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17753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朱遂娥教学目标: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3.通过二次函数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加深对于数形结合思想认识。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画二次函数图象。教学难点: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数与形相互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已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现在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1.写出圆的半径是R(CM),它的面积S(CM2)与R的关系式答:S=R2. 2.写出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M

2、2)与矩形一边长L(M)之间的关系答:S=L(30-L)=30L-L2 分析:两个关系式中S与R、L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S是否是R、L的一次函数?由于两个关系式中S不是R、L的一次函数,那么S是R、L的什么函数呢?这样的函数大家能不能猜想一下它叫什么函数呢?答:二次函数。这一节课我们将研究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 归纳得出概念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 ,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注意:(1)必须a0,否则就不是二次函数了.而b,c两数可以是零.(2)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的形式,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练习:举例子:请同学举一些

3、二次函数的例子,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通过学生观察、归纳定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通过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题目用了一些人性化的词语,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由前面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研究函数一般应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次函数我们也会按照定义、图象、性质、求解析式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三.例题讲解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ax2入手展开研究1.大家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画出函数y=x2的图象。(学生分别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解:一、列表:x-

4、3-2-10123Y=x29410149二、描点、连线:按照表格,描出各点.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按照x(点的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各点连结起来.2.教师将了解到的各种不同图象用实物投影向大家展示,到底哪一个对呢?练习:画出函数Y=0.5X2 ,Y= -X2 的图象(请两个同学板演)列表如下:X-3-2-10123Y=0.5X24.520.500.5024.5Y= -X2-9-4-10-1-4-9画好之后教师根据情况讲评,并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状得出:二次函数 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这里,教师在学生自己探索尝试的基础上,示范画图象的方法和过程,希望学生学会画图象的方法;并及时安排练习巩固

5、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通过观察,感悟抛物线名称的由来。)三.课堂练习画出函数 y=2x2图象 列表如下:x-0.5-0.4-0.3-0.2-0.100.10.20.30.40.5Y=2x20.500.320.180.080.0200.020.080.180.320.50学生在画图象的过程中遇到函数值较大的困难,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出示已画好的图象让学生观察注意:1. 画图象应描7个左右的点,描的点越多图象越准确。 2. 自变量X的取值应注意关于Y轴对称。 3. 对于不同的二次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应更加灵活,例如可以取分数。 四.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及图象,归纳y=ax2的性质,学生们畅所欲言,

6、各抒己见;互相改进,互相完善。最终得到如下性质:一般的,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上,最低点为(0,0);当a0时,图象的开口向下,最高点为(0,0)。五作业: P56 第1,3题教学反思:在整个一节课上,基本上是学生讲为主,教师讲为辅。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我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尝试,不怕困难,一个人完不成,讲不透,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补充,直到完成整个例题。这样上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常会因为某个观点的不同而争论,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控制好整节课的节奏,另一方面又要察言观色,适时地对某些观点作出判断,或与学生一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