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080778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丽二中实习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教案 目录 大气层(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丽二中实习小组浙教版八年级第二章教案目录第一节 大气层1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6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8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4第五节 风19第六节 为什么会降水22第七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30第八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33第九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天气36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一节 大气层黄海容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 掌握大气和垂直分布规律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重点1 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2 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教学难点1对流层是怎样形成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我们人在呼吸,云、雨、雪等现象在发生,

2、飞机在空中飞行,它们都与什么有关?总结:是的,这些都与大气有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保护伞大气层。二、 新课教学: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有关的呢?生:光合作用、流星等讨论:我们说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生:一片寂静,没有生命,鸟类不能飞翔,植物不能生长师:是的,大气对我们人类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平常我们所说的空气也就是大气,它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的高度内。那么,大家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如果我们把地球比作橙子的话,那么,大气就像橙子的

3、皮那样,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体会设问:有没有去过猫儿山等著名山脉旅行的。在爬山时,你越往高处爬,你会觉得越来越冷吗?为什么呢?师:没错,我们越往高处走,气温就越低,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嘛。那刚刚我们说,大气的厚度有1000千米,那是不是温度都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呢?生:师:下面大家来看一下课本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它有什么规律?讲述“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并板书:1.大气的温度: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25002在地面附近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在85千米以上,呈逐渐上升趋势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

4、白色的“外衣?讲述:因为在85千米以上的高空,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因而在600千米的高空,大气温度会较高,所以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防止哈勃望远镜内部结构受温度的影响。讨论:根据图22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入下表。层序高度温度分布特点讲述板书:2.大气的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2五层:对流、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层序高度温度分布特点现象及应用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0至17千米17至50千米50至80

5、千米80至500千米500千米之外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地球大气与宇宙的过渡层云、雾、雨、雪超高速飞机极光、流星人造卫星、空间站、火箭讲述:对流层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那么的垂直运动和无规那么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

6、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的特点:一是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二是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三是在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层臭氧层,因臭氧具有吸收太阳光短波紫外线的能力,故使平流层的温度升高。中间层物质组成:氮气和氧气为主,几乎没有臭氧。 该层的60-90公里高度上,有一个只有在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温度垂直分布气温随高度增高而迅速下降,顶部气温降到-83摄氏度以下。原因是:本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气和氧气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局部已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了。 运动特征垂直对流运动强

7、烈。暖层中间层顶至250km(在太阳宁静期)或500km左右(太阳活动期)之间的大气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层内温度很高,层顶温度可达1500K,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外层本层温度很高,空气粒子运动很快,又离地心较远,地球引力作用小,所以这一层的大气质点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故又名为散逸层。这个高度可看做地球大气的上界。课堂小结有关练习1 大气垂直分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A暖层 B中间层 C平流层 D对流层参考资料警钟长鸣臭氧层空洞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层,地球美丽外衣臭氧层对于地球的重要性,有两种使用较广的比

8、喻足以说明:一、“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二、“臭氧层是地球的天然屏障。 过去,我们的“保护伞和“天然屏障已遭受到了人类自己的大肆破坏。现在,全世界都在努力补救。发现臭氧“空洞 全球对臭氧层的真正重视,就是得悉到地球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在南极惊讶地发现臭氧“空洞。消息传出后,世界哗然。臭氧层离地面约20到30公里,它吸收太阳光大局部的紫外线,这对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十分重要。如果臭氧层遭到破坏,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就会造成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发病率上升,并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现在出现“空洞,意味着臭氧层“保护伞的效果受到严重削弱,紫外线对人类的辐射增

9、强了。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科学家莫利纳就警告世人,地球的臭氧层已受到了损害,可当时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1974年莫利纳和其他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被应用于制冷剂、发泡剂的人造化学物质,即氟里昂损害了臭氧层。臭氧“空洞的出现促成了1985年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谁在消耗臭氧?臭氧O3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天蓝色气体,它能和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发生化学作用,从而造成臭氧自己的消耗。因此,这些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的物质就成为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的元凶,其中最典型的物质除了上文提到的氟里昂外,还有含溴化合物哈龙。为了控制这些物质的生产,联合国环境署在1987年组织通过了?关于消耗

10、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实际上,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品在我们生活周围四处可见,涉及到的行业包括化工生产、消防防火、汽车空调、溶剂清洗、烟草、塑料发泡、家电制冷等。我们熟悉的灭火剂中就含有哈龙,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中就含有氟里昂。保护臭氧层,我国政府一直就很支持。我国在1989年参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参加?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从1993年开始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工作,现在在为到2021年削减100的淘汰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可喜的是,科学家估计,如果各国严格遵守各条约,并假设所有其他因素例如全球变暖保持不变,那么到2050年臭氧层“空洞有望恢复。电离

11、层: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无线电通讯、播送、无线电导航、雷达定位等。受电离层影响的波段从极低频(ELF)直至甚高频(VHF),但影响最大的是中波和短波段。电离层作为一种传播介质使电波受折射、反射、散射并被吸收而损失局部能量于传播介质中。3 30兆赫为短波段,它是实现电离层远距离通讯和播送的最适当波段,在正常的电离层状态下,它正好对应于最低可用频率和最高可用频率之间。但由于多径效应,信号衰落较大;电离层暴和电离层突然骚扰,对电离层通讯和播送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讯号中断。300千赫至3兆赫为中波段,广泛用于近距离通讯和播送。第一节大气层第二课时邱章媛教学目标:掌握对流层的特

12、点和为什么会形成对流教学重点: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教学难点:对流是怎样形成的教学准备:两个大烧杯、水、塑胶、线香、橡皮泥、火柴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引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层,我们知道大气是分层的,大家回忆一下,大气层分为那几层呢?学生:二、新课教学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离我们最近的这一层对流层,大家先看看课本上的第一段是怎样描述对流层的。师生分析得出:对流层的特点:1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千米,到赤道那么增大到1718千米。2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师: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物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在学

13、生思考的时候,画图先让学生答复为什么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物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学生:总结得到:因为水汽来源于江河、湖泊、海洋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固体主要来源于地面,如火山爆发、被风吹起的尘土、排放到空气中的烟尘,通过大气的对流带到了高空。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个关于对流层的解析图,我们看到在极地是8-9千米,450是10-12千米,00是17-18千米,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对流层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在说对流层特点的时候,说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是它最显著的特点,那么,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师:下面我们就来做两个实验,看看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果观察不到,或是观察不太清楚,可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前观察并把实验现象告诉大家。让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填写实验现象,在学生填的时候,把大致的实验图画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较低处的空气下沉,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对流形成的条件是,上下的温度不一样,上低下高。师:得出这个结论,大家课本上的对流运动的图完成,用箭头说明气体在各自循环路径上的方向。完成之后,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上把他的答案画给大家看。学生:师:我们把这个结论运用于实践,大家思考: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