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9284416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很骄傲、自豪的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那些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艺术品。这些都凝 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为一名艺术设计学者,我们肩负着对于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我们 立志要让艺术更好的服务社会。作为我们这一组对于唐代工艺发展鼎盛的原因,我们做了以下了解。跟大 家分享一下。唐三彩作为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彩色铅釉陶器,以造型生动、装饰新颖、工艺精湛和釉色鲜艳 而着称,占据中国古陶瓷史与美术雕塑史光辉的一页。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各种民 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

2、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统治阶级生活走 向奢侈和豪华。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随葬品的使用 方面。在唐代东西两京的西安、洛阳一带,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上 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随葬。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明器,曾经被朝 廷按照官职等级不同,规定随葬数量多少和体积大小,实际上很难得以遵照执行。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 有关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数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厚 葬之风

3、日盛。唐三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工艺 两次烧造成就的釉色传奇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也是两色釉并用。唐三彩成熟于 唐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已烧制出绿、褐、黄等单色釉陶与瓷器,而且出现两种釉彩在同一器 物上的使用。北朝时期,尽管也出现黄绿彩釉陶瓷,其复色挂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艺,被视为唐三彩的萌 芽或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得到成功运用,为以后彩瓷发展奠 定了基础。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等六个程序。它虽是陶器,却又 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而多是

4、以白色粘土(高岭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采用轮制或模印 成型,俑象则通过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先将胚胎 成型晾干,入窑经1000-1100C高温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釉,第二次入窑经 900C 低温釉烧而成。釉烧出来以后,人物俑还需要再开相。所谓开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头部多不施 釉,白粉打底,饰以彩绘,细致刻画。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毛笔在面颊和唇部涂点朱红,再以黑墨描绘出眼 晴、眉睫、胡须和巾帽。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涂抹,以示靴子。人俑颈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 肤部位不施釉的原因,应该是考虑到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控制

5、其色釉流淌,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而不施 釉,待完全烧成后再开相,则可任意绘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写实、逼真、美观和生动。铅釉是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种透明釉,在这种釉料中,再配以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其主要 有三种,如掺进适量的氧化铜烧成后呈绿色,加氧化铁烧成是黄褐色,用氧化钴烧成则为蓝色。在这些基 本色调的基础上,唐代工匠们成功地配制出浅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色彩,用铅作 釉的溶剂,同时利用铅釉在烧制过程中流动性强的特点,将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更 加色彩斑斓,美艳无比,便制成蜚声中外的唐三彩。古代是以三为多,不一定都是三种颜色,有的器物 或俑像只具

6、有上述颜色中的一彩或两彩,有的则具三彩甚至多彩,但由于大多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 主,加上三彩即多彩之意,人们习惯将其统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 20 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1905 年1909 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 三彩器皿和俑类。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着名学者的赞 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着古玩指南一书,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类型

7、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唐三彩在洛阳、西安、扬州、丹东地区和山西、甘肃两省唐墓中均有发 现,其它省区很少,尤以洛阳和西安出土最多,又因较早发现于洛阳,故洛阳唐三彩最为驰名。但鲜为人 知的是,河南不仅洛阳有唐三彩,其他地区也发现和出土不少精美的唐三彩。笔者所要连续论述介绍即为 河南全省范围内的唐三彩,包括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从河南出土收藏的大量唐三彩实物资料中不难发现,其制品多非实用器,当然也有部分实用器。一般 为明器,即放置於墓中的随葬品,其胎质疏松且渗水,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但其品 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包罗万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繁荣生活的诸多方面。唐三彩大致

8、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器皿,有盂、尊、钵、壶、碗、盘、豆、盆、杯、盅、罐、瓶等盛贮器,及砚台、烛台、香炉、枕头 等文房生活日常用具;二是模型,诸如房屋、厕所、仓库、车马、柜厨、假山、水榭、亭台楼阁等;三是 俑像,人物造型多为天王、武士、文官、贵妇、女侍、男僮、牵马或牵驼的胡人以及骑马、杂技、乐舞俑 等,动物俑造型主要有马、骆驼、牛、驴、狮、虎、猪、狗、羊、兔、鸡、鸭、鹅及镇墓兽等。唐三彩中 绝大部分是人物和动物的俑像。其整体雕塑手法采用洗练明快的线条来勾勒轮廓,摄取神态,局部则用浮 雕手法来增加立体之感,再以写实手法细致刻画。这种表现手法达到了精致完美、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峨冠博带的文臣俑,

9、高髻广袖、体态丰满的女俑,头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 士俑等形象的塑造,无不给人以静中有动的艺术享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动物造型也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尤以矫健的骏马和稳重的骆驼最为出色,其比例准确,结构分明,雕塑精美,神态万千。唐三彩作品 也有表现唐代商人西出阳关,驮有丝织品和陶瓷器等货物的骆驼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到西域或西亚各国经 商,以及往来于长安和洛阳的外域商旅和驼群纷至沓来的情景。此外,还有许多造型别致的唐三彩雕塑佳 作,当然也有一些模仿现实生活所用的各类器物和模型,均妙不可言,不胜枚举。装饰 白釉蓝彩孕育唐青花唐三彩的生产已有 1300多年历史。它吸取众多艺术特

10、点,融雕塑、绘画、釉陶等造型装饰技巧于一 体,采用堆贴、印花、刻划、绞胎等装饰艺术,以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为主的装饰题材,创造了 一种新颖的民族工艺,形成唐代陶塑艺术的独特风格。唐三彩更重要的特点还是那斑驳淋漓、美不胜收的 釉彩。在陶坯素胎上施以铅釉,在焙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流淌、相互渗透,色彩协调,花纹艳丽 每件唐三彩艺术品的颜色,都呈现出浓淡相宜的层次,几种颜色皆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形成一种天然绚 烂的彩墨画效果。唐三彩实际是将多种彩釉交错同施一器,经交融、流串、晕散和窑变,呈现出千变万化 不尽相同的瑰丽颜色。由于唐三彩在制作过程中,釉色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因此,世上

11、没有 任何两件烧制好的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唐三彩的装饰工艺还有三个独特之处:一是釉花的出现,即釉药和色剂混合使用绘制焙烧而成的花纹 图案,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它虽然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或釉下彩,却堪称其前驱。自商周出现青釉瓷 以来,数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组成纹样,唯唐代形成叠峦异峰。二是其中的白釉蓝彩,是后来青花瓷的前身 有学者认为是唐青花的初创阶段。三是绞胎釉工艺,多以酱、黄、绿三种釉色与胎泥绞合,呈现出来的纹 样颇似树木的年轮,或如飞云流水,或像山峦虎皮富有天然之美。影响 日本、朝鲜仿烧三彩巩义黄冶窑址,西距洛阳50 公里,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1957 年发现,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处唐 三

12、彩窑址,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首次考察并公布于世。之后,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其进行 调查和试掘,收集和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标本、素烧器物和窑具、模具等。釉色主要为黄、绿、白、褐、 蓝等单彩、二彩和三彩及多彩,种类有生活用具、玩具、俑类和模型等。其中生活用具最多,人物俑和动 物俑也不少,主要为中小型雕塑,形体较大者很少。巩义黄冶窑的唐三彩创烧于初唐,多为盛唐和中唐时期,晚唐仍有。有关专家通过与洛阳近郊唐墓资 料相比,认为洛阳唐墓出土的不少三彩器是由巩义黄冶窑生产的。但巩义黄冶窑又很少见大型的三彩俑类 标本,而洛阳及其近郊唐墓出土的大型三彩俑很多,却迄今尚未发现唐三彩窑址。内丘西关窑不见三彩

13、俑 类,西安机场窑和铜川黄堡窑的产品与河南出土的唐三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再者,专为随葬烧造的唐三彩, 特别是其中形体较大的俑象,也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运去。那么河南出土的唐三彩是不是都是巩义黄 冶窑烧造的呢?至今仍是个谜。可喜的是,相关文物考古工作发展迅猛,揭开谜团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国外考古发现还表明,唐三彩在唐代就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及通往东海、南海海上航道的陶瓷之 路输出海外。在沿线的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朝鲜和日本,都曾发现有中国的唐三彩。可见,唐三 彩并不仅仅都是作为明器随葬之用,而且同时还被当作珍贵的工艺品大量销往海外。此外,在我国唐三彩 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奈良还仿烧成功了奈良

14、三彩,朝鲜的新罗也烧成有新罗三彩。据有关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唐三彩始烧于唐高宗时期,并且发展很快。其生活用器出现略早,俑像则 在武则天时期以后才较多出现。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 年)最为兴盛,堪称高峰。天宝以后三彩 的数量逐渐减少,趋于衰落。中晚唐以后,唐三彩在墓中几乎没有出土,多被瓷器所替代。不过唐三彩并 没有因唐朝的灭亡而绝迹,在其影响下,辽金时期继而又制作出风格淡雅的辽三彩。宋代也烧造出清秀素 朴的宋三彩,而且还将这种工艺运用到建筑材料上,进而演变为黄绿釉彩的琉璃砖瓦。其转变一直影响元 明清至今,这一发展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虽然唐以后各代三彩器仍有制作,但大都色 釉平淡,造型单调,均无法和唐三彩相媲美。难怪唐三彩被人们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演讲者:杨桃2010.1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