,准备北归

12、。师生在落难中相逢,喜悦中又有酸楚,秦观特作江城子 记之,“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 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 处是?烟浪远,暮云重。”是啊!重见已是“两衰翁”,明天又是“各西东”,“后会不 知何处是” 了,秦观一句成谶,这竟是他们的最后诀别。 秦、 苏之间气味相投的士君子的文章道义之交,经历了患难生死 之后,不但完全超越了党争政治带来的戕害,而且至此也方 更加勤惓纯粹了。时光飞逝,师生二人惺惺相惜,啸歌吟咏,互相勉励,依依 惜别。秦观命复宣德郎,放还横州,师生离别后两个月的八月二十日,秦观行至滕

13、州之时,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 视而卒,结束其坎坷的一生。九月七日苏轼在玉林初闻耗,“两日为之食不下”。此后他悲伤道路,涕泪书札,取秦观 诗词墨迹为之跋。在北归途中写给亲朋的信中,倾诉了他的悲苦,他哀痛不已,仰天长叹: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第二年,一一0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与秦观一样,病逝 于北归途中的江苏常州,一代巨匠陨落。雷州古为“蛮烟瘴雨”之地,谪官贬宦流放之所。唐宋年间 先后有名臣、 文化名人谪贬或途次雷州, 光宰相级就有七人 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 雨、王岩叟被尊为“雷州十贤” ,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 的雷州人建“十贤祠”以纪念。十贤中

14、,苏轼、苏辙、秦观 的文风气节对启化文明功不可没,他们传播了中原文化,大 倡读书学习之风,雷州人民对他们敬仰有加。屡遭贬谪,几乎死去的二苏和秦观没有了往日的朋友,他们 带着一种伤痛与悲凉来到边远荒芜的雷州。他们没有想到, 这里的人没有势利地冷落被贬者,没有落井下石地唾弃,地 方官的诚恳相待,邻居的和睦相处,使他们获得了重新开始 的精神动力。雷州人真诚、淳朴,敬贤尊师。邻居喜欢他们 的幽默、随和,朋友钦敬他们的才气、人品,官员佩服他们 的学识、气质。苏辙刚贬到雷州,因为被贬官禁住官舍,只好租住民房,但 民房又没人敢出租,苏辙处境十分尴尬、艰难。时郡民吴国 鑑甚是敬慕翰林学士,遂在南门外择一小块地

15、修建一小屋, 供他居住。靖康元年 (1126 年),海康知县余淳礼出自对苏氏昆仲的景慕,买他们居住过的前边隙地,建“遗直轩” ,绘“二苏”像于轩,供人瞻仰。宝庆年间(12251227年),知军事在此地建楼纪念二苏。嘉庆年间(12371240年)知军事薛直夫复修楼为祠。现“遗直轩”还在。雷州人民为了纪念 苏轼、苏辙,把他们居住过的这一带定名为苏楼巷。苏楼巷 因此得名。先贤苏轼、苏辙、秦观先后离开雷州,但他们在雷州人民的 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高大形象。苏轼之后,人们把罗湖 改为西湖,为天下三十六西湖之一。在西湖建起苏公亭,在 苏公亭前树起苏轼的塑像,供后人纪念、瞻仰。他们在雷州不遗余力倡教办学,

16、传播辉煌的中原文化,为雷 州的文化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雷州自此大办教育,重教兴文,县有书院,乡有社学,出现 了“闾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在宋代建了县学宫 和府学宫,明代城区拥有 9 所社学和雷阳、平湖、崇文、怀 坡、文会等 5 所书院。清光绪年间,雷阳书院已经发展为广 东六大书院之一。宋建炎四年( 1130 年),雷州府海康县黄 守政考中进士,是从雷州举办书院中走出的第一个进士,自 此,雷州人才辈出,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丁宗 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至清朝止,有进士 23 名, 举人 227 名。南渡河水悠悠东流,西湖依旧碧波荡漾,东坡井甘甜清冽,遗直轩里朗朗书声穿越时空,苏轼的吟诵薪火相传。苏轼只是雷州的一个匆匆过客,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