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0613893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篇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 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 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 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 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 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

2、国务院关于加 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 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 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 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 社会责任和权利。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 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 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 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 平。综合集成、测管

3、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 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 联动。(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 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 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 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 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 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 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 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

4、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 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 量状况。(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 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 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 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 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 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 监测系统,研制、发射系列化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环境卫 星后续星并组网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 实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大范围、全

5、天候监测。三、全国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七)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环境保护 部门以及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 卫生、林业、气象、海洋等部门和单位获取的环境质量、污 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国家 和地方建立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重点排污 单位要按照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将自行监测结果及时上传。(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生态环境监测信 息传输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 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九)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

6、统一的生态环 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 及时准确发布全国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 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 情权。四、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 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重要水体、水源 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 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十一)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 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 测设备运行和重要核设施流出物

7、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 警能力以及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十二)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对 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 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 及危险废物等环境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 能力。五、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十三)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与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监测与评价结果,为考核问责地方政 府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

8、放总量控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职责任务提供 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十四)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同步。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 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依托污染源监测开展监 管执法,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根据污染 物排放和自动报警信息,实施现场同步监测与执法。(十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 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 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 展监测,健全并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 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境保护部依法建立健全对不 同类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

9、的 监管制度,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规 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监测质量核查巡查力度,严肃 查处故意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 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 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 肃处理。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十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 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统一大气、地表 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 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 及时修订完善。增强

10、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 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 规范。(十七)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承担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环境保护部适度上收生态 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准确掌握、客观评价全国生态环境质量 总体状况。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重心下WwW.cSpengBo.cOm蓬勃范 文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 总体方案)移,加强对地方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管理。地 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应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逐级 承担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环境应急监测等职能。(十八)积极培育生态

11、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 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 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 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 境监测活动。在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 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环境保护部要制 定相关政策和办法,有序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 规范化。(十九)强化监测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 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 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国 内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 仪器设备,推进监测仪器设

12、备国产化;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 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国 际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二十)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机 构编制标准,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 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 平。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 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卫星 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环境应急监测、核与辐射监测等能力建 设,提高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分析及现场快速分析测试能 力。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 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13、重点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 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篇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7月26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 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 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 有待提高等突

14、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 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 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 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 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 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 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 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 会责任和权利。健全

15、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 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 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 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 平。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 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 联动。(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 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 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 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 天地一体、上下协同

16、、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 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 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 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 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 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 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 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 关法律法规的监测要求。国家重点监控排污单位要建设稳定 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 开展监督性监测,组织开展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六)加强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