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298792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四篇课文分别是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其中古诗词三首编排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和诗词通过描绘绮丽的风光和奇妙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丰富的情感表达。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丁香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看到丁香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

2、的诗句,并由此开始了人生的体悟。作者由花想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发出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平淡无味的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古诗词三首编排了三首古诗词,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对故乡的思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和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赞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作者围绕“夜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抒发了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通过独特的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描绘花的独特之美,同时借物喻人,

3、表达了对光明的向往。“习作”部分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自然段及古诗。4习作时能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变形后的世界,同时掌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写作方法。5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习使用排比句。6学习使用分号。重点1会写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草原2课时丁香结2课时古诗词三首2课时花之歌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1草原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宾客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到过内蒙古大草原的学生不多甚至没有,但是通过很多草原歌曲、北朝民歌敕勒歌以及影视作品等,学生

5、会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定的了解,也会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草原的美,在自主创设的情境表演中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朗读指导。4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

6、作者表达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2通过朗读与摘录,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重点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草原的相关信息。2课时第一课时1会写“毯、陈”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绿毯、陈列”等词语。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

7、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难点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谁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草原或将自己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交流一下?2播放歌曲天堂。3出示课题,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绿毯、陈列、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微、微笑。指导书写:“毯、腐”是半包围结构,“微”是左中右结构。(2)课件出示第二

8、组词(多音字):勾勒、蒙古包、好客、同行、似乎。指导读准词语中的多音字:勾勒(l)、蒙(mng)古包、好(ho)客、同行(xng)、似(s)乎。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景物美人情美)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美”1自由朗读课文,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找一找,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

9、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草原的“绿”。A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的草原,说说你能看到什么。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D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A反复读这个句子,哪个词用得最巧妙?(绣)B出示课件,让学生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情境还可以比作什么?C让我们用朗读告诉大家这美丽的草原之景。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

10、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界”是指什么?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B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C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理清文路,指导背诵。(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2)交流小结: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既是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又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3)有感情地朗

11、读,达到熟读成诵。草原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景物美人情美第二课时1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团结民族的教育。重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一、复习导入1试背第1自然段。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人民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

12、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喻草原人民的热情。)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13、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理解“会心”, 知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深情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嘹亮的民歌、狂欢的舞

14、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然谈兴正浓。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2讨

15、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草原人民的热爱。)3师小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我们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