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8197400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惜墨堂也谈课文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潘庆玉课文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可和重视。尽管课文解读能力并不等同于阅读教学的实践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文本解读的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阅读教学的设计就很难突破常规,课堂教学也就较难上出新意和深度。本文拟就当前语文教师的课文解读问题做些探讨,供老师们参考。一、尊重课文文本的特殊功用,准确定位教学解读的目标语文课文是一种特殊的文本,除了具有一般文本的可读性之外,因其承担着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

2、也就说,对一般文本而言,解读主体是 开放的,解读目的是非定向的,解读过程是自由的。但对于一篇特定的课文而言,它所预设的读者是有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知识背景的,不是任意的;它所承载的教育教学任务是预设的、具体的,是与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文本序列、课程目标相关联的。因此,课文解 读,与一般的文本解读有一定的区别,在课文解读实践中, 语文教师除了运用一般文本解读的方法与技巧外,还必须尊重课文编选时产生的指向性、背景性和梯度性,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抓手”。比如,高一学生学习余华的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文,会遇到很多阅读障碍和心理困惑。 如果仅仅把它作一般性的文本来解读,即按照一般小说的阅读习

3、惯来读,会感到文中的人物形象模糊怪诞,语言不合逻辑,行为不合情理。更主要的是, 从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里很难 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但是,作为一篇特意编选的“课文”,学生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这些困惑和困难,就不再是随机的、偶然的、不可预期的事件了,而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要努力解决的新任务一一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现代主义小说。这样以来, 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困难恰恰是我们所应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小说开头写到,“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教师教学这一段,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我 们还要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品中的语言细节来发现现代主义作品中规律性的东西。十八岁刚刚成人,胡子才长了几根,对男孩子来说,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必大惊小怪。可是,“我”却煞有介事地在这里向读者郑重宣布这一重大事件。只有可怜的几根胡子, 连稀疏都算不上,可却说它们“迎风飘飘”,颇为壮观。在文中“我”的眼里,这些胡须似乎不是自 己身体的所有之物, 而是些不请自到的尊贵客人, 某一天他们突然光临我的下巴,而且居然要作为“第一批”移民在这里“定居”下来,不再走了,似乎这里是他们的最佳的栖居地。 于是,我倒有些受宠若惊似地,“格外珍重他们”的到来。破“土”而出的第一根胡须是男性进入青春期的里程碑之一,是男孩与男

5、人的分水岭。在这里使用了一系列夸张和反讽的手 法,通过对“胡须初长成这一自然而然的生理现象的人格化描写,彰显出了 “我对自己 已经“长大成人”的意识觉醒和对即将进入的成人世界的美好憧憬。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 导学生重点学习句中的 “大词小用”的反讽手法,体会叙述语气中的自我嘲讽意味和轻松愉 快的幽默风格。如,用“迎风飘飘”形容几根胡须的“壮观”,用“第一批”正式命名刚长出的几根胡须,以铭刻青春期到来的标志性意义;用胡须“定居”下巴来表示从此进入青春期,反衬无忧无虑的童年的消逝,暗示人生新旅途的开始;用“珍重”一词体现我对自己长 大成人这一事实所怀有的仪式感和庄重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引导学

6、生去发现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特点:它打破了以往现实主义的文学写实风格,注重表现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 细腻微妙、复杂多变的内部感觉。换言之,关注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 己心中唤起的感觉、印象、想象和沉思。因此,作为课文的文本,对师生的解读来说,蕴含着明确的解读指向和具体的教学任务。 在这个案例中,解读不再指一般性的获取文本信息,理解内容意义,而是指一种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能力,即学会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能力。对于长期习惯于阅读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能力一一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背景和阅读习惯、向文学欣赏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因此,语文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文

7、本内容的理解与 阐释上,还要解读出课文所蕴含的独特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要求,能够立足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层级和梯度,从整体把握一篇课文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还要“内外贯通”。二、避免割裂文本的整体语境,遵循情思脉络的自然发展推行语文新课程以来, 阅读教学强调对话与探究, 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局面。 但同时我们 也要看到,脱离文本基本内容的对话和讨论, 不着边际的探究和拓展,也时常出现。结果造 成语文课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内里却肤浅、混乱得很。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逐步展开、 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不

8、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意义的生成一建构一改写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 阅读的快乐就来自于解读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的新鲜 体验和奇思妙想。 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这种动态的意义生成过程常常被各种不 合时宜的问题设计和开放无序的对话讨论给打乱了,文本语境遭肢解,情思脉络被割裂, 最终导致完整有序的文本变成了杂乱无章的意义碎片。女口,一位老师教背影一课。文章一共出现了四次背影,老师问:“这个让难忘的背影出现在第几次?”学生答“第二次”。然后老师就带领大家几乎是整堂课都在分析这次背影“为什么最难忘”,从中发现“父爱”的伟大。有专家评课说,这位老师采取了“长文短 教”策略,“重点突出”

9、,“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云云。我们知道,背影中的四次背影是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出现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彼此取代的。 从第一次写到第四次,对父亲的态度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对父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增加。正是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出现,父爱的主题才得到一层层的渲染和强化。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这里边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不是切断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再有,文章在写印象最深的这次背影之前, 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写父亲给我送行的件件琐事,写父亲的“罗嗦“、“踌躇“和“迂腐”,写我的“聪明”,这些内容看似与背影没什么关系,似乎课堂上不必讨论。恰恰相反,正是做了这么多的看似闲笔的铺垫,父亲过

10、铁道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笨拙背影才能打动人。因此,讲背影一文,不能眼中只见背影,不见上下文。三、避免抽象机械的概念化图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和想象文本是一个由语音、语象、语义、语境、隐喻、象征、哲思等多个层面熔铸交汇而成的 意义创生境域。文本解读过程,不仅是从文本中不断地提取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概念化思维 过程,也是基于读者的语感积累、 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 积极唤醒生命体验,自觉生成语象, 深刻把握语意,洞悉隐喻象征和顿悟玄思哲理的体验感悟过程。因此,文本解读,不是主客对立的单纯的认识论过程,而是主体间借助语言的存在之光交相辉映的敞开与照亮过程,是读者的想象力在语音、语象、语意、语境、象征与哲

11、思的密林间自由穿梭、辗转升腾的幻化 创造过程。但是,在课堂里,很多老师把文本教成了一种凝固的封闭的物态化的东西,解读的过程变成了使用各种抽象概念和模式化的阐释框架分析图解文本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缺乏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体验性。课堂语言多是罗列一些大而不当、笼而统之的僵化概念,缺乏生动具体的描述,更谈不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感染力。如,有的老师讲荷塘月色,不是把学生带进淡雅而幽静的荷塘月色里,而是钻进了各种修辞格的“墓地”中,教学过程死气沉沉,索然无趣。不是说我们不能讲修辞知识,关 键是看我们怎样来讲这些修辞。比喻、拟人、通感,不是概念的标签,我们按照它们各自的 定义,对号入座地贴

12、在文中相应的句子上就算完事,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词的“惊异”入 口,步入到具体的修辞思维和想象过程中,体验并想象在写作时所经历的内心感受、 意象生成、语义唤醒和思维转换的过程。如此,我们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就不会仅仅就事论事,停留在“荷叶像舞女的裙”这个简单而明了的层面上了, 而是要打开“舞 女的裙”后面隐含的整体的审美情境:静谧的荷塘就像是一个朦胧神秘、曲折幽深的舞池,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像纯情的少女,在淡雅的月光下,伴着微风的节奏,她们时而紧紧簇拥,时而徐徐疏散,时而迎风飘举,时而颔首提裙,这是一幅多么柔情似水、情致怡人的画 面!在这里,我们要由荷塘联想到舞池;由荷叶联想到整株荷花,再联想到一池荷花;由舞 女的裙,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玉立的少女, 联想到她们婀娜多姿的身影。我们还可以由淡淡的月光联想到朦胧迷幻的舞台灯光;由微风联想到美妙的乐音和优雅的节奏。如果课堂缺少了这些想象和体验的过程,文本自身的魅力也就消失了。 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大胆走出概念化解读误区,积极关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和体验。(刊于山东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