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例习题的整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00087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本例习题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本例习题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本例习题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本例习题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本例习题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例习题的整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本例习题的整合湖北省襄阳市第十八中学 吴双贵课本上的例、习题,是编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最后确认为很经典的,所以一直沿用着,老师可以对书本题目进行适当整合,再对这类题目进行变式,这样可帮助学生培养思维的规律性和发散性,在教学中变换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变换题目的表现形式,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防止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陷于僵化,以达到让学生学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我主要是将书本上的同类题目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再进行习题的编写和变化。如: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课本第123页第14题:“如图1 ,O的直径AB=12cm,AM和BN是它的两条切线,DE且O于E,交AM与D,

2、交BN与C,设AD=,BC=,求与的函数关系,画出它的图像。”图1 图2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勾股定理,解直角梯形时常规的作辅助线的方法,函数图象的画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知识,考查了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过点D作DFBC于点F,构造矩形ABFD和直角三角形DFC,用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再看人教版教材九年级课本第103页第12题,“如图2,AB,BC,CD分别与O相切于E,F,G,且ABCD,BO=6cm,CO=8cm,求BC的长。”此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定理,切线长定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知识,同样也考查了转化及数形结合的数学

3、思想。先分别证明OEB与OFB,OGC与OFC全等,然后得到EOB=FOB,GOC=FOC,从而得到BOC=90,再利用就可以求出题目要求的答案。上面两个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基本相同,它们的区别就在于14题中直接告诉学生AB是直径,然后证明过直径两个端点的两条切线平行,而12题是直接告诉学生圆的两条互相平行的切线,然后要学生来证明两个切点的连线段是直径,这样让学生认真分析题目的异同点,可以让学生在相类似的题目中很快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实现对有共性题目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上面两个题目细心研究 ,可以设计下面练习题:已知如图,O的直径AB=12cm,AM和BN是它的两条切线,DE切O于E

4、,交AM于D,交BN于C(1)连接OD、BE,求证:ODBE (2)设AD=,BC=,()若、是方程的两个根,求、的值;若以B点为坐标原点,以BN为轴的正半轴,以BA为轴的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求出直线OD、BE、CD的解析式和点E的坐标。(3)若F是CD的中点,猜想:OF与CD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以CD为直径作P,随着CD的变化,P的大小、位置都发生变化,但变化过程中P必经过一个固定点,试找出这一点,并说明理由。此题利用课本上熟悉的图形,让学生思有所属,想有所指,有方法可依。第一问考察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第二问的第一小问考察了1

5、4题中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的求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方程组的解法;第二小问考察了直线解析式的求法;第三问就是考察DOC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这条性质,跟12题证明BOC是直角三角形方法一样,只是要证明的结论稍微有点变化,这样学生能快速看到题目结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快速找到题目的入手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四问就是证明OP是P的半径,跟第三问比就是换了一种问法,异曲同工,有法可依。数形结合的题目总是离不开函数,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总是将这些题目细心研究,然后跟函数问题、动点问题联系,让学生也慢慢学会自编习题,以达到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于是学生对人

6、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22页拓广探索14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ADBC,B=90,AB=8cm,AD=24cm,BC=26cm,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D运动,点Q从点C同时出发,以3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从运动开始,经过多少时间,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成为等腰梯形?”加了一个已知条件“以AB为直径作O,设运动的时间为t s”,结论变为“(1) t分别为何值时,直线PQ与O相切、相交、相离?(2)t为何值时,AOP与BOQ相似?(3)AP、PQ、BQ以及半圆弧AB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吗?

7、如果有,就求出t值和面积的最值。”本来课本习题是一个关于动点问题与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综合运用题,它考察了直角梯形常规辅助线的添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思想等,学生感觉不是太难。改编以后的题目就将上述三个题目中用到的切线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同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等都得到考察,同时还考察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分式方程的解法,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转化为梯形APQB的面积减去半O的面积,这样又把面积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综合性很强, 但一直与关键知识点联系,而题目也没有脱离书本,让学生做起来很自然,不唐突。总之,对课本例习题认真研究,细心找到它们的题设与结论之

8、间的关系,从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等的变化中找到规律,通过对题目中题设与结论之间关系的互译,最终使学生掌握哪些在变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因素,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再巧妙设计变式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课堂的丰富多彩,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变式探索各种情况下问题的结论,是帮助学生培养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适当的变式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进行联想、类比、转化、探索、推理能力的一种主要手段。问题与结论的变式一般具有启发性、强化性、巩固性、可类比性、可操作性等功能,能使学生对一些较高层次的数学方法和观念产生较强的感受,从而对所学知识掌握更牢靠,运用更灵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