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135451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以合肥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为例王爱华 合肥市规划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城市文化逐渐出现同质化、大众化,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城市特色与文化不断消融,就连历史文化名城也出现不同程度上建设的同质化。文章从合肥的城市布局与城市文化、绿文化、水文化、特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城市规划如何打造城市特色文化,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些许借鉴意义。关键词:城市文化 城市规划 特质文化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们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文化,非单指狭义上的文化

2、(如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等),而是指城市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呈现出的整体景象,它强调的是唯一性、标志性和内在价值。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1、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1.1 文化的同质化、大众化全球化创造了城市文化的同质化:相同的消费模式,全球流行的统一形象和标示,还有一样的服饰、一样的美食、一样的居住、一样的出行。同样的牛仔裤,形象上相似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源于特殊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与城市性格,也已被全球化进程消解的所剩无几。1.2 城市规划的符号化、拼贴化规划师们正忙于应对城市的快速制造,无暇顾及研

3、究城市文化,这导致城市变成快速复制的雷同产品。统一的现代化规划技术,类似的建筑材料,类似的建筑结构,无法表现特定的地方文化、城市特色和空间差异。这必将导致城市规划空间形象符号化、拼贴化,千城一面。城市文化的全球化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必然,地域文化渐已被湮没,城市特色与特质文化的延续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与挑战。1.3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更需要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包括物质、精神和行为三个层面。研究城市文化,把握城市的特质与品格,指导城市物质空间建设,文化指导城市规划;丰富和增强城市生活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进而提高城市市民城市文化与生活品质,城市规划提升文化。一个缺乏文化的城市,是一

4、具僵死的城市“躯壳”,有形而无神,毫无活力与生机。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把文化融入规划的生命里,无论从规划的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多的路要走。2、中国城市的特质空间文化2.1 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历经城市文化的变迁与空间的演变,依然保持着本土文化的特质与生机勃勃,在这全球化背景之下,依然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在北京,走入四合院,逛逛胡同,体验故都风采;在上海,走入弄堂,感受海派文化,向世博致敬;在西安,绕古城一周,逛芙蓉园,梦回大唐盛世;在成都,走进锦里街市,享受市民日常生活的乐趣;在宏村与西递,体会江南水乡,小家碧玉的婉约。2.2 城镇化对特质文化空间的冲击中国正处在高速城镇化时期

5、,每年有近2000万人进入城市,由农民变成市民,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如此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来说,确实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千城一面,已没有多少东方文化特色可言,甚至现有的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同的东西也很多,老外也只有在北京古城、苏州老城、丽江古城才能感受到中国真正的“城市”。中国古城特色流失的原因,既有客观建筑本身的木结构(我国多为“木头”城市,国外多为“石头”城市),受本身寿命影响,易遭火灾雷击等毁坏,更受朝代更迭的影响,战争往往把前朝遗留的代表性建筑毁掉。即使少量保留下来,也受到一窝蜂造城运动的冲击,同时也缺乏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2.3

6、中国的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源正如仇保兴副部长在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一书所明言,一座城市的独特形象具有独特性、垄断性、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等5大特征,这5大特征所决定的城市资源是唯一的和不可再生的,也被称为城市的高等资源,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他在书中提出了以下的几种城市形象的高等资源类别:(1)城市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它具有历史的积累性、创造的艺术性、鲜明的时代性、文脉的继承性等特征,大到北京的故宫与皇家园林,小到城市内部的市井巷陌,都深深的烙下了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留下的宝贵印记,只有保存好这些资源,城市才会有底气,文化才有底蕴,正如鲁迅先生说过,有个性的,才是美的

7、;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自然景观古人选址建城,都是将城市建在风光秀丽、山水环抱的地方,有人说中国讲风水,实质上是中国人骨子里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者,情怀也;情怀者,心中之山水”。它具有自我的生态特征、高度的观赏性、无限的增值性。譬如杭州,杭州西湖三面临山、一面临城,山不高不低,湖不大不小、不深不浅,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打磨,城市依然和谐美丽,直至今天,到现代人手里,无非能做的也只是拿块“抹布”擦一擦而已。(3)城市的园林与河道城市绿化有视觉美感、空气过滤、生态空间、文化积淀、调节气候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载体等六个方面的作用,中国的城市历来讲求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就是向自然学习,

8、虽为人工,宛如天开;再说河道,城市河道不仅用于泄洪排水,还有城市备有水源、防灾,而更重要的它是历史遗迹,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和形象,城市有水,才有灵气,譬如杭州,杭州市区有一条河道名叫浣纱河,“西施浣纱”,多么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河道,城市因它而灵气十足,文化味十足,城市才会有厚度!(4)城市的总体形象包括城市道路、城市边缘、城市特色区域、城市的节点与标示等部分构成,杭州西湖边上的宝椒塔、合肥的包公园,都是城市总体形象中最为出彩的一笔,因为它们是历史形成的,是自然的,是尺度和谐的,更是独特的!(5)城市的历史事件城市历史事件是城市的一座财富宝库,利用好了,发展好了,它是一座金山银山,如法国的滑铁卢

9、,很平凡的一座城市,因战无不胜的拿破仑战败于此,而声名显赫,每年成千上万的人们来此大把散钱,一探究竟,瞻仰参观。同时城市的历史事件也是居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们的精神宝库,历史事件、城市传奇、动人的故事是城市演变的历程中所积累下的片段,是城市最为人津津乐道和难以忘却之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反映与特质资源,杭州因白娘子的故事而动人,南京因六朝古都而声名远播,而我们合肥因三国故事而丰富!面对这些缤彩纷呈的中国城市形象与城市高等资源,仇部长在书中继续阐述到,我们一是应注重文化自然遗产的多功能性、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二是要推行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的旅游发展议程就明确提出三个要素,

10、任何旅游资源都要考虑承载能力;推行绿色旅游产品;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三是要着眼于整体上保护城市的风貌和特点,城市风貌特点的本身就是不断增值的财。辟新区,保旧城,我国大都数城市都是历史悠久,都有一座起源的历史旧城,在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时期,要开辟新区,建设卫星城镇等手段让抱老城发展的这座“肚子”泄掉,才能保持旧城特色,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悲剧。复风貌,保子城,子城是城市的起源,只要通过风貌的延续和整体的保护恢复,才能与其历史特征、地域特征相匹配,从而达到风貌协调和一致性。继文脉,保重点,城市文脉的保护不能“断章取义”,要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延续传承性的保护,通过核心区保护、整体历史街区保护、修

11、旧如旧的保护,让城市变得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3、合肥规划与合肥文化3.1 合肥空间布局与城市文化(1)古合肥城池的变迁文化合肥作为地名出现,首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由此可见,合肥很早就是南北水运汇集的地方,是中国南北的贸易枢纽大都会的“输会也”,尔雅.释水曰“归异出同曰肥”,进一步力证合肥城市的起源与发展,与城市的地理、水文密切相关。合肥作为城池的出现,据今可考的为汉末筑城,汉时的合肥城位于今天的四里河与南淝河交口处,面积约0.4平方公里,是东西南北水运的交汇点,司马迁后大约170年,另一位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

12、、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即合肥得益于南北水系沟通之利,是一个可以和楚都寿春并列的大城市。古时合肥县属庐子国,此时城池位于南淝河的北方,始称庐阳。三国时筑三国城,三国城位于今天合肥市两大水库的上侧,每当雨水暴涨,东淝河与南淝河相汇合,淮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相接通,成为中原地区入长江最为便捷的咽喉之地,曹魏与孙吴曾多次在此发生争夺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即发生于此时。城市城池的出现伴随着军事战略地位的提高而出现,反映了古人营城的战略需求考虑。体现了“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但此地地势低洼,多次被水冲淹,日渐废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从这一合肥名称由来的字句间,深刻揭示,合

13、肥从诞生起就面临水灾与水患。故此,古人在南淝河南岸,选择地势高爽、水运便利的地形,重新营建合肥城,名为金斗城。“金斗城”,方形城池,四水环城,状如古时的方形酒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营城文化精髓,体现了农耕时代防水灾、防战乱的城市布局特点,斗城,一城如斗,富饶城郭,日进斗金。体现了先民朴实的农耕文化意识。水绕城走即近水,又离水,这即方便江南漕粮、辎重直接水运入城和方便灌溉金斗圩的稻田及军民饮水方便,同时护城河防战又防水患。城池呈现基本格局,延续至今。(2)解放前的合肥城市布局文化自秦朝置合肥县起,到解放初期,古合肥历经更迭,城池几度兴废。到1949年时,合肥城5平方公里5万人。建设区主要集中在环

14、城以内,城市布局沿古“十字街”展开,城市主出入口在东门,靠近老火车站沿线。这一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发展体现了城市商业活动自发集聚的特点,以“古十字街”和“东门”商业集聚最明显活跃,反映了封建农耕文化逐步衰落与向城市文明逐步过度过程中的农商结合的文化特点。民谣唱到:“一人巷难走车轿,二郎庙没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孝,四牌楼范家修造,五星寺和尚不走正道,六谷祠何处去找,七桂塘金桂飘香,八蜡祠有凤来朝,九狮桥通三国古庙,十字街十分热闹”。老合肥说上街逛逛,这里的“街”多半指的就是十字街,那里曾经是合肥最繁华的地方。城市空间布局承载了城市故事与城市变迁,显示了城市深厚文化底蕴,城市也因这些故事与空间而显现

15、出厚重感与文化感。今天这些承载故事的老空间在现代文明快速前进的车轮下,已所剩不多了,但这些片段记载了一座城市曾经拥有。(3)1958年的城市空间布局文化1958年的城市总体规,确立了向东、北、西南伸展三翼的发展方向。该方案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用地功能和大型基础设施布局与目前的“141”基本一致。城市发展沿交通线性与河道线性布局,大工业集中布局在城市东北向的铁路货运站与南淝河沿线,方便城市货运运输,港口文化与码头文化兴盛。城市布局呈现开发式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彻底摆脱了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文明的需求,更加契合已经来临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时代发展的需要。城市以机械工业

16、为核心,建设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食品化学和轻工业城市。1958年9月毛主席视察安徽,写下“沿途一望,生气勃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是大有希望的合肥不错”这一时期,拆除已残缺的合肥城墙,改建环城马路。拆墙之举在今天看来未免轻率,但环城马路无疑是既保护城墙又有利于建设的更好选择。如果说旧城墙是自我封闭,其实只需打开的是思想解放的“城墙”。 (4)1982版的城市空间布局文化1977年9月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对城市性质、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做了明确指示。据此、再次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受城市交通格局及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变化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拓展(向东、向南、向北)。1982版城市总规形成“一核三翼、风扇布局、绿环绕城、田园契入”的合肥模式,被写入城市规划专业教科书,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