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0761196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日用器物的一些解释鼎古代的炊器和礼器。在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公元前 3000年)中已出现陶土制的鼎,一 般为圆腹环底,三足两耳。殷周时,鼎以青铜铸造。当时祭祀时鼎为炊暴及盛放性肉的用具。 成为祭祀的重要礼器。先秦文献中在夏铸九鼎的记载。当时以鼎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礼规 定贵族用鼎须遵照礼制,按等级使用不同数量的鼎,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 三鼎。其形制也有方形四足者。足为圆柱形或方形。三代时鼎器身厚重,纹饰较简,至春秋 战国时,器身由厚转薄,由重转轻,外形渐趋圆整光泽,纹饰细密轻浅,花纹精致繁复,甚 至以其他物质镶嵌于上,作为装饰。鼎内铭文,商代较少,周代渐多。东周和汉代常

2、用陶鼎 作为随葬的明器。道士则用以炼丹煮药。后世则用作香炉,今最为人熟知的有西周晚期的毛 公鼎、商晚期的后姒康方鼎等。在古代,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图谋王位为“问鼎”, 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为“鼎革”;称贵族的豪奢生活为“鼎食”。周礼.天官.亨人:“亨人共掌 鼎镬,以给水火之齐。”又秋官.掌客:“鼎簋十有二。”郑玄注:“鼎。牲器也。”左传. 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红楼梦第二回:“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壶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也可盛水。商代的壶扁圆形,有耳,圈足。周代的壶圆形,大腹,长颈, 有盖,兽耳衔环。春秋时的壶扁圆,长颈,有

3、盖,盖上常作莲瓣装饰。战国时壶的开头有圆 形、方形、扁形、瓠形或圆形带流的等。有的自铭曰“缶”或“奠缶”,如“栾书缶”、“蔡侯方 奠缶”、圆奠缶(方的置于方鉴内,圆置于圆鉴内)。有的花纹精美,作采桑射猎、宴乐弋射、 水陆攻战等图。至汉代,方形壶称为“钫”,圆形壶称为“锺”。古人以箪盛饭,以壶盛饮料, 称为“箪食壶浆”。后世形制变化不一,也有以金、银、锡、王、制者。诗.大雅.韩奕:“显 父饯之,清酒百壶。”礼记.礼器:“门外缶,门内壶。”郑玄注:“壶大一石。”周礼.秋 官.掌客:“夫人致礼八壶、八豆、八笾。”晋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盼庭柯以 怡颜。”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一片冰心在玉

4、壶。”宋苏轼送段屯田诗:“溪边 策杖自携壶。”1、古代盥洗时浇水的器具。流行于周代。青铜制。形如瓢,前有注水的流,后有鋬,有四 足、三足或无足的不同样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 重耳既而挥之。”杨伯峻注:“匜,音移,灌水于洗盥者之手以洗之,下有盘,以盛盥讫之 水此怀嬴奉匜以注水,流水曰沃,而重耳盥之。”仪礼.士虞礼:“匜水错于盘中,南流在西阶之南。”2、盛水酒的器具。青铜制。其柄中空,可以使水酒从柄中流出。说文: “匜,似羮魁,柄中有道,可以注不酒。”段玉裁注:“匜之状似羮勺,亦所以挹取也。其柄 空中,可使勺中水酒自柄中流出,注于盥盘及饮器也。”彝商、周时盛酒

5、器多以青铜制成,统称之曰“彝”。往往铸为鸟兽之形,用为宗庙祭祀的礼器。 因之“彝”又泛称宗庙中的钟鼎之属,也称为“彝器”、“宗彝”等。周礼.春官.司尊彝:“掌六 尊六彝之位。”说文.系部:“彝,宗庙常器也.周礼六彝,:鸡彝、鸟彝、黄彝、虎 彝、踓彝、斝彝。以待裸将之礼。 ”左传.襄公十九年: “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 ” 杜预注: “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 ”方彝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中本无此称,名称系后人所定。青铜制。其形是高方 身,带盖,盖上有钮,盖与钮皆形似屋顶。腹有直,有曲,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上出。方彝 盛行于商及西周,出上者有西周的“乍册吴方彝”、 “师遽

6、方彝”等。又,安阳殷墟“妇好墓”, 1976 年曾出土一件形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的长方形铜器,器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此 器无自名,后定名为妇好“偶方彝”鬲古代的一种日常炊器,可用以煮饭烧水。陶制的鬲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商代早期的青铜鬲系 仿陶鬲制成。其形似鼎,圆腹,两耳或无耳,三足。足中空,炊煮时易于受热。商、周时除 陶鬲外,兼用青铜鬲,形式上亦有变化。西周时又有一种方形的鬲,鬲体分上下两部分,下 部有门可以开合,门内可放木炭。陕西扶风就曾出土过一件刖刑奴隶守门的方形鬲。汉书. 郊祀志上: “其(指鼎)空足曰鬲。 ”颜师古注引苏林曰: “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 ”赵 汝珍古玩指南续编.古代

7、礼器: “古时盛馔用鼎,常饪用鬲。博古图言,鬲之用与鼎同, 惟祀天地鬼神、礼宾客必以鼎,常饪则以鬲。其制自腹所容通于足,取爨火易达,故常饪用 之。 ”古代盛黍、稷、稻、粱的器具。青铜制。形似簋而椭圆,歛口,两旁有兽耳或附耳,圈足或 四足,上有盖。盖上有作矩形的四足或可提拿起的圈形足,仰置时成为带四足或圈形足的食 器。盨出现于西中期,春秋后期消失。甗古代的一种炊器。初为陶制,后为青铜制。相当于现在蒸锅。形制有圆、有方;有上下合体, 也有上下分体。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上置食物,下置水。鬲形似鼎,三足,足间烧火。 甑、鬲之间有穿孔的铜“萆”。商及西周的甗、甑、鬲合铸。春秋战国时的甗,甑鬲分铸。如

8、妇好墓“妇好甗”、“左史友甗”、“仲伐父甗”和 1923 年新郑出土的“铜甗”,1933 年寿县朱家 集出土的“楚甗”等。晚期的甗又有方形、四足、两耳、上下分铸者,其方形甑内有隔,可同 时蒸两种食品。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甗。”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甗,无底甑。”说 文.瓦部:“甗,甑也。一穿。”段玉载注:“无底,即所谓一穿,盖甑七穿而小,甗一穿而 大。一穿而大,则无底矣。”渊鉴类函.器物.甑二引玉海:“宋太宗时,长安民得甗。 其状下为鼎,三足,上为方甑,中设铜萆,可以开阖,有铭在其侧,句中正识其文,曰甗也。 遂藏秘阁。”博古图:“甗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

9、有之。或三足而圆,或四足而方。”鉴古代的一种盛水器。青铜制。形体很大,大口,深腹,有二耳或四耳,多数为圆形,也有方 形者。流行于春秋战国。铜镜盛行以前,鉴用以盛水照容或盛冰,大鉴并可沐浴。出土之物, 圆形的如“吴王光鉴”、“齐侯鉴”、“吴王夫差鉴”、楚器“大右人鉴”;方形的如“蔡侯方鉴”、“曾 侯乙方鉴”。1935 年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构图四十组,描绘格斗、射杀、划船 等场面,人物多达三百个,各具姿态、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后人以铜镜的作用似鉴, 因亦以“鉴”称镜,并有“知人之鉴”、“鉴别”、“鉴戒”等说法。庄子.则阳:“灵公有妻三人, 同滥而浴。”陆德明释文:“滥,浴器。”奚

10、侗曰:“滥,借为鉴。说文曰鉴,大盆也。,”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真汝珍古玩指南续编.古代礼器:“古人以 水为镜,鉴即盛水之器也。太上以陶为之,及三代,均改用金属制造,多数则为铜质者。”盉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也用来调和酒与水,以节制浓淡。偃师二里头文化中,已出现陶质的原 始盉。至商代,为青铜制。形状较多,一般为深腹,圆口,有盖,前有长流,后有鋬,有三 足或四足。盛行于商、周。如“妇好盉”、“上士盉”、“卫盉”、“它盉”、“祭侯盉”等。商代前 期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圆腹和有螭梁的盉。博古图:“阜 丁盉:三足,有流,有鋬,盖与器铭共六字。执戈殳癸盉:缺盖,

11、有流,有鋬,铭三字,两 面作饕餮,周以连珠,流有名(以上商盉)三螭盉:三足,有提梁,无铭,有盖,立三螭以戏于旁(以上周盉)。”勺古代的一种酒器。青铜制。用以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器或温酒器中。一般作短圆筒形, 旁有柄。有的柄短、中空,要安上木把才可使用。另有一种深腹和口沿上铸有一只鸟的勺, 称为“鸟形勺”。在金文及古籍中,勺又称为“枓”、“斗”等。今所见勺多为商代物。至汉代, 有漆木制的勺,形制已产生变化。后多写作“杓”。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 升。”郑玄注:“勺,尊升也。”校勘记:“汉读考作尊斗也,云斗与枓同。说文:枓, 勺也。今本作尊升误。”唐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

12、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 倾三百杯。 ”元杨维桢吴下竹枝词: “银马杓中劝郎酒,看郎色似赤瑛盘。 ”敦古代盛黍、稷、稻、梁的器具。青铜制。形状较多,基本特征为圆腹,二环耳,三短足,有 盖。有的敦为“上下圆相连”形,器与盖同,一器可作两器用,俗称为“西瓜敦”。流行于春秋 战国时,用于祭祀。如寿县蔡器的“铜敦”。也有玉制者。礼记.内则 “敦、牟、巵、匜, 非馂莫敢用。 ”郑玄注: “敦、牟,黍稷器也。 ”周礼.天官.九嫔: “凡祭祀”郑玄注: “玉敦, 受黍稷器。 ”卣古代的一种盛酒器。青铜制。器形为深腹,圈足,椭圆口,有盖,似壶但有提梁,故也称做 “提梁卣”。腹或椭圆或圆或方,也有作成圆筒形、鸱鸮

13、形、虎食人形者。盛行于商代与西周, 常用来盛一种祭祀时用的酒。书.文侯之命:“用赉尔秬鬯一卣。”秬鬯,黑黍米做成的香 酒。尔雅.释器:“彝、卤、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刑昺疏:“孙炎云:尊、彝 为上,罍为下,卣居中。”居中,指不大不小。古代盛黍、稷、稻、梁的器具。青铜制。其形制为长方形,口外侈,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 合上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器、盖各有四短足、两耳。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用于祭 祀,古人认为从玉制的礼器“瑚”、“琏”演变而来。流行至战国末。周礼.地官.舍人:“凡祭 祀,共(供)簠簋,实之,陈之。 ”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梁器。 ”论 语.公冶长:

14、“瑚琏也”何晏集解:“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 簋,宗庙之器贵者。 ”又,汉以后称为官不廉洁为“簠簋不饰”。饰,通“饬”,意为不端正。 汉贾谊陈政事疏:“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罍古代的一种盛酒器,也可盛水。青铜制。有方形与圆形两种。方形罍,宽肩,肩上有两耳, 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一般在肩上或肩侧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流行于商、周时 期,如“妇好方罍”、西周初的“陵罍”。有的自铭为“盥缶”,小而低矮的,也叫“瓿”,如“妇好 瓿”等。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 ”尔雅.释器:“罍,器也。小罍谓之坎。 ”仪 礼.少牢馈食礼:“司空设罍

15、水于洗东。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 ”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青铜制。商代的觯,形似小瓶,圆腹,侈口,圈足,多有盖。至西周, 有时作方柱形而四角圆者。春秋时演变为长身,侈口,圈足,其形类觚,近入王国维认有觯、 卮是同一种器物。仪礼.有司彻:“兄弟之后生者,举觯于其长。 ”又乡射礼:“主人坐 取觯于篚以降。 ”觚古代的一种饮酒器。青铜制。形状类似喇叭,细长身,大侈口,圈足。长身上常有突起的棱 为装饰。其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主要盛行于商及西周。传世数量较多,考古发现时,常与 爵共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周礼.考工记.梓人:“爵一升, 觚三升。 ”说文.角部: “觞受三升者觚。 ”段玉裁注: “燕礼、大射、特牲皆用觚。 ”斝古代的一种温酒器。青铜制。圆口,三足,一鋬。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 有两柱。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四足,带 盖的。盛行于商及西周初。甲骨文中有其象形字。王国维认为,礼书上称为“散”的实与斝为 一种器物。其初为玉制。后世珍贵的玉制饮器,往往亦称为“斝”。诗.大雅.行苇:“或献或 酢,洗爵奠斝。”说文.斗部:“斝,玉爵也。夏早盏,殷曰斝,周曰爵。”南朝齐王融游 仙诗之二:“金卮浮水翠,玉斝挹泉珠。”唐张说岳州宴姚绍之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