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与营养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3648973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饲料与营养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饲料与营养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饲料与营养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饲料与营养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饲料与营养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饲料与营养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料与营养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一 动物营养与供应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一、名词解释:GE:饲料的总能(gross energy, GE)饲料中有机物经完全燃烧(或体内氧化)生成 H20、CO2和其他气体时,释放的全部能量;与CHO、CP、EE含量有关;与C、H、 O、N有关。DE:消化能(Diges ti ble Energy,DE),食入饲料总能减去粪能(fecal energy)。DE = GE-FEME:代谢能(Metabolizable Energy, ME )生理有效能。DE减去尿能和消化道 可燃气体(主要是CH4)能后剩余的能量:ME = DE-(UE+AE)=GE-FE-UE-AENE:净能(Net Ener

2、gy,NE)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和生产产品的能量,即ME减去HI 和微生物 HF 剩余的能量。NE=ME-HI-HF=GE-FE-UE-Eg-HI-HFHI:体增热(Hea t Incremen t, HI):饥饿动物采食后数小时内的产热量高于饥饿 时的代谢产热-HI二、问答题:1.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1) .动物的必需元素概念: 在动物体内具有确切生理功能和代谢作用,缺乏会导致缺乏症和相应的生化变化,补给相应的元素,缺乏症即可消失的元素(2) .元素种类:Ca、P、K、Na、CI、Mg、S、Fe、Zn、Cu、Mn、I、Se、Co(3)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体内含量0.01%

3、, Ca、P、K、Na、CI、Mg、S;微量元素:体内含量0.01%, Fe、Zn、Cu、Mn、I、Se、Co、Mo、Cr2. 构成动植物体化合物的种类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3. 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组成异同比较(一) 动、植物体化学元素的主要差异(无机) 组成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相同,数量略有差异 动物体 钙含量最高,磷次之,硅含量很低植物体 钾含量最高,其次钙、氯、硫、磷,种子含磷仅次于钾,硅含量高于动物体。(二) 动、植物体化学成分的主要差异粗纤维:植物含有;动物体不含;无氮浸出物:植物主要淀粉;动物体仅有少量糖原、Glc等。粗蛋白质:植物体含有蛋白质,NPN比

4、例较高;动物体主要是真蛋白、少量AA、激素、酶;粗脂肪:植物体:甘油三酯、色素、蜡质; 动物体:复合脂,色素极少,不含蜡质;4. 动物体内有哪三大能源物质?哪种是动物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哪种含能值最 高,哪种被动物吸收后在体内氧化供能不完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5. 饲料在动物内消化利用过程中,能量主要以哪几种形式损失?影响其损失的 因素有哪些?粪能(FE)、尿能(UE)、气体(甲烷)能(AE)以及体增热(HI)等损失; 尿中的能量(Energy in Urine)损失:(1) .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能量损失:含氮物不完全氧化,形成尿酸、尿素、 肌酐等随尿排出损失。(

5、2) .影响尿能的因素:日粮蛋白质含量、能量蛋白比及AA平衡状况。6. 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饲料总能(GE)代谢能(ME)(生理有效能)气体(CH4)(反刍动物占DE3-10%) 許尿能(UE)(反刍动物占DE3- 5%)体增热发酵热发酵热7.饲料的营养物质有哪些(概略养分分析)?饲料六大营养物质: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水分:与干物质相关。水分含量高,适口性好,贮存不利。粗灰分:灼烧,矿物质。粗蛋白:分真蛋白、非蛋白氮。含氮16%。含量高,价值大。测粗蛋白中的氮粗脂肪(乙醚浸出物):真脂肪、类脂肪。真脂肪为甘油三脂。类脂肪含色素 脂溶性维生素、固醇、树脂等

6、。测定方法,乙醚浸出法。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无氮浸出物(可溶性)。淀粉维生素:调节作用。蛋白质(一)问答题氮:15.518.0%硫:0.52.0%磷:01.5%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碳:51.055.0%; 氢:6.57.3% 氧:21.523.5%2.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机体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 遗传物质的基础 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成分。 机体需要的能量或转化为糖、脂肪及其他物质。 动物产品的很需要成分。肉、蛋、奶3必需氨基酸? EAA的种类?EAA :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 基酸。EAA的种类:猪 Lys (赖)、Met (蛋)、Trp (

7、色)、Phe (苯丙)、Ile (亮)、Leu (异亮)、Val (缬)、Thr (苏)、His (组)、Arg (精)禽 除上述十种,还有Gly (甘)、Cys (胱)、Tyr (酪)4.理想蛋白?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蛋白质的AA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 物所需蛋白质的AA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EAA之间以及EAA和NEAA之间的组 成和比例,动物对这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5. 氮素循环?饲料CP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肽、AA和氨。微生物利用其合成菌体蛋白。未 利用的氨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运到肝脏合成尿素。尿素中的一部分进入肾脏随 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随唾液返回瘤胃再被微生物

8、降解、利用。这种氨和尿素的 不断循环称瘤胃中的氮素循环6. 单胃动物对蛋白质与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特点?1) .单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特点: 胃酸、胃蛋白酶和小肠中蛋白酶、肽酶共同作用,降解为AA和少量短 肽,被小肠吸收。 被吸收的AA,合成体蛋白质或畜产品(肉、蛋、乳、毛等)。部分AA脱 氨基,氧化供能或转化。未利用的氨基在肝脏中形成尿素,排出体外。2) .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特点: 幼龄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相同。 成年反刍动物的真胃和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体内AA的利用也与单 胃动物基本相同。 瘤胃微生物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质,在真胃、小肠中消化、吸收和利 用。 经过瘤胃微生物的“降解-合成

9、”作用,提高劣质蛋白质品质,降低优 质蛋白质品质,改变饲料CP的品质。7. 饲料蛋白质中的AA与蛋白质品质有何关系?8如何平衡日粮中的AA?是指饲粮中各种氨基酸的数量和相互间的比例与动物的需要量相符合。说明 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只有在饲粮中氨基酸保持平衡状态下,氨基酸才能最有效地被利用,任何一 种氨基酸的不平衡都会导致动物体内的蛋白质消耗增多,而生产性能也将明显降 低。9. 评定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方法与指标有哪些?一、动物因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生理阶段等对同一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能力 不同,所以其营养价值也就不同。二、饲料因素(一)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二)

10、日粮蛋白质、AA的品质;(三)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的比例;(四)饲料的加工调制;(五)某些饲料添加剂能提高粗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六)反刍动物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性。10. 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配合饲料时,原料应多样化。 补饲氨基酸添加剂。 日粮中蛋白质与能量要有适当比例。 控制饲粮中的粗纤维水平。 掌握饲粮中蛋白质水平。 豆类饲料的湿热处理。 保证其他养分的供给。11. 成年单胃动物、成年反刍动物、幼龄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 过程,各有何特点?单胃动物:(一)主要消化过程:1. 消化部位: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 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2. 消化过程

11、:3. 蛋白质在小肠内各期的消化、吸收示意图(二)消化利用特点:1. 胃酸、胃蛋白酶和小肠中蛋白酶、肽酶共同作用,降解为AA和少量短肽, 被小肠吸收。2. 被吸收的AA,合成体蛋白质或畜产品(肉、蛋、乳、毛等)。部分AA脱 氨基,氧化供能或转化。未利用的氨基在肝脏中形成尿素,排出体外。(三)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1. 动物因素:种类、年龄2饲粮因素:CF、蛋白酶抑制因子、AA平衡、蛋白质的水平等3热损害:-氨基+醛基一美拉德反应反刍动物:1. 幼龄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相同。2. 成年反刍动物的真胃和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体内AA的利用也与单胃 动物基本相同。3瘤胃微生物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

12、质,在真胃、小肠中消化、吸收和利用。4. 经过瘤胃微生物的“降解-合成”作用,提高劣质蛋白质品质,降低优质 蛋白质品质,改变饲料CP的品质。二、名词解释:1. 瘤胃降解蛋白质:在瘤胃中被微生物降解的饲料蛋白质2. 过瘤胃蛋白质:经过瘤胃未被微生物降解而进入真胃、小肠利用的这部分蛋 白质。(瘤胃旁路蛋白质、未降解蛋白质)3. NEAA: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是指可不由饲粮提供,动 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但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活 动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4限制性氨基酸(LAA):是指一定饲料或饲粮中的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

13、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氨基 酸的利用。通常将饲料或饲粮中最缺乏的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次缺乏的依 次为第二、第三、第四限制性氨基酸。不同的饲料,对不同的动物,限制性 氨基酸的顺序不同。如猪饲粮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常为赖氨酸,而鸡饲粮中 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则通常为蛋氨酸。5. 代谢粪氮:动物在采食无氮日粮时,由粪中排出的氮。主要包括消化道脱落 物、消化液残余物以及消化道中微生物所含的氮。蛋白质的消化率(即CP的消化率)分表观消化率与真实消化率,公式:食入氮-粪氮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X100%食入氮食入氮-(粪氮-代谢粪氮)蛋白质的真实消化率=

14、X100%食入氮6. 内源尿氮:动物在采食无氮日粮时,由尿中排出的氮。是由动物体内蛋白质代 谢产生的氮。运用氮平衡试验测定:分表观生物学价值(ABV)和真实生物学价值(TBV)。通常指的是ABV食入氮-(粪氮+尿氮)ABV = X100%食入氮-粪氮食入氮-(粪氮-代谢粪氮)-(尿氮-内源尿氮)TBV = X100%食入氮-(粪氮-代谢粪氮)7瘤胃肝脏的氮素循环:饲料CP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为肽、AA和氨。微生物利用 其合成菌体蛋白。未利用的氨被瘤胃壁吸收,经血液运到肝脏合成尿素。尿素中 的一部分进入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随唾液返回瘤胃再被微生物降解、利 用。这种氨和尿素的不断循环称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