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讲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574235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动了我的讲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谁动了我的讲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谁动了我的讲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谁动了我的讲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谁动了我的讲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谁动了我的讲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动了我的讲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动了我的讲台谁动了我的讲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再造尚俊杰可汗学院在全球得到了追捧,可汗也成了全球优秀教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可汗有教师资格证吗?许多教师讲,为什么我们喜欢当教师,那是因为不管待遇怎么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三尺讲台,都可以在上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三尺讲台真的还完整地属于自己吗?谁动了我的讲台(一)草根也可以当教师最近几年,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成了在线教育的一个成功典范,创办人可汗也成了全球追捧的优秀教师。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个问题:可汗有教师资格证吗?对于一位医生,如果他没有医生资格证,能在网上如此“疯狂

2、地行医”吗?而可汗一样没有教师资格证,却成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不仅可汗这样的天才可以成为优秀教师,其他更普通的草根也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比如多贝网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开任何课程,只要讲的好,就可能有人来学,甚至会有不菲的收益。这就是互联网的价值,它虽然不可能让所有的草根都成功,但是它给草根中的“精英”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成功渠道。(二)明星也可以当教师现在网上有一种新的观念,说是“明星也可以当教师”,当然,很多人听了这个观点以后都一笑了之,可是我们仔细想想,难道明星真的不可以当教师吗?事实上,去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就显示了明星

3、的威力。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真请周润发或其他明星来讲历史,效果会怎样呢?至少有研究生悄悄告诉我,如果周润发讲历史,他都想去听。当然,也有人会认为周润发肯定讲不好,可是,如果给他安排两三位历史特级教师帮他备课,告诉他怎样讲,然后周润发只是死记硬背“表演”出来呢?(三)精英教师更可以当“教师”当然,有影响力的又愿意潜心去教学的明星估计不会太多, 对教师群体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 “精英教师” 。2010年前后,欧美公开课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比如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讲授的公正课程,就在中国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有学生讲:“看了人家的课,才知道我们上的这哪叫大学,我们老师讲的这哪叫课?”这个评价当然

4、不客观、也不公平,他们拿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最优秀的教授讲的最好听的课,和中国普通大学普通教授讲的普通课程相比,肯定不公平,但是大家想一想:对于一位病人,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请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于一位学习者,如果有条件,他是否希望跟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教师学习呢?在学习者这个愿望面前,我们还好意思去多谈公平吗?2011 年之后,大规模多人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简称为 MOOC )又开始流行,许多著名高校纷纷宣布开设 MOOC 课程。大家想一想,近一百年来,世界一流高校的校长几乎是异口同声称赞一个事物的现象发生过

5、吗?当然, MOOC 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MOOC 对高等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在娱乐界有一个“大鱼吃小鱼”的理论,一个大明星起来了,其他小明星就很难再起来,因为理论上全中国人可以只听一个人唱歌。但是教育界则不同,比如北大附中老师讲课讲的再好,其他中学的老师也不用担心他会抢走自己的饭碗。但是在MOOC 时代情况似乎有所变化,比如理论上可以组织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精心制作高等数学MOOC 课程,然后全国的大学生可以都学习该课程,本地教师只是作为辅导教师就可以了。如果真这样实施了,对广大高校教高等数学的老师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呢?事实上,在 MOOC 之前,有

6、中学已经在进行这样的试验,一个名校的教师在本校讲课,其他学校的学生通过网络收看,本地教师只是负责辅导,据说效果还不错。从教育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教师的心理感受,从主讲教师变为辅导教师,三尺讲台还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呢?退一步讲,就算不是真的取代自己,而只是让学生在课外可以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这难道对我们没有影响吗?此时的讲台还完整的属于自己吗?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不能再因身份而垄断知识虽然我本人也算是互联网的追捧者,但是内心深处还真不希望以上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 “互联网改变一切”似乎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大学门口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裹预示

7、了传统零售业的衰落;地铁公交车上人手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盛景预示了传统报纸出版业的萧条; 2013 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更是让传统银行金融业倒抽一股凉气。有人讲,互联网就像一头大象闯进了人类这个瓷器店,将原有的坛坛罐罐打了个稀巴烂。所以,整个 2013 年许多人都在探讨: “互联网下一个会灭了谁(哪个传统行业)?”当然,也有人在探讨互联网会不会颠覆传统教育?会不会颠覆不敢断言,但是如果我们确实相信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对各行各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我们就必须相信, “互联网改变教育”终将成为一种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三尺讲台似乎还得继续被一寸一寸的抢走,由此我们只能更加清楚地接受

8、这一事实“教师不能再因身份而垄断知识” 。事实上,新媒体联盟 2012 年发行的地平线报告( Horizon Report )中也谈到,“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对于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 ”过去我们常常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可是,今天旁边就有一个互联网的知识海洋,还需要我们教师有一桶水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再造谈到角色,很多人都讲:几百年前的医生来到现在的医院,发现他基本不会看病,但是几百年前的老师,来到现在的教室,似乎拿起粉笔仍然可以讲课。虽然这个说法不够客观,但是似乎也基本符合现状。不过,信息技

9、术的快速发展,是否可以促使教师角色再造,让来自古代的教师大吃一惊呢?(一)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工业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更为精细的分工。比如对于工人来说,采用流水线以后,每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尽管工作的趣味性似乎有所降低,但是工作效率却成倍提高。对于医生来说,尽管没有采用流水线,但是医生在检查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包括检验师、麻醉师、护士等等, 这些人都和医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工,从而可以让医生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对于演员亦是如此,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支持人员也是和演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

10、分工,从而可以让演员取得最好的演出效果。对于教师则不然,尽管学校也有行政后勤等支持人员,但是在教室中,不管教学仪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几百年来基本上一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有人说,因为有了精细分工,所以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一个比较好的医院,在化验、放射等各个科室人员的支持之下,他的医疗水平会比较容易地达到某个较高的层次,但是一个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一所比较好的学校,虽然他也可以从周边优秀教师身上学到教学经验,但是他的教学水平基本上取决于他自己。那么教师为什么不可以享受医生或演员的待遇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如果每一位教师像医生或演员一样,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那么现在的中小学乃至高校根本无法

11、承受如此大的人力成本。但是有了信息技术似乎就不一样了,比如一门 MOOC 课程可以同时让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就产生了规模效益,就可以为主讲教师配备辅导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甚至是专门批作业的教师,这样就可以像工厂一样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每一个案例进行精雕细琢,或许真的可以收到比面授还好的效果。如果真的这样实施的话,教师将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教师形象,教师群体将会更加多元化,其中可能有主讲教师,有辅导教师,有助教,甚至还有“导演(教学设计专家) ”、“舞美(课件设计专家) ”和“道具(教学资源专家) ”等,而其中每一个人因为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所以也才能

12、更加专业化或职业化,比如专门帮学生批改作业的教师,或许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如果真的这样,对于大量从主讲教师变成辅导教师的老师,眼看着自己的三尺讲台快被抢光了,思想上是否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呢?不过,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当年的手工业者都非要自己完整负责一件事情,而不愿意到流水线上负责一个工序,工业化能实现吗,人类能够有今天的繁荣和昌盛吗?其他行业的人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教育领域就真的不能吗?可能还会有人提出,教育不同于企业,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育人,所以,这样精心打造的教学团队或许有助于传递知识,但是在育人方面可能不一定行。其实不尽然, 正因为这样的教

13、学节省了大量主讲教师,或许我们就可以安排更多的老师专门从事育人的工作,比如中学班主任能不能专职化呢?安排一些精通青少年发展心理的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或许可以给学生更加周到细心的服务,真正做到“一个不能少” 。(二)信息技术提升教师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传统形象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能力,发明汽车、火车和飞机,是为了拓展我们双腿行走的能力,发明电话、手机,是为了拓展我们的听觉能力。但是具体到课堂教学,之前却比较少能拓展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一直给大家留下的是“粉笔 +黑板”的传统形象。其实自从 90 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以来,不管是课堂教学设备还是教师日常办公,硬

14、件条件已经改变了许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粉笔 +黑板”了。但是可能基于两点原因,似乎改变还不够大。一是人的原因。我们不断地给教师进行各种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但是并没有将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没有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没有真正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得有的培训成了老师们的负担;二是技术的原因。因为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许多软硬件产品还存在各种问题, 或者说还不是 “完全成熟”的产品,结果让教师们觉得信息技术不好用。比如当年因为受限于网速、存储等因素,许多网络教育课程都是采用三分屏等方式,视频质量比较差,结果让人们产生网络教育质量比较差的印象。不过,绝大部分事物都是螺旋式发展的,邓小平曾经讲过,改革碰到的问题会比不改革还要多,但是不应该停下改革,而是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借用这个思想,在教育中采用信息技术可能比不采用信息技术碰到的问题还要多,但是不应该停止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继续深化应用信息技术才能解决应用中碰到的问题。我们仔细想想当前的信息技术的特征:几乎有无穷的存储空间,无限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高的带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虽然信息技术仍然有许多缺陷,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使用者来说,信息技术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成熟”的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