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395069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校园欺凌及社工介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欺凌频频发生,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使心智不成熟的儿童或青少年无法分辨其正误,他们只会一味的模仿。当校园欺凌的行 为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流行,开始互相攀比,做出越来越严重的行为并广而告之以 显示自己的强。一起校园欺凌案件的出现,必定不是偶然,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行 为,这个行为的延续不仅有案件双方的原因,还有学校,家庭,社会,朋辈群体 等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社工可以做什么呢?社工可以利用那些方法去帮助他 们呢?关键词:校园欺凌现状成因社工介入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园中问题层出不穷,校园欺 凌现象更是日益增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其

2、实校园欺凌现象在世界上各个 国家都有所表现,不时有相关校园欺凌案件见诸报端,其中有些案件性质相当恶 劣,令人深思。在中国,往往只有情节非常严重,甚至已经触犯刑法的校园欺凌 行为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 制度的影响下,被欺凌者可能长期受欺凌,影响更深远。欺凌行为是一种攻击、暴力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采取打、推、勒索、孤立、 辱骂和嘲笑等方式有意地伤害别人(身体或心理的)。欺凌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 分:直接欺凌包括直接对被凌者拳打脚踢和直接进行语言谩骂等;间接欺凌包括 背后说人坏话、无中生有、群体排斥等。从总体上来讲,欺凌行为具有以下五个 典型的特征:1. 形式

3、的多样性。常见形式有谩骂、嘲笑、戏弄、侮辱、起绰号、殴打、 名誉诋毁、恐吓、破坏物品、敲诈勒索和心理伤害等。2. 行为的反复性。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 但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 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3. 行为的普遍性。英国心理学教授对英格兰24所学校进行的调查揭示,27% 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经常性地受到欺侮,其中“每周至少一次”受欺凌的 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所的比例分别为10%和4%。美国全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 究所2003年对15000多名学生的调查统计也发现,30%的

4、学生承认有时或经常 被欺侮或欺侮他人。4. 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均衡,往往是以大 欺小。而且,欺凌行为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例,年龄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越少; 此外,一般欺凌者较被欺凌者而言总是更强壮、更年长,低年级学生易成为高年 级学生的攻击对象。5. 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间接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 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学校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教师通常也很难判 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中国的校园欺凌整体现象情况如何?中国新闻周刊访问的近十位相关专 业人士均表示,中国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全国性调查,现有调查多是学者 或相关机构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

5、,其目的多是为了针对一个项目和课题收集数据。最高法的相关调研报告说明,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 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上目前缺少统一 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2016年5 月,最高人民法院从2013-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中抽取 100多件典型案件样本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的特点,最高 法刑一庭审判长冉容介绍,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 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校园暴力涉及 的罪名还包括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

6、财犯罪各占12%,还有很小比例的聚众 斗殴罪与绑架罪。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抽查样本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 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占35%;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占65%。在网上传播的100部校园暴力视频中,施暴者主要采用的暴力方式是:辱 骂、推搡、扇耳光、脚踢等。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暴力行为是扇耳光,占比80%, 其次是脚踢,占比78%,在所有施暴视频中,有74%的施暴过程中伴有语言辱骂。除了徒手施暴,有14%的施暴者使用了棍棒、砖头、板凳等工具击打受害 者,其中使用棍棒的最多,占比50%。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殴打和辱骂,受害者通 常还会在逼迫之下遭受道歉、下跪、自扇耳光、扒光衣服等

7、人格侮辱。这些施暴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有25%的受害者遭受 欺凌后倒地不起,严重的当场昏迷,相比于身体伤害,受害者所遭受的精神与心 理伤害是难以估量和统计的。在100部暴力视频中,校园欺凌行为集中表现为多人对一人施暴,打人者 达到3人及以上的占全部视频的70%左右,有近10%的打人者有吸烟不良行为。面对这样的欺凌与侮辱,92%的受害者选择不反抗,当个别受害者进行言 语或肢体反抗时,往往会遭受施暴者更加凶狠的群殴。这样的暴力欺凌发生最多 的地方是在人员稀疏的空旷地带,占比近42%,其次是发生在教室里,占比29%。校园欺凌行为大都是在围观下发生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有87%的施暴

8、 现场都有围观者,并且没有人出面阻止,网上流传的绝大多数校园欺凌视频是由 围观者拍摄的,有些现场还伴有嬉笑、调侃甚至恶俗的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百部视频中,校园暴力的当事人主要是女性,遭遇 暴力伤害的受害者中,男学生占14%,女学生占85%。而在施暴者当中,女性施 暴者占82%左右,男性施暴者占18%。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向我们揭示着校园欺凌的严重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 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如何让欺凌远离 学校、远离孩子?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一)学校因素1. 轻德育重智育。有人说我国的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 教育扎扎实实”,不可否认轻德育重智育

9、的应试教育依然在许多学校占主导地位。 学习压力大,紧张,考试多,一部分经常在考试中挂“红灯”的学生,怀疑自己 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沉重的学习负担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2. 法制教育缺失,文化营养失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有些学 校忽视了必须的法制教育;加之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以及网络 信息的鱼龙混杂也强化了部分学生的欺凌意识。3. 师生关系不和谐。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指在校园中有一群关心学生的老 师,有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供学生选择,课堂师生关系融洽。调查表明,学生对 和谐校园的感觉越好,其欺凌行为就越少。4. 被开除的学生。

10、一是他们在校期间就已经与老师和学校有了相当程度 的“磨擦”,当他们被开除学籍后,蓄积在心中的愤懑和不满一涌而出。二是这 些人无所事事,总想着法子去“报复”与自己有隔阂的同学、老师,对学校也产 生了仇视心理。可见,开除学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绝非治校良策。5. 老师的不重视。很多老师觉得那些校园欺凌只是孩子之间的玩笑,如 果有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也不重视,只是简单批评那些施暴者,这样那些施暴 者会怀恨在心,变本加厉。(二)家庭因素1. 家长素质不高和陈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 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而这种缺陷势必在 孩子的成长中播下依赖、自私、反叛

11、、堕落的种子,进而为学校教育埋下祸害;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他们经常对老师说的 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切就交给您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 自己的教育责任;还有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 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许多家长将教育看作是学生当官 和发财的重要途径,“望子成龙”几乎是现代家庭的共同愿望,于是有些家庭就 走上了 “重智育轻德育”的极端路线,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而采取显 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绩不好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打骂或者是百般溺爱孩子, 全权代理孩子选择学校、兴趣、爱好,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

12、么要求都可以满足, 什么家务都可以不做,最终的结果都是使学生觉得成为不堪重负的附属品,造成 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和“对峙”。2. 家庭贫富加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贫富差距逐步增大,一些 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出于对味觉和视觉的过度追求,会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 为。而另外一小部分家庭贫困生易滋生不满情绪,比如:对金钱的不正当渴望, 暴力剥夺他人财富,甚至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报复他人、学校和社会。据中国法 学会家庭暴力网络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3.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都是欺凌、甚至是暴力的温床。大量研究

13、表 明:父母离异、关系紧张、单亲家庭、与子女缺乏交流、对子女缺乏管教等消极 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健康成长。另外,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开放, 离婚现象不断增多,使许多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一般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承受 了一定的心理创伤,甚至是畸形的心理,成为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导火线。(三)青少年自身因素1. 性格弱点,导致被欺凌。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之 间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这 是被欺凌者主观方面的原因。2. 心理不健全,导致欺凌现象的恶性循环。有些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 嫉妒心和报复心理,顺利时

14、风平浪静,遇到打击和挫折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嫉妒、 报复心理,欺凌行为自然而生。事实上,对于欺凌者,欺凌他人同样会对其心理 健康和适应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他们会遭到正常同伴群体的拒绝而处于孤立的 境地,从而导致欺凌行为恶性循环。3.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理上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 长发育时期,他们精力充沛,体力旺盛,有足够的力量需要对外宣泄;从心理上 讲,他们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很容易将所有的挫折、不满和批评都当成是对自己 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面子感”。这些成长发育中的身心特点使青少年 学生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四)社会因素1. 校园周边环境不良是外围

15、因素。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后勤 化改革不断推进,校园与社会的围墙越来越模糊,校园的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 售烟酒”;社会治安管理条例中也明文规定:学校周围200米半径内不得摆摊设 点,从事商业性活动。但事实远非如此。2. 不良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介带给孩子极大的影响,他们看暴力书 籍、影片、玩暴力游戏或者看色情录像、影碟等,时间一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开 始模仿欺凌和暴力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欺凌者对于支配和控制被欺凌者有较 强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根源则来自于一些媒介对于欺凌行为的负面宣传,他们 把黑道人物视为英雄,模仿

16、黑道人物,组成小团体,自称老大、老二,在校园里 称王称霸。3.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的青少年出现了一 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灵魂没有寄 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还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 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针对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社会工作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不能去介入校 园欺凌?能不能有效改善情况呢?1、社会工作可以从学龄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其个体特性, 分析其欺凌行为特征与发生机制,设计出个别化的干预策略,进行个案工作介入 研究。2、社会工作可以利用行为修正模式,对于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可 以运用放松练习、自我管理、厌恶疗法等方法对进行行为的修正,最终实现其欺 凌行为的预防、改善和消除。3、社会工作可以利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适时介入受欺凌者因校园欺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