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945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西城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北京市三帆中学(师大二附中初中部)200512三帆中学教育教学案例集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目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 政治组 王芊 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 语文组 李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中历史教学的设计“第8课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的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历史组 薛纪国关注学生表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我的课堂我来讲” 生物组 邢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机会 英语组 金湘设计合理的学生

2、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 地理组 李燕玲设置疑境,讨论问题,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启迪创造性思维 生物组 吕向阳设计实验活动 ,增加主体参与的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组 吕向阳 自我展示、体验成功 政治组 李建文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活动 物理组 张晓雪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政治组 李建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物理组 张晓雪将生命的活力还给课堂 语文组 葛秀丽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生物组 田春华 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组 商强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发学生探究 物理组 张晓雪以学生生活为依托,培养数学

3、思维能力 数学组 崔佳佳与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物理组 曾路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时 语文组 秦改英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地理组 李燕玲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历史组 薛纪国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生物组 吕向阳 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语文组 葛秀丽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进行学科渗透、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活动 音美组 张宇、吴京凤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物理组 张晓雪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历史组 刘华对当今中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案例分析报告 语文组 鲁媛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

4、究课题研究报告(一)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活动的目的:通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将教师外在的科研要求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教学研究习惯,从而更好的贯彻我校“科研兴校”的办学宗旨。具体表现如下:1案例分析与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系统化地反思自身的行为,有教育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学案例,是教师的成长经历记录,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观。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最基本的素材。一线教师很少有大块的时间搞大课题教育科研,但可以利用点滴零碎的时间去研究一些小问题,进行一些

5、案例研究,以小见大,发现规律。教学案例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把反思当成常规,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破解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对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行反思,使自己的行为更具有理性化。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案例分析与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师知道自己的同事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提出的相应对策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会思考,假如我面临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是否有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能否进一步形成案例? 等等。这种做法,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师文化,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经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研

6、究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1“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2“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教学的观键环节,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有效教学的本质要求。3“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做到“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三)初步成果:整理、搜集三帆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案例,编辑三帆中学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集锦,部分地反映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了更好的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

7、程中、以及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中,都要首先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即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与效果;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册教学案例集锦,为我校教师搭起一座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教育教学研讨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能够教师从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引发教师对“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探索与研究。我们的宗旨是:将教师个人的智慧,变成教师集体的智慧;用教师集体智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四)、希望教师关注的问题1养成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努力发现教学中存在

8、的问题、以及及时小结与分析形成一种习惯,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促进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2案例中的,有关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三维目标),应该有直接来自学生本身的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一手材料。例如:做题的正确率等方面的统计数字、学生的体会文章、或发言摘录等等3关注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入手,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出哪些学生是由于思维问题、哪些学生是学习方法与习惯问题,哪些学生没有理解,哪些学生是学习态度问题等等。这种对学生学习错误的分析与诊断,要有具体的内容(例如对某一次作业的分析、学生对错题的态度、学生对

9、某一原理及其应用的错误理解等等)要有统计数字,并且要明确比例。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会具有针对性。3 案例分析过程,最好写上自己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及自己采取的措施,进行相关的点评(例如符合哪些教育原理,或者违背了哪些教育原理等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课题小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课程功能上的变化,引发了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10、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检验与反思,都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始于教学设计。王芊、李琳、薛纪国三位老师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借鉴与参考。从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及其课后反思政治组 王芊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以珍惜无价的自尊开篇,围绕着“什么是自尊”、“自尊与知耻”、“自尊与虚荣”、“尊重是相互的”、“善于尊重他人”等一系列问题,全面深入地

11、进行解构分析。力图通过课堂的教学设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互动,以帮助孩子们确立客观的自我评价模式,协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冲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结构中,自尊的需要位于正中的位置: 【英】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王新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对称、秩序、美丽)认知需求(认知、理解、探求)自尊的需要(有能力、被赞许、被承认)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归属与爱的需要(被他人所接纳、被社会接纳)安全需求(安定、可靠、 摆脱威胁)生理需求(饥、渴等等)马斯洛认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有可能追

12、求上面四种层次的需求。对于自尊的需求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终自我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个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以满足后,他们就将主要关注于被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群体接受。一旦被接受了,下一步就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他们开始认识自己。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关注,自我对于自身价值的评价,是所有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同时,自尊也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无法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把自己看作是不被环境所接受的人,并对自身有一种无能、无希望的感觉,或总是低估自己的才能和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出现种种内心失衡的状态。心理学家库伯斯密斯在他的试验研究中发现,这种对于自身的挫败感在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显现的尤其明显,初一年级的学生就恰恰处于这样一个敏感阶段。库伯斯密斯对一群十岁的男孩展开调查,并跟踪他们到成年的早期生活。在经过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和自我评价测验以后,他发现被测试者可以被稳定的分为三个群体,称之为自尊的“低”、“中”、“高”群体。 同上,第305页。这样一种界定与划分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我以分层的视角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在此理论基础上,我认识到所有的班级实际上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三级分化。首先是一部分低自尊的孩子,他们是比较忧郁的一小群人,有一些畏惧,有一点冷漠,不愿意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