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评比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31466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评比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质课评比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质课评比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质课评比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质课评比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课评比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评比方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威宁县小海二中理综教研组,举行新课程改革实验校优质课评比大练兵活动的评比方案为了全面推进我校新课改实验工作,有力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于 2013 年 10 月下旬,举行新课改实验校优质课评比新教材大练兵活动。 此次活动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交流教学经验,尝试“少教多学、导学案、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应用与推广。 理综教研组争取向 “实验型教师” 、“导学案的运用”发展、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发、从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出发,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深化集体备课、加强导学案设计、夯实小组建设、强化主体学习、打造“激情燃烧”的优质课堂。将于201

2、3 年 10月 14 日 18 日举行全校理化生优质课评比 ,现将相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成立小海二中理、化、生 新课程改革实验校 优质课评比领导小组 。督导:程宗良、陶泽军、李文奎二、评比科目:物理、化学、生物三、评委:物理科评委:冷培云、袁家美、张生生物科评委:贾梅、袁家美、冷培云化学科评委:赵英聪、秦邦贵、张生四、影视资料:肖宏权五、评比办法:坚决执行:(一)威宁县新课改优质课堂教学“六到位、六有效”。1.教师务必做到“六到位” :组织到位,知识到位,教法到位,点拨到位,精讲到位,效果到位。2.学生务必做到“六有效” :有效思考,有效合作,专业资料整理有效提问,有效回答,有效探究,有效讲

3、课。(二)威宁县新课改优质课堂教学“五要讲、五不讲”。1.教师务必做到“五要讲” : 课题重难点要讲;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要讲; 学生归纳不全面的要讲; 学生挖掘不到位的要讲;学生学不会的要讲” 。2.教师务必做到“五不讲” : 学生自己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 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有学生走神的时候不讲;无实际意义的不讲。(三)威宁县新课改优质课堂教学“十个一票否定” 。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一票否定。不讲普通话者, 教材不熟练者, 导学案未经备课组会议研定者,讲课时间过半者,出现知识性错误者,学生未进入角色参与者,班上纪律混乱者,课堂出现冷场者,弄虚作假者,教学

4、效果平庸者。六、各科课题:物理:九年级电流的测量、八年级温度化学:原子结构生物:八年级鸟、七年级生态系统上课教师: 物理(赵英聪、 郭丽、邓光贤、 杜英良、秦邦贵、周应福、施勋、陶泽海、张清正、卯威)化学:冷培云、贾梅、赵庆华、袁家美、祖艳生物:张生、付江红、宴中山小海二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理化生优质课评分标准授课教师:年级:科目:时间:星期:第节评课标准分值得分项目1、 明确、恰当、具体。 (3 分)2、 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教学目标习的主人。(4 分)15 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素能3、 符合新课标下“三维目标”要求(1 分)4、 “ 运用导学案、少教

5、多学”进行教学(7 分)1、 内容安排恰当, 教材把握准确、 挖掘适当。( 5 分)2、 重难点突出, 深度广度适宜, 注意知识的拓展。( 5分)15 分3、 体现整体性、科学性、思想性,联系学生实际。注意能力培养。 ( 5 分)1、教学设计体现“三维目标” 。( 2 分)2、课堂结构合理,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课堂节奏和谐,教学过程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 层次清楚。( 4 分)3、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因材、因人施教, 因势利导, 调控及时, 充分发挥 “少教多学”的作用。( 6 分)25 分4、教法科学、合理、灵活、新颖,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 分)5、问题与活动的设计具

6、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注意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 分)6、课堂作业设计适量、 体现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4分)1、 教学理念新,处理事情机动灵活,课堂调控能力强。( 2 分)2、 语言简练、清晰、富有激情和活力,普通话准确,流利。( 2 分)3、 板书设计新颖、布局合理、书写规范、体现知识16 分框架。( 2 分)4、 教太自然大方、 热情庄重、 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4 分)5、 正确使用教具, 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4 分)6、 渗透学科法制教育。 (2 分)1、 学习环境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参与广泛,能分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少

7、教多学的平台。(6分)2、 “三维目标”达成高度,学生对知识掌握快、准、教学效果活,宗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5 分)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内容合适,符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 2 分)教案或教学设计1、 精心组织教学环节,课堂结构严谨,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流畅自然(2 分)2、 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等作用,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师生交流自然,学习气氛民主、和谐。 ( 2 分)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课堂实践作用。( 2 分)4、 师生“双主”地位明显,双边活动比列恰当,时间分配合理。( 4 分)5、 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 分)6、

8、学生主动性发挥好,各层次学生均有所得,教学实效性强。(2 分)7、 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符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3 分)总分10 分2 分17 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

9、都是一种贪心。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

10、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花,一首悦耳的歌,一首优美的诗。人生路上,每个人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份缘,我们都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

11、的的确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尽在秤杆上可以看出;人心的大小,胸怀的宽窄,拨一拨秤砣全然知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可太近。与人太近了,常常看人不清。一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是也。初识时,走得太近就会模糊了不足,宠之;时间久了,原本的美丽之处也成了瑕疵,嫌之。与人太近了,便随手可得,有时得物,据为己有,太过贪财;有时得人,为己所用,也许贪色。贪财也好,贪色亦罢,都是一种贪心。与人太近了,最可悲的就是会把自己丢在别人身上,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忘了回家的路。这世上,根本没有零距离的人际关系,因为人总是有一份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太近的距离,易滋生事端,恩怨相随

12、。所以,人与人相处的太近了,便渐渐相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不可太远。太远了,就像放飞的风筝,过高断线。太远了,就像南徙的大雁,失群哀鸣。太远了,就像失联的旅人,形单影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先远后近;有时,先近后远。这每次的变化之中,总是有一个难以忘记的故事或者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忽然间近了,其实还是远;忽然间远了,肯定是伤了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是一份信笺,那是思念;如果是一个微笑,那是宽容;如果是一句问候,那是友谊;如果是一次付出,那是责任。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远,但也很近。最怕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句失真的谗言,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叠诱人的纸币,或者是一条无法逾越的深谷。这样的距离,即便是近,但也很远。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远中有近,近中有远,远而不离开,近而不相丢。太远的距离,只需要一份宽容,就不会走得太远而行同陌人;太近的距离,只需要一份自尊,就不会走得太近而丢了自己。不远不近的距离,多像一朵艳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