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7.游褒禅山记课堂互动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9793685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7.游褒禅山记课堂互动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7.游褒禅山记课堂互动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7.游褒禅山记课堂互动 粤教版必修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互动1.师:游记一般是有一定顺序的,第一段是怎样体现的?生: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由此,可以看出文章的顺序。2.生: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师: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3.师: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

2、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生: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予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对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4.生:老师,对“志”“力”“物”之间的关系该怎样评价? 师: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5.生:老师,第四段中表达了作者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对这一观点作者是怎样生发出来的?师: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