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共54页)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50KB
约51页
文档ID:507661850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共54页)_第1页
1/51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第一章 总则 1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第四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20第五章 城市空间布局 21第六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3第七章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28第八章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31第九章 城市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32第十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35第十一章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8第十二章 城市历史文物保护规划 41第十三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42第十四章 城市工程规划 46第十五章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53第十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59第十七章 城市远景发展规划 62第十八章 市区乡镇建设规划 63第十九章 旧城更新与棚户区改造 65第二十章 市区空间管制 68第二十一章 实施措施 69第二十二章 附则 70附表: 71表1 本溪市区(市辖区)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71表2 本溪中心城区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71表3 中心城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一览表 72表4 规划城市公园与城市广场一览表 75表5 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76表6 本溪市域旅游资源一览表 78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为了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本溪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本溪和谐社会的构建,特进行《本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调整。

第2条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辽宁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通知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辽宁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沈阳经济区(辽中城市群)合作协议框架》(2005)、《本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省、市各部门的专项规划第3条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本溪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振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生态功能,构建和谐本溪,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本溪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第4条 规划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本溪市是城乡差异较大、人地矛盾较为尖锐的地区,本规划在充分论证分析城市发展存在问题基础上,通过规划公共政策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本溪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社会经济等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本溪创造良好的规划环境。

本规划充分尊重山地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保护近城山体,重视中心城区与扩展城区之间的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景观格局本规划充分尊重本溪市城市型的特点,在沈阳经济区及东北亚区域视野下,构建本溪市空间结构体系,科学调整本溪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适度扩散本规划遵循近期发展与远期控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空间管制的途径,对生态控制区、历史文化景观区、自然景观区、基本农田等进行规划控制,重点论证本溪市近期可能需要重点鼓励发展区域本规划在遵循当前钢铁工业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趋势,积极鼓励本溪市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产业创造良好的规划空间政策本规划突出加强了与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尤其是突出了本溪市与宏观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以此科学定位本溪在规划实施上,突出了分类指导、明确事权的原则;在发展与保护上,本规划采用了引导与控制相结合的分类指导方式;在管理与实施上,本规划采用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事权保障体系第5条 规划层次与范围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指本溪市域,包括平山区、明山区、溪湖区、南芬区、本溪县、桓仁县四区二县的行政范围,规划总面积8411.3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本溪市辖区行政范围,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以及本溪市辖区外的水洞核心景区10.6平方公里、温泉寺核心景区9.5平方公里、观音阁水库水源保护区140平方公里的规划控制范围;规划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3)城区:指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中心城区指老城区和东部新区,外围组团是指歪头山-石桥子组团、北台-桥头组团、南芬组团;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16.67平方公里第6条 规划期限(1)近期:2006-2010年(2)远期:2011-2020年(3)远景:2021-2050年第7条 规划法律效力范围本规划是指导本溪市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和统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空间安排的法规性文件,是编制本溪市各类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的依据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第8条 强制性内容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第9条 城市发展总目标到2020年,把本溪建设成经济发达, 社会和谐,环境友好, 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高效, 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和治理的辽东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第10条 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本溪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重点产业的配套加工基地、沈阳等辽宁中部城市休闲、娱乐、度假的“后花园”,打造“钢铁城、森林城、中药城、旅游城”,促进本溪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本溪市GDP可突破6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0:56.0:38.0;到2020年本溪市GDP可超过12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0:53.0:42.0第11条 社会发展目标到2020年,本溪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日趋良好;初等教育实现普及,知识、科技传播渠道畅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信息、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系统完备,城市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实现公平、均衡发展第12条 就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速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坚持以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为根本,在坚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充分利用国家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把握“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的契机,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扩大再就业安置渠道。

到2010年,全市从业人员可以达到30万人;到2020年,全市就业人员约为85万人第13条 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生态市,把本溪建设成为人口、产业和城市布局得到合理调整,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达到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城市表2-1 2010、2020年本溪市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目标类型 序号 名 称 单 位 2010年 2020年经济发展 1 GDP 亿元 600 12002 人均GDP 元/人 42000 600003 三产占GDP比重 % 38 424 非公有制经济GDP占全市GDP比重 % 60 705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2.0 ≤1.46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200 ≤120社会进步 7 城镇化水平 % 68-70 80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0 -9 城镇失业率 % 5 2-310 R&D经费占GDP比重 % 1 1.511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14300 3700012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6500 1680013 高等教育率 % ≥30 ≥4014 人均寿命 岁 70 7515 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10016 失业保险参保率 % 90 10017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92 10018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M2 25 3019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M2 28 35环境保护 20 森林覆盖率 % ≥70 ≥7521 城市空气质量 ≥2级标准的天数/年 ≥250 ≥28022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城市无超4类水体 100,城市无超4类水体23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 <5.0 <4.024 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 <5.0 <4.025 工业用水重复率 % ≥50 ≥5026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95 ≥10027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70 ≥80基础设施 2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10029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60 ≥903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10031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7 ≥832 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 ≥80 ≥8033 城市气化率 % ≥85 ≥9034 城市集中供热率 % ≥75 ≥85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第14条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战略本溪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竞争优势相结合,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的“创新”驱动战略,“企业集团”、“产业集群”与“资源集约”并举的“三集”推动战略,“培育品牌”、“引进品牌”与“OEM贴牌”共存的“品牌”带动战略,以及沈本一体化战略,形成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体系。

1)以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强化农业的服务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实现本溪农业现代化2)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和建设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做强钢铁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接续产业,做活农产品加工业,将本溪市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与零配件基地3)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促进旅游业接续产业“支柱化”、物流业“现代化”、房地产业“远景支柱化”第15条 城乡社会就业统筹发展战略本溪应积极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产业多元化促就业发展战略、区域劳动力就业迁移发展战略,以营造多元化带动的就业发展格局1)宏观政策取向应从促进增长转向就业优先,制定鼓励就业的产业政策2)加快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步伐,鼓励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物流业、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吸纳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岗位的同步增长3)向国内外劳务输出也是拓展就业的渠道,政府和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并起中介组织作用,向东北亚、俄罗斯、中东以及沿海省区等输出劳动力第16条 人与自然统筹发展战略本溪市应积极实施人与自然统筹发展战略,通过本溪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企业管理力度,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建立人与自然统筹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1)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调整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