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532107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一二年七月总 则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是根据省第十次党代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部署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要求编制的专项规划,是明确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省科学推进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主要法规、规章、依据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

2、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7、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8、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9、四川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10、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11、四川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12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13、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议14、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5、科学发展 执政为民 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刘奇葆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6、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

3、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17、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暗访曝光问责办法18、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19、其他相关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0、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报送的治理规划和相关资料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治理工作阶段性成效和主要问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历了灾区先行、分类试点和全面展开等工作阶段,目前已进入依法施治、再上水平的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全省城乡容貌明显改观,环境管理更加有序,城镇品味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4、居民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全省发展环境的优化,为推进“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营造了良好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城乡容貌明显改观。从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把消除“五乱”(垃圾乱扔、摊位乱摆、广告乱贴、车辆乱停、工地乱象)作为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城镇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为治理重点,以“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清理生活垃圾、清除“牛皮癣”、规范建筑工地,解决摊点乱摆、占道经营和车辆违章停放问题等系列治理行动,使我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观。环境管理更加有序。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省人大常

5、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议、颁布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普遍制定完善了与治理工作相关的组织领导、运行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全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品位有效提升。按照“四注重、四提升”(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

6、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对城镇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进行建筑立面清理,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实现了“两到三年大见成效”的治理要求。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仅在风貌塑造方面投入资金即达393.9亿元,打造特色街道1.1万余条,清理建筑立面6574余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261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为提升全省城镇品位打下了良好基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针对全省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和难题,采用多方筹措资金、整合项目资源等方式,加快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8座、县级

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5座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8座,除阿坝、甘孜、凉山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外,全省已基本实现县以上城市均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89%和81%,初步形成了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相继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村社、进景区)活动、“除陋习、树新风”等宣传活动,在全省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生动局面和浓厚氛围,城乡居民卫生意识增强、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2008-2011年间,全省在主要媒体上共开设宣传专题

8、、专栏1.6万余个,在报刊杂志刊发和电台播发宣传文章8.2万余篇,通过影视渠道播放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约13万余篇(部),组织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15万余次,进一步夯实了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总体来看,我省坚持把城乡环境治理与灾后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外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发展环境优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所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配套不

9、够,承载“两化”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和“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能力仍然较差。二是一些地方的治理工作向城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边远乡村和相关行业拓展延伸不够。三是一些地方文化品位、风貌特色不明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四是个别地方和单位推进“七进”力度不够,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还需加强。五是少数地方和个别干部思想松懈,缺乏一抓到底的意识和建立常态治理机制的思路举措。第二节 治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当前,全省正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

10、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物质条件改善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需求、精神层面的需求,特别渴望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是公益事业,也是普惠性的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可有效改善全省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更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省人代会通过的四川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了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省第十

11、次党代会要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这是省委、省政府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治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人居环境改善的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以发展环境的优化促进全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迫切要求把城乡环境进一步治理好、建设好。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要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融入“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发展之中,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管

12、理全过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把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规划、配套建设,真正把城市建设成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良好的环境是加快发展的载体。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既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作基础,更需要优越的投资环境作保障。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环境优势聚集各类经济要素,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还需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治理工作成效大,但还有

13、差距和不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原有治理标准需要进一步调整提升,新的治理指标需要及时纳入。按照我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治理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环境卫生方面要持续开展清理和保持工作,空间景观方面要强化建筑立面清理、规范架空管线并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设施建设方面要提高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率、抓好现有设施正常达标运行,居住环境方面要全力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老旧城区改造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连片整治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力度。今后一段时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将面临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挑战,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目标

14、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环境指标和体制机制完善等方面不断深化提升。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治理工作与“两化” 互动、“三化” 联动相结合,推动治理工作拓展延伸、提档升级,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治理,使全省城乡面貌得到根本改善,人居和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提高,为我省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和保障。第二节 基本原则夯实基础。深入查找治理工作薄弱环节,切实加大投入,全面清除城乡环境治理中的盲点死角,同步推动技术更新、加强队伍建设,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5、努力提高现有设施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把治理工作推向深入打下坚实基础。全面覆盖。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治理工作范围和内容,促进治理工作向城区背街小巷和边远乡村延伸,着力提高大气、水域和声环境质量,逐步消除农村面源污染,同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乡风貌特色,努力使全省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依法推进。强化依法治理意识,全面贯彻条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努力使治理工作从突击性治理转向常态化治理、从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管理、从治标起步转向标本兼治,确保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和城乡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努力创新。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努力整合各类资源,综合运用相关工作平台,积极

16、推动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示范带动机制创新,提升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养,建立有利于长期推进治理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治理工作水平,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第三节 工作目标从现在起到2015年,全省要切实增强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按照下列目标扎实推进,力争在夯实基础、拓展范围和提档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2012年,各地各部门要依据全省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落实条例规定,按照“拓展延伸、提升水平、注重常态、健全机制”的总体要求,规范推进治理工作,为“十二五”期间全省城乡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奠定基础,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提供良好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