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自勉联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28342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清官自勉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清官自勉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清官自勉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清官自勉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清官自勉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清官自勉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清官自勉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清官自勉联古代官员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也没有报刊杂志发 表长篇文章的地方,因此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 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对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 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一副对联言简意深,不但醒 目,还可久存,此举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 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在古代封建社会,吏治败怀,贪污成 风,难免有口是心非之徒,但也不缺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 官吏,并留下许多廉政佳联。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这是江西靖安县况钟墓后清风亭一副对联。况钟 (1383-1443),字伯津,江西靖安人。任苏州知府13 年,刚 正不阿,执法如山,

2、勤于吏治,廉洁奉公。上任之初,即清 理积案,平反冤狱,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爱戴,是历史上著 名的清官。他死于苏州任上,归葬靖安故里。上联中的“一 肩行李”,化自况钟离开苏州赴京时写的诗: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同盟。在贪污纳贿盛行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检点行囊一担轻”, 是极为少有的。下联中的“两袖清风”,谓居官廉洁,除两 袖清风以外,别无长物,典出都穆都公谭纂卷上:“于 少保(谦)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 人传其诗云: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 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借指平民。况钟自己也 在“赴京诗”中写道:清风两袖去朝天

3、,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钱送,马前洒酒泪如泉。此联语朴实无华,极切亭名“清风”二字,高度概括赞 扬了况钟清正廉明的高贵品德。并劝戒后来为官的人们。张伯行,仪封人,仪封即今焦裕禄任过县委书记的河南 兰考县。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 24 岁考中进士,以内阁 中书任用,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看中他很有才干,便派出 搞黄河修治工程。他通晓河务,督修堤岸二百里,走马上任, 正逢荒年,他倾家财运粮救济灾民,并载数船棉衣,粮钱分 发给冻馁户。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江宁,赞扬张伯行是“江 南第一清官”,即升拔为福建巡抚,后转任江苏巡抚。任巡 抚时,他发布一份安民告示,叫禁止馈送檄,全文如下: 一丝一粒,

4、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文字简洁,琅琅上口。张认为当官不能牟取白姓一丝一 粒、一厘一毫、一分一文不义之财。数量虽微也是民之脂膏, 虽说交际是人之常情,来路不干净也伤廉耻。所以禁止馈送。 比张伯行更早,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叫钱显的藩司参议,便令 所属官衙都要贴如下的对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上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 与民爱官的关系。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为官清廉, 任人唯贤,曾题联悬于吏部大堂: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仕于

5、外者,以苞苴人都为羞。“馈遗”、“苞苴”均指贿赂。此联告诫人们,切莫以贿 赂买官卖官,并以此自律。清代余小霞不仅很会写诗,而且很是清廉,深受人民喜 爱。他任三防主簿时的衙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为官者,责任重大, 南宋有个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 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横批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 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

6、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为官者,应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清代画家郑板桥 早年生活贫寒,四十九岁时,当上了山东范县知县,五年后 又调任潍县知县。他自己表白,当官是想“得志加泽于民” 他经常穿着布衣,到乡村田间关心农作,他不摆官架子,以 至老人们和他见面时,还不识他是知县。六十一岁愤而罢官, 去官的那一天,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象以祀,并为建生祠 离开县衙门,两袖清风,两书夹板,一具阮弦,就是他全部 财产。正如他在一幅画竹题款中写道:“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

7、袖寒。”他喜欢画竹,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题款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幅画是送给大官的,劝告做官的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百 姓的疾苦。清代潘先珍,任蓬溪县令时,在县衙三堂自题一联:扣心自惭兴利少,极目只觉旷官多。他扪心自问,觉得为民兴利太少,深感惭愧;同时,又 看到不为民办事,甚至鱼肉百姓的官吏太多,警戒自己不做 旷官。由于他为官廉明,被当地百姓称为“青天”。清代余云焕所撰与义府大堂联,也是以联告诫,联曰: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此联告诫官吏,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 非什么特殊的事迹,更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

8、受着国家的俸禄 做出了什么政绩,也就是说不光要廉政,还要勤政,要有功 于民。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命恩情。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今,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四副对联作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罔怫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大堂联为: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 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 假事,总不相干。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 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

9、声所夺,平 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右避至他省者”。清代清官的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所写对联,更是表达了其 克已奉公廉洁的决心: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河南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更可谓掷地有声,把贪污害民提 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其联曰: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 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对联写得也 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十里河流,涓涓都从 心上过;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 眼前来。当官常法严法慎。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昭

10、 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 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忌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清康熙年间,徐士林任臬司(相当于高级法院院长)时, 在大堂自题楹联:看阶前草青苔绿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此联意思说:看到院里草木春浓,要惦记百姓生活的安 定;听到墙外鸦鹊啼叫声;要想到是否有错案冤狱。由于他 体恤百姓,断案精细,史书上称赞他“治狱如神,多决疑案”往事越千年,但今天官员腐败案件时有所闻,远华走私 案、胡克杰、胡长清受贿案 件件触目惊心,我们编缉 佳联不是在提倡学古人,而是借鉴与告诫,当你走在平坦大 道上要谨慎小心。唐代杜荀鹤泾溪诗云:泾溪不险人竟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在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虽说是写溪水,但给为官者也是深刻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