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600984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朱玉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德育教育失语现象初探 增城市实验小学 朱玉红一、前言人们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当今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同时,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

2、是责任重大。二、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1、现在的学校管理中,任课教师、班主任在学生德育管理中的“失语”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时下流行的一种“择校不如择班主任”的说法更加助长了家长在学生德育管理中的“失语”现象的蔓延,而这种风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德育教育在许多学校往往成了德育部门的德育,家长、科任老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在学校管理中便出现了“分工明确”一种怪现象:科任老师埋头教学、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唯有班主任致力于班级的管理,进行学生的品德教育,一旦班级管理出问题,找班主任;学生之间出了问题,“找班主任!”听说有间学校组织班主任外出培训学习,所有任课老师在

3、家看班,结果那所学校的校长当了一整天的救火队长。从这里可以看出“找班主任”已经成了上至校长,下至任课老师、家长的共识。3、一般说来学校德育教育不仅包含常规教育,还应涵盖各类德育主题或体验活动,更重要的是应当包含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德育评价方面的内容。但是,目前小学中的德育主题或体验活动往往是德育部门设计好的统一活动,没有根据年级或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德育评价更是学校一刀切的结果,班主任在这一方面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也存在失语现象,这体现了学校德育教育评价体系的缺陷。三、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家长失语现象原因1、家长缺乏参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机会是造成失语现象的客观因素。学校德育教育的场所是

4、学校、教室,客观上较难保证所有家长参与。更重要的是,学校没有完全打破学校德育教育的藩篱,将学校德育教育的范围延伸到家庭,家长也就没有参与德育教育的机会了。2、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被动参与,没有发言权与主动权。许多学校重视家校联系,常常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是学校设计好的,家长只是参与其中的某一环节,甚至沦为“道具”或者“演员”。例如:许多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常常邀请家长到校听孩子唱感恩的心,让孩子在家给家长洗脚。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家长没有机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活动进行设计,没有对活动进行建议的机会。(二)班主任老师失语现象原因。1、德育教育违背“因材施教”原

5、则是根本。当下,许多学校为了打造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主题活动,每当开展这些主题活动时,由学校统一设计方案,要求各年级各班按照方案开展活动。班主任无法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中,自然也就无法兼顾到一到六年级孩子的特点与需求的,这样的活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同样如此。2、班主任的能力参差不齐是客观实际。许多学校管理层之所以要将每次的活动设计好交由班主任去执行,是因为许多学校存在班主任没有独立设计一项活动的能力,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得已而为之。(三)科任老师失语现象原因1、现行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是造成任课教师在学生德育管理方面失语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校领导更多关

6、注的是以班级为核心的班主任,几乎所有的小学都对班主任有着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将班主任与班级学生表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一般的任课教师和他们密切相关的是教学成绩,科研水平,对学生德育情况的关注基本由任课教师个人出于教师责任感、使命感进行。大部分任课老师仅仅着眼于自己的学科教学,心里只存在“只要我把课上好了,学生成绩上去了,也就尽了我的责任了”的想法;有的内心里存在对学生思想问题管不了或者不必管的意识;甚至出现一些科任老师改变不了学生的行为偏差课后就告知班主任或干脆置之不理的做法。2、学生、家长对任课教师的角色定位造成了任课教师在德育管理中的失语。 对学生来说,在学校与之朝夕相处的是班主任,对

7、自己进行最终评定的又是班主任,所以大部分学生对班主任有种特别的敬畏。相比之下,对任课老师的看法就不那么放在心上,家长大多数也是如此,比如学校召开的家长会,班主任身旁总是挤满家长,家长们只有当自己孩子某一学科特别薄弱才会去找任课教师这种情况我们会经常见到。可想而知,家长与任课老师的联系仅局限于学习,家长无形中已经对老师的角色做了定位,将任课教师作为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者,这样大大减少了任课教师进行德育管理实践的机会或可能性,失语现象自然不可避免。 3、任课教师自我激励因素的缺失是造成失语现象的心理因素。任课教师在德育教育所做的努力得不到积极反馈,是造成失语现象的心里因素。“管好”“管不好”一个样,同

8、时,学校缺乏对任课教师进行德育管理的有效指导,最终产生失语现象。 那么,如何解决小学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语现象,本人结合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四、多种途径解决德育教育中的失语现象。(一)为家长提供参与德育教育的机会。1、给予机会。可以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或智囊团,根据学校总体工作方案制定本年级的德育主题活动。2、利用资源。在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视家长的资源和力量,可以邀请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年级、班级的德育教育,甚至可以由家长来组织某次德育实践活动。(二)给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空间。1、任何德育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进行,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才能给学生以

9、启发和教育,因此,学校一定要给班主任老师空间,开展班级的德育活动。2、给班主任老师相应的指导,让老师有独立设计德育活动的能力。对班主任进行指导可以是专家培训、班主任工作论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学校应当像重视科组教研一样重视班主任工作的教研,设置固定的时间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三)为科任教师积极搭建参与德育管理的平台。1、制度保障。学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定各项具体的学校管理细则时,要充分体现任课教师的管理职能,突出可行性,可以操作,可以考核。事实上许多学校不缺乏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德育管理制度,而在于缺少具体可行的并且是能得到有效反馈的细则。2、给予指导。学校定期组织任课教

10、师进行德育教育培训,对教师的师德培训中强化德育实践意识,帮助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失语现象的严重后果,并教给科任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3、充分利用和学生接触的机会,积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知道学生往往是爱其师而乐其学,亲其师听其道。所以科任老师要好好利用学科优势,凭借自身渊博的学识走进学生的心中。事实上,学生对班主任一般都有一种畏惧心理,对任课教师处于无戒备的心态,学生更容易将任课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所以任课教师比班主任更容易接近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感,更容易关注到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比如课间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关注他们心理变化,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等等,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滴水也能成河,只要从点点滴滴做起,集腋成裘,提高任课老师德育管理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的。德育管理究其根本是致力于学生健康人格、优良品德的养成,纠正学生行为偏差、提高正确思想导向的主要途径应落实在平时繁琐细致的班级管理中,可以说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上的失语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扭转并最终消除失语现象有待教育领域方方面面的重视和努力,更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2013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