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设置模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0806790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设置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急诊科设置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急诊科设置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急诊科设置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急诊科设置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急诊科设置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设置模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发表者:李臣文(访问人次:1079) 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阅历,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其次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潍坊市中医院急救中心李臣文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依据本指南建设和管理。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商量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注意突出中

2、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进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进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平安。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二、基本条件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气,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

3、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第八条急诊科应当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依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

4、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第十一条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平安。对于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病房应当实行一体化管理。依据科室情况,应当建立急诊分诊制度、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大事或群体灾害大事处置程序、绿色通道制度及流程、急诊请示报告制度、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依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60%以上,并依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技术人员。第十三条急诊科医师

5、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年龄构成应形成老、中、青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而不消失人才断层。第十四条急诊科医生应当接受中医急诊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急诊学和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应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疗方案,掌握中医急诊基础知识(如生疏常用中药方剂300首掌握100首(见附件2),生疏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技术。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临床常见急诊病症形成较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肯定的诊疗阅历,并能指导下级

6、医师开展中医急诊救治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阅历,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处理急诊疑难病症、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急诊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在急诊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学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中医急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研修班、专科进修、跟师学习、参加相关课题商量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阅历、中医急诊学科科学商量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进展方向。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

7、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科研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解决急诊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开展中医急诊学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商量。掌握中医急诊专业最新学术动态。第十六条急诊科主任应具有在中医院急诊科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肯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当,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当。第十七条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肯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急诊科专业临床

8、工作1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商量确定本科室进展方向与进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第十八条急诊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急诊科工作6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第十九条急诊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阅历继承,实行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阅历。学术继承人培育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沟通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阅历、中医急诊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十条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

9、时。其次十一条急诊科护士应掌握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急诊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供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急诊护理指导。其次十二条急诊科护士长是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阅历,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阅历。其次十三条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率、急重症抢救中医参加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

10、制和职称晋升制度。四、服务技术其次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注意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平安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探究中医诊疗新技术。其次十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急症重症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各相关专科的常见急症、病症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的临床商量。其次十六条急诊科应当制定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平安、有效、便利、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其次十七条急诊科应当依据进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意引进吸取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

11、等方面乐观探究,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其次十八条急诊科应依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意体现中医药特色。其次十九条急诊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在诊疗区和留观区。第三十条急诊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宣扬中医药防治急诊危重病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方法及本科室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防治急危重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扬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简略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准时调整。六、附则第三十一条急诊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二条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三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

12、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1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名目一、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名目吸引设备、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除颤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泵、输液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二、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名目中心负压吸引设备、中心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儿童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输注

13、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附件2常用中药方剂名目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二妙散(丹溪心法)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三仁汤(温病条辨)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8大青龙汤(伤寒论)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13小青龙汤(伤寒论)14小建中汤(伤寒论)15小陷胸汤(伤寒论)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小蓟饮子(济生方)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20五苓散(伤寒论)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止嗽散(医学心悟)23升麻葛根汤(

14、阎氏小儿方论)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25丹参饮(时方歌括)26乌梅汤(伤寒论)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30玉女煎(景岳全书)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4左金丸(丹溪心法)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四逆汤(伤寒论)39四磨汤(济生方)40归脾汤(济生方)41生脉散(医学启源)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3白头翁汤(伤寒论)44白虎汤(伤寒论)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47半夏泻心

15、汤(伤寒论)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59杏苏散(温病条辨)60吴茱萸汤(伤寒论)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5良附丸(良方集腋)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0炙甘草汤(伤寒论)71参附汤(正体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