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42631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I:对所列知识点要知 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简单情境中识别它们。II: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简单 情境中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一) 稳态的生理意义: 1.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 媒介 (1) 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的关系:双向渗透血浆淋巴循环组 织液单向渗透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环境而言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变化没有外界 环境剧烈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人的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虽然在人体内,但是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 的环境 汗液

2、、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内环 境不仅仅只有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液体,例如脑脊液也是内环境 的重要组成成分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 的组成部分常见的细胞内液(占体液总量的2/3)有:细胞质基质、叶 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液(液泡中的液体)等(2) 细胞外液的理 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温度)内环境中存在的营养物质包括葡 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代谢废物包括二氧化碳、 尿素等;其他物质包括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酶 原等。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过氧化氢酶、呼吸作用有关的酶、转氨酶等 . 常 见缓冲对:

3、 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血浆蛋白减少(营 养不良)、毛细淋巴管受阻、代谢 产物积累增加. (3) 细胞通过内环境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二)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四个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各器官、系统的相 互协调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 内环境的稳态 (1) 稳态的定 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包括水

4、、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pH 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 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 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细胞体神经元突细胞 突起轴 突 + 髓鞘= 神经纤维 n 神经纤维+外包的结缔组织膜 =神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 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要点: 高等动物 刺激 反应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

5、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反射弧的五部分必须保持完整反射才能完成(2)兴奋以及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器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上扩布T兴奋传导)传导方式:局部电流 传导方向:双向(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特点: 双向性、绝缘性、生理完整性、相对不疲劳性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结构基础: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种类: 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过程:传导方式:化学信号(电信号T化 学信号T电信号)传导方向:单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6、传给下一神经 元的胞体或树突) 特点:单向性、突触延搁、总和、对内外环境变化 以及药物敏感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髓 大脑皮层一一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 级中枢下丘脑一一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桥梁小脑有维持 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一一有呼吸神经中枢脊髓一一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 神经中枢的调控 人脑的高级功能一一语言、学习、思维、记忆 大 脑皮层上与语言文字等全部智力活动相关的某些特定区域称为言语区运动性语言中枢(S)T运动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听

7、、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H) T听觉性失语症(能看、能写、能说、不能听)书写语言中枢(W)T书写障碍(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视觉性语言中枢(V) T视觉性失语症(能听、能写、能说、不能看)学习和记忆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 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瞬时记忆、 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 2. 通过激素的调节(1) 促胰液素的 发现中的实验体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T提出假设T实验验证T得出结论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一一对照试验和控制单一变量 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 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

8、(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1.体温调节: 体温:人体内部的温度(37.5C左右)临床上测量体温的部位:口腔(37.2)腋窝(36.8)直肠(37.5)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不同:儿童/新生儿成年人老年人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不同:女性的平均体温比男性高0.3C同一个人的体温日变化不同: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体温的昼夜温差变化不超过1C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酶促反应稳定进行的保证,大大提高了 人体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人体热量的来源一一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肝脏、骨骼肌运动产热为主) 人体热量的散失一一主要通过汗 液,辅以皮肤、毛细血管的散热、呼

9、吸、排尿等 体温调节的过程:炎 热环境中 , 温觉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寒冷环境中 , 冷觉感 受器兴奋增增加散热回到正常的体温皮肤汗腺产热增加体温回升 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 调节的机制:产热与散热相平衡的双重调节机制 2. 水盐平衡的调节: 水的来源和去路:来源:饮水、食物中的水、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去路:肾(尿)皮肤(汗液)、肺(呼吸)、大肠(排便) 水 盐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一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与水盐平衡相关的激素: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作用部位是肾小管管壁细胞和 集合管管壁细胞)醛固酮

10、保钠排钾(当体内缺乏钠离子或钾离子过 多时分泌增加) 调节过程:一一水盐平衡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 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3. 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的来源和去向:调 节过程:a.促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b.促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 萄糖;c.抑制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来氧化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高血糖水 平进餐后正常的血糖水平 0.81.2g/L 饥饿时 低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 增加 a. 促进体细吸收葡萄糖,并把葡萄糖氧化; b. 促进肝脏内葡萄 糖转化成糖原; c. 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类、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血糖平 衡的调节是神经-体液双重调节机制,其中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 为辅 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

11、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 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 的分泌反过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4 几个关系和几个概念 (1) 反 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 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2) 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协 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所发挥的作用方向一致,共同促 进了该过程的进行。如: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在促进生长方面发挥的作用拮抗作用 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发挥相反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另一方 面抑制。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

12、节的特点:通过反射弧发挥作用,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反应较为 缓慢,作用时间较长,范围较广 两者的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协调, 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在机体的大部分调节过程中,以神经 调节为主。(四)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 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维 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防卫: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发生 免疫清除: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1. 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 系统实现的 免疫系统

13、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机构,是免 疫功能的结构基础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骨髓、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生成和发育的场所 淋巴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一 部分转移到胸腺,发育为T淋巴细胞,其他的在骨髓中发育为B淋巴 细胞 淋巴因子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加强相应细胞的免疫活性从而发 挥免疫功能溶菌酶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不能破坏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免疫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非特异性免疫第 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14、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 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与 非特异性免疫的关系:非特异性免疫:与生俱来,由遗传决定,无专一性、出现快,强度弱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由抗原决定,高度专一,作用强,时效长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 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 疫。抗原和抗体: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 应的物质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抗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 B 细胞分化而成的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 生的,可与相应

15、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2. 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 抗原(进入人体)T与体液中相应的抗体结合,最 后被消灭体液免疫T侵入到细胞内、与效应T细胞紧密结合一一田胞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吞噬细胞早期对抗原的吞噬处理,使其暴露出抗原决定簇抗原的呈递是通过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完成的,与糖蛋白(糖被)的识别作用相关 记 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 会迅速增殖、分化,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多抗 体;记忆 T 细胞增殖分化为更多效应 T 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反应记忆细胞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长短不一 体液免疫相关: 抗 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a)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 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b)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 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相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 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相关:效应T细胞与把细胞紧密结合释放淋巴 因子,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其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 终裂解死亡,但是抗原不被消灭,而是暴露出来,最后经体液免疫与 抗体相结合被吞噬细胞消灭或直接被吞噬细胞消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任何抗原都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