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277853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区工作站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1、总则1.1制定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1. 2工作任务在灾害发生后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综合协调、宣传动员、后勤保障、信息报送、转移安置、接受捐赠(募集)、恢复重建以及遗体处理等工作任务。1.3适用范围凡在我社区工作站区域内发生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深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本预案。2.基本情况2.1社区工作站基本情况本辖区内有居委会3个,总人口

2、数32903人(其中常住人口24677人、外来人口8226人)、户数12549户。楼房248栋。低保户67人、残疾家庭255户、优抚家庭12户、家中无劳动能力老人67人、幼儿园2所134人、小学2所2789人、初中1所1921人。2.2社区工作站基础设施情况道路情况:主道8条、巷道10条。通信情况:畅通。电力情况:设备完善。供水情况:良好、充足。供气情况:良好、充足。水利设施情况:完善、良好。 三、灾害风险 3.1重点隐患发生规律特点和分布情况 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从历史上看,主要自然灾害是地震和洪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本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各隐患点分布情况

3、:受洪水影响的是地势低洼的住户区,受地震影响的住户分布广泛。3.2自然灾害可能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分布情况 房屋可能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道路各个位置可能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电力可能受到地震、洪水灾害的影响;通信可能受到地震、洪水灾害的影响;供水可能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水利设施可能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居民分布广泛。3.3发生事故时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分布情况 三区居民区(万兴居委会)。四、启动条件和程序 4.1启动条件社区工作站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的启动本预案1洪涝2干旱3冰雹4暴雪5地震6、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内发生的事故灾难7、公共卫生事件8、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造成相应数量人员

4、死亡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救助的。4.2启动程序 1、减灾指挥部向上级灾害救助指挥部通报评估灾情,请求指示,争取支援,随时与指挥部取得联系。2、各组成员保持联络以人为本,及时采取临时措施,减少人员设施伤亡。3、指挥部在向上级汇报的同时紧急转移人民群众和重要设施。应急处理突发事件。(见启动流程)4.3启动流程1、减灾工作组与灾区社区联系沟通确认,与有关部门联系,对灾情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和初步预测,综合灾情情况,确认灾害程度,提出响应建议制定救助方案,报告指挥部办公室。2、减灾指挥部审核灾害程度,明确响应建议,报告指挥部副总指挥。3、指挥部副总指挥做出响应决策,向总指挥汇报。4、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

5、应急响应状态,掌握全局,统筹部署开展救灾工作。五、指挥机构和职责任务5.1自然灾害救助指挥机构自然灾害救助指挥部为辖区自然救助应急工作的指挥机构,负责辖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总 指 挥: 副 总 指挥: 指挥部成员: 5.2减灾抢险工作组指挥部根据情况需要设立5个工作组1、灾情收集评估组: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2、抢险转移安置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后勤保障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4、医疗防疫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5、生活恢复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六、应急准备6.1医疗准备 本地区现有应急避难场所1处可安置避难群众2000人,位于时代广场;集

6、中安置点1处位于二区可安置100人。6.2物资准备医药商店10家,无商场,超市29家共储备物资58万元,其中衣帽3017套,食品可供60天,医疗用品500件,药品200多种,被褥700套。与12家生活用品销售商建立了应急供货协议。应急物资的运输由交通和铁路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负责调运。 6.3救灾装备 6.3.1通信保障方案: 各通信部门要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在灾害发生时要力保通信的畅通。6.3.2抢险交通工具方案: 统一调配车辆管理尽量动用社会力量,组织灾民开展自救,维护灾区道路的畅通,确保运送救灾物资车辆通行。6.3.3抢险装备使用方案:灾前对辖区的抢险装备有所部署,对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做

7、好应急准备。由社区信息员负责,由社区各组组长组成,负责了解,收集各种灾害的损失情况,实地核灾,汇总,核实上报灾情数据。6.4人力准备抢险救援队伍序号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务联系电话234678910121314151617组织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负责灾民转移,抢救重要物资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并安置好受灾群众。志愿者名单:序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志愿者工作内容:服从领导,听从分配,协助各救灾小分队各施职责,迅速开展工作。6.5宣传与培训6.5.1防灾减灾宣传内容 加强辖区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宣传,提高居民防灾减灾的

8、意识,增强全体居民的素质,夯实辖区防灾减灾工作基础,开展宣传教育,在辖区居民中开展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工作宣传,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和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辖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在社区图书室、星光老年之家加挂防灾减灾宣传图板;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教育,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减灾能力。6.5.2防灾减灾培训内容重视骨干培训。加强与民政、地震、人防、消防、公安、文化、卫生、教育、红十字会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社区防灾减灾骨干培训学习计划,组织对社区居民、单位、学校进

9、行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避灾、救灾培训,提高科学化水平。6.5.3防灾减灾演练内容组织防灾救灾演练。利用适当时机进行灭火、防震、逃生自救、搭建室外避难场所等社区救灾减灾演练,使社区居民熟悉掌握救灾减灾技能,提高自救保护能力。七、灾害预警7.1灾害预警方式小区广播,电话,通告等多种形式。7.2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方式明确接到上级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或者发现特别紧急险情的时候,预警信息由社区工作人员向各居委会的主任传达,再由居委会的主任向各格长传达,各格长再向自己楼道内的居民传达,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7.3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对象明确接到上级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或者发现特别紧急险情的时候,预警信

10、息由社区工作人员向各居委会的主任传达,再由居委会的主任向各格长传达,各格长再向自己楼道内的居民传达,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责任人:姓名 电话: 八、信息报送 8.1统计工作制度1、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搜集、整理、分析、提供自然灾害基本统计资料。2、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居委会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2小时内上报社区工作站。8.2灾害信息员职业标准1、负责查明灾情、核实灾情、报告灾情;2、负责与相关部门联系,评估灾情的危害情,强度3、负责救灾法规、政策的宣传,及时准备将灾情用信息的形式,报送到相关部门8.3灾害信息员职业制度1、加强防灾减灾的宣

11、传工作,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2、及时上报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九、应急响应9.1基本要求9.1.1应急响应负责人职责(1)向各工作组传达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3)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救灾工作;(4)负责处理社区日常事务,办理上级部门交办的各种事项。(5)负责灾害的核查,汇总和指导灾后自救工作。9.1.2应急响应启动程序和结束程序1、启动程序: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组

12、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应急救助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为此,如发生自然灾害,由主管领导统一负责,分层分级进行落实,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2、结束程序:明确灾情后,救助的责任和救助措施,就成为救灾的主体。为此,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确保灾后稳定。主要措施包括:人口摸底评估和统计、发放救助登记卡、协调有关部门,发放救助款物以及救助情况公示等,最后,开展细质的恢复重建工作。9.1.3应急响应具体措施明确接到上级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或者发现特别紧急险情的时候,立即起动应急预案,将预警信息,由社区工作人员向各居委会主任传达

13、、再由居委会的主任向各格长传达,各格长再向自己楼道内的居民传达,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息。9.2紧急转移 9.2.1紧急安置转移责任人职责紧急安置转移责任人主要有以下四个职责:1、保障灾民安全的职责。灾民转移安置点应根据灾害种类和特点选择在安全可靠的地带,避免因灾害发展或次生灾害造成二度转移。2、保障灾民行动有序的职责。对警戒区内灾民转移的先后顺序、方位、路线、负责人都做明确规定,使灾民有组织地梯次转移,分期分批到达指定地点,不出现混乱。3、保障灾民有利救援的职责。在确定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时,充分考虑到交通运输方便,安置地的路程和灾民容纳数量,保证能在短时间内食品、衣物、药品、住房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