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493564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论名词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 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 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 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

2、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 “思无邪”说。“思无邪”的 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 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 直露。3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 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 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

3、,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 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 实的优良传统。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 是说说诗者(即

4、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 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 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 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 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 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

5、的思想 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 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 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6 孟子的“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 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 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 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

6、格。“知言养气”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 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 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7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 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 到虚静,才

7、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 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 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8 庄子的“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 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 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

8、了自己,不再受自 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 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 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9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 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 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 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

9、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 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 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 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0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

10、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 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 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 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 大的影响。11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

11、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 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 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12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

12、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 舞。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 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13 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 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13、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 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 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 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 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然是儒家诗教温柔敦 厚的一套。14 毛诗大序的 “变风”、“变雅”说“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 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

14、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 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 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 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 有其积极意义。15 王充论衡的“疾虚妄”说王充作论衡的根本目的,就是“疾虚妄”,倡“真美”,也就是说,反对虚伪、虚假的文章作风,提 倡文章的真实性。他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这种疾虚妄,务 实诚,倡真美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15、是对当时谶 纬蜂起,怪说布彰的社会风气的勇敢挑战。但是王充却强调得 过了头,由此导致了他对文学夸张、想象、虚构手法的反对,这就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暴露了王充思想的 局限性。16 王充论衡的“文为世用”说王充认为文章应当有为而作,应当有益于世,他说:(文章)“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 补”(自纪)。王充所主张的为世用,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劝善惩恶,教化人民。其二,“为世用”就是 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他说,“周秦之际,诸子并作,皆论他事,不颂主上,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佚文)。 王充主张文章应当“为世用”,对当时皓首穷经之辈,信伪迷真之徒,有着积极的针砭意义。但其中也包含着 迂腐片面的看法。17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 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 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 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 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 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18 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说“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是陆机文赋里提出来的,他的“诗缘情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