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专题(旧)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843556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专题(旧)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循环经济专题(旧)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循环经济专题(旧)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循环经济专题(旧)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循环经济专题(旧)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专题(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专题(旧)(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循环经济专题1循环经济概述1.1循环经济的涵义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

2、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1.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

3、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从资源

4、流动的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从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三条技术路径去实现。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资源开发 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 环节要大力开展。废弃物生产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再生资源生产环节要大力提倡。社会消费 环节

5、 1.3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研究1.31发展的三个组织层面1.3.2发展的三条技术路径从资源利用的技术层面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无害化生产三条技术路径来实现。 1.5循环经济有法可依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法律,即: 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由于清洁生产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后者通过并实施后,将会和前者产生一些矛盾,有人认为应废除前一个法律(但目前没有)。例如,前者规定,国务院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

6、的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后者规定,国务院发改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循环经济工作。而2003年机构改革后,国家经贸委已经撤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却没有撤销该部门。这就产生了发改委和地方经贸委的管理真空问题。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各级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应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尽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

7、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注重技术标准而不是具体技术。政府在制定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法规政策时,应当注重规定最终产品的指标含量,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的指标含量,而不是直接规定企业必须使用某种具体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创造出一个广阔的技术创新平台。否则,就容易限制企业多路径的创造力。 控制标准尽量贴近最终用户,同时鼓励上游行业创新。贴近终端用户的标准规定,能使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分销渠道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各种中间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而且,避免废弃物污染的工作从上游入手,往往会减轻下游的很多压力。

8、因此,应当多制定一些鼓励上游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反过来说,如果从下游入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由于上游各个生产环节对产品和部件或多或少地规定了其材质属性以及产品构造,就会对下游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构成许多复合型的约束条件,使得下游企业的治理或改造成本增大,难度提高。 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多阶段加以推进。产业投资循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节奏,即投资经营回报积累再投资。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时,应当考虑到相关行业的产业投资循环节奏,而不应一味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标准的环保技术,甚至不顾及其应用成本。如果考虑到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以针对循环中的不同环节制定相应的导向性政策,如在投资环

9、节,设立设计和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在经营环节,设立生产、运输和回收利用方面的环保标准;在回报与积累环节,设立提留环保基金比例的政策;在再投资环节,设立更高的设计与建设方面的环保标准,从而使企业能够在长期的投资、生产、经营循环中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由于所制定的相关法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高对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这就使技术创新竞争在未来的企业市场竞争中成为一个主要的竞争点,能够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相反,如果制定的法规很急迫地要求企业迅速应用高环保标准的生产技术或高标准的污染治理技术,而不考虑产业投资循环节奏,就可能会使企业将精力集中在如何规避这些法规上,而不是如何创新与变革现有的

10、技术,这最终会导致企业没有任何技术创新。 整合协调有技术关联的法规政策。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应避免把行业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而应当把技术性质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这是因为,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是变革许多现行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技术,而行业之间的技术影响往往不是垂直而是交叉扩散的。比如,塑料工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家庭日用品等许多行业的发展,通讯行业的技术发展会直接影响证券、航空、军工等行业的发展。因此,以技术性质作为主要划分标准来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法规政策,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1.7中国循环经济的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已

11、经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面对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赢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就是针对持续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中国已经进入实践过程。在技术层面上,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相融合,强调首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上,

12、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在资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下,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必将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一条重要思路。1.7.1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

13、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以前资源综合利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尽管世界上还没有系统地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但实际生产中已经具有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三废”的综合回收利用。但当时发展循环经济是不自觉的,主要是经济上有明显效益的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第二阶段:1980年代到1990年代强调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阶段。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和居民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为了遏制污染的过快增长,治理环境污染开始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清洁生产和减少消耗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倡导清洁生产和发展生态经济。例如,进行清洁生产试

14、点和ISO14000认证,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在这一阶段,循环利用资源和节约利用资源主要是作为减少污染排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手段。第三阶段:2000年代起进入到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推进阶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内需不足,物价下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直到2002年,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抑制通货紧缩,增加就业。在这期间,无论是国债的持续发行,还是政府主动提高基础性产品价格,目标都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更快增长,消除“通货紧缩”,扩大就业。经过几年发动,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突破了在7%8%之间的徘徊状态

15、,达到了9.3%的水平。这标志着经过5年的持续准备和发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但是,由于这一次中国经济增长上升周期的基本特征是城市化加快与消费结构升级,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以重化工产业为基础,因此,更快速的增长不仅加大了污染的排放,而且加大了资源的消耗,这使得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的弱势得到快速而充分的暴露。显然,仅仅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出发点推进循环和节约利用资源已经显得不够,还必须从更深刻、更广泛的层面上审视循环和节约利用资源问题。结论是:资源的短缺与环境制约一样将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以节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模式,就成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的重要出路之一。因此,进入2000年代,中国在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始加快循环经济实践的步伐。一是循环经济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措施。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16日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讲话中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