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9125951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幸福感。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关心,尤其需要老师的帮助,进而能使他们尽快摆脱自身的困境。对贫困生的帮助,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1.乐观、开朗 通过对近几届大学生的观察,笔者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人格特点。他们乐观、开朗、积极,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贫困问题,不会盲目自卑,不会一味地抱怨,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同时也会主动寻找兼职机会,以改善自身的条件。对于外界的帮助,他们不会表现得过于敏感

2、或自卑,能够坦然接受,同时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自尊心强、敏感 通过对贫困生心理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贫困生对自身的问题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把很多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贫困问题,在做事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特别放不开、敏感。贫困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会导致出现这样的情况,如做任何事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就一般不会轻易去做。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做不好。这一现象在他们评为“特困生”之后变得更加明显。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关注,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大家会责怪自己,怕被别人瞧不起,也因为这样,他们一般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就容易失去很多机会,也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

3、3.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较强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健康,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贫困大学生由于积极寻找兼职,锻炼的机会较多,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显得比较成熟,映对各种问题、应付各类挑战的能力较强,因而在应对很多问题时会显得比较自信,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强。就幸福感而言,那些能够积极面对自身问题并且积极主动改善自身状况的贫困生,对生活比较有掌控感,成就感强,幸福感相对也比较强。 4.自我管理能力较强 自我管理能力

4、即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善于促使自己去执行已经做出的决定,并能战胜一切困难;第二,善于在行动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行为。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经受生活的磨练,承受生活的艰辛,从小便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他们生活有序,对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该做的事绝不做。所以,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比非贫困大学生来说,要强一些。 5.成就动机较强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贫困生来自社会底层,长期经受窘迫的生活,

5、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进而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种愿望异常强烈,成就动机较强,主要表现在:大部分贫困生一方面学习非常努力,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为改变自身的境况打好基础。 6.人际交往消极退缩 大学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舞台,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多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活力。但是,贫困生由于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做兼职,同时又要抓紧时间学习,与室友、同学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不参加或者很少参加室友聚会、卧谈、同学聚会。久而久之,他们就显得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略显孤僻、不合群。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

6、特点的成因 1.家庭原因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有些父母为人拘谨、不善言谈,在人际交往上显得退缩、默然,久而久之,子女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父母省吃俭用,期望子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只要求他们把学习学好,不注重子女在性格、人际关系、情绪方面的问题。孩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摸索着解决,父母很难体会到子女所承受的压力和遇到问题时难以解决的困扰。这就使得贫困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难学习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2.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通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对贫困生施加影响。首先,许多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高消费

7、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内心忍受着极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其次,社会上部分人群对贫困大学生的偏见和世俗观念,使一些贫困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感觉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 3.个人原因 由于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贫困生经常参加勤工助学。一旦勤工助学影响了学习,贫困生便会产生内疚、无助和迷茫的情绪。同时,贫困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对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他们原有的“佼佼者”地位已荡然无存。大多数贫困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优秀,为了不辜负父母、老师、亲朋期望,往往坚持“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单调的生活方式、紧张的学习,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

8、甘示弱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上失衡。 三、高校贫困生解困对策 1.加强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意识和健全的人格。高校还可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使贫困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认识到贫困不可怕也不可耻,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使其对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充满信心,进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的现状,提高抗压能力和自立能力。第二,高校要根据贫困生的爱好,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老师只有设法去了解、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才会使贫困生对老师有信任感和亲切感,才会使他们愿意将真实感受和困难说出来。第三

9、,对于贫困生,老师要改变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式,要去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认识能力和气质类型,并加以区别对待。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加社会活动,树立自强自立的贫困生典范予以激励,鼓励其参加科研活动,从行动上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贫困生的自立意识 高校要积极引导贫困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让贫困生知道: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志。学校对于他们的资助是暂时而有限的,要想脱贫,需要其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实现。另外,对于贫困生的教育,老师要以激励为主,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当中特别优秀的自强、自立的学生,要树立典型,开展学习。同时,学校可通过社会实践、

10、勤工助学等途径,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树立自身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贫困生财富观教育 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其思想觉悟,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贫穷不是罪,也不是很可怕的事情。贫穷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是可以改变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要化贫困为动力,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金钱也有了新的认识。贫困生对金钱变得敏感,在助学金的评比和发放中,难免产生一些情绪。对此,老师不能盲目地否定,而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 4.开展团体辅导 贫困生与非贫

11、困生之间通过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同时,贫困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帮助他们学到应对困难的方法,也让他们从有相同境遇的成员中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增强其自信心,树立优良的人格品质,提高他们人际交往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使贫困生获得交往技能,提高其交往的信心,提升交往欲望,从而改善人际交往中的消极现象。 5.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氛围 贫困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因此,营造一个团结和谐、互助互谅、进取向上的班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活动,使贫困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12、,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其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此外,教师也要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健康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师德去教育感染学生。对贫困生而言,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被他人情绪所感染,这将使他们能从师长的身上吸取力量和营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可以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贫困生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

13、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美德,都是自己独有的品德。同时,贫困生也应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亲友的经济救助,还需要理解和心理上的扶持、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贫困生的实际入手,构建科学的心理扶持体系,使贫困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感恩意识,并带着这种能力和意识走向社会,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 注:本文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人文社科基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对高校贫困生自立意识的影响研究(编号:XZX/08B0031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